不得不說,大明朱棣的繼位和大唐李世民的繼位一樣,有著極為相似的一面,正因為這種歷史的特殊性,如此非常手段才總被史家們口誅筆伐。 比如,這段記載于《明太宗實錄》中的臨終囑托,便讓所有人憑空多了很多猜測。
(一)朱棣在否
《明太宗實錄》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不豫,遣中宮召上,已至淮安,太孫與齊泰等謀詐,令人赍敕符令上歸國,及太祖太漸,問左右:「燕王來未?凡三問,無敢對者。
這段記載中撲朔迷離,并且給后人留下了極大的想象空間,一代雄主臨終前,為什麼要三番五次叫朱棣來自己身邊,是為了讓他繼位?還是想最后警告他一下?我們來試著分析一下。
實際上,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出于鞏固皇權的考慮,便讓自己的兒子們去做門戶屏障,并把他們分封出去了,而明朝法律又有這樣的規定,分封藩王不得擅自離開封地,不得諸王結伴入京。比如周王朱橚的封地是河南開封,有一次他跑去老家鳳陽逛了一圈,都惹得朱元璋勃然大怒,把他改封到云南了。
在《明史.太祖本紀》中寫道: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于西宮,年七十有一。天下臣民,哭臨三日,勿防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這說明,在朱元璋臨走的時候,按照法律的規定,是沒有讓任何任何藩王回京奔喪。所以,朱棣想回來也不可能,畢竟是朱元璋自己下的詔書不讓自己的兒子回來。那麼,明知道朱棣回不來,又為什麼還要臨終呼喚自己的兒子呢?
(二)傳位皇孫
實際上,對于后事和繼承人,朱元璋早有安排,根據《皇明史竊》的記載,朱元璋傳位給孫子是非常決絕的,絲毫沒有猶豫的 。
「皇太孫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皇太孫德才兼備,適合做天子,文武大臣要輔助他,至于其他的皇子,就不要離開封地了,禁止來應天府。很明顯,這是為了防止擁兵自重的藩王趁機鬧事。但歷史上的事情就是這麼詭譎難測,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皇太孫朱允炆,在登基之后決意消藩,但是他還是太過仁義,做錯了一件事,那就是把朱棣在南京城的幾個孩子都放了回去,讓野心勃勃的朱棣徹底沒了后顧之憂。
1399年7月,燕王朱棣打著「清君側,靖國難」的旗號起兵,史稱靖難之役,1402年6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
根據這樣的史實,我們不妨猜測一下。如果朱元璋真的在臨終前有打算將皇位傳位朱棣的想法,而朱棣本人當時真的到了南京,那麼到底是誰攔住了他呢?朱元璋臨終前身邊留有的是皇太孫和眾大臣們,自己呼喚朱棣,大臣們都忌憚朱允炆這個未來新君,無一人敢回應。而朱允炆也怕他四叔回來,搶自己皇位,于是派人將朱棣攔在南京城門外。當然,歷史可能沒有所謂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