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的由盛轉衰 似乎就是從那一戰開始的。
早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便在《隆中對》中提出了「成霸業,興漢室」的宏偉藍圖。
「光復漢室」不僅僅是劉備的夢想,也是諸葛亮孜孜以求的目標。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去世,他的長子曹叡繼位。這廂魏國政權更迭,而那邊的蜀漢卻在數年的治理下漸漸恢復元氣。
諸葛亮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匡扶漢室定鼎中原的時機已經成熟。
因此,在奏請幼帝、留下千古名篇《出師表》后,諸葛亮親自壓陣,率精兵北伐。
這一仗,北伐遠行的諸葛亮身上是帶著些「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意味的。
可結果卻并不盡如人意,號稱神機天算的諸葛亮非但沒有實現心中光復漢室的夙愿,甚至還折損了他麾下的數員大將,讓本就人才貧瘠的蜀漢更是元氣大傷,以致後來演化出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俗諺。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他經年籌謀的北伐之戰為何會以失敗告終?數員武將折損陣前究竟對諸葛亮、對蜀國意味著什麼,為何會隱隱預示了蜀國最終的命運呢?
北伐夙愿,光漢情結
無論對劉備還是諸葛亮來說,北伐都是一件志在必行的事情。
劉備自稱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勝之后,妥妥的漢室宗親。盡管到劉備這一代上早已家道中落,但總歸也是掛上了皇權宗親的關系。
在封建時候,皇權就意味著正統,正統就意味著名正言順。
沒有正統,曹操便只能「挾天子而令諸侯」,孫權便只能「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而正是因為沾了漢室劉姓皇族的血緣,劉備便在政治上占據了主動優勢,有了稱帝的「合法性」。
古往今來,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劉備想要興復漢室,也就必須把自己的政治立足地向北推至中原。
因此,對于劉備治下的蜀漢來說,「北定中原」就是他們必須奉行的國策。
作為劉備麾下第一謀士的諸葛亮,自然也是將「北伐」作為自己奮斗終身的政治理想的。
經歷過東漢末年亂世紛爭的諸葛亮,曾親眼目睹過生靈涂炭滿目瘡痍的場景,哀鴻遍野的悲慘使得他分外緬懷曾經國泰民安的文景盛世。
再加上自小接受的儒家學說,更使得他生出了救民于倒懸,通過輔佐明君來安扶社稷的想法。
此時,身為「帝王之胄」的劉備漸漸聞名荊州,身為漢室后裔的劉備頗具才干,又能夠禮賢下士,恰恰符合諸葛亮心中明主的要求。
遂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后,諸葛亮獻上了《隆中對》,為劉皇叔量身打造了「興復漢室」的計劃。
在諸葛亮的心中,興復漢室約莫是要分三步走。
第一便是聯孫抗曹,力挫目前雄踞中原的曹氏集團;
第二便是占荊奪益,依托荊益二州的險要地勢和豐富資源,奠定北定中原的基礎;
最終一步便是在占據荊益的基礎上,南撫夷越,內修政理,只待時機成熟,便舉兵逐鹿中原。
劉備在聽完諸葛亮的《隆中對》后如獲至寶,自引為知己,君臣二人一拍即合。
在諸葛亮加入劉備陣營后,蜀漢的發展也確實是在沿著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規劃前進。
蜀漢先是通過和孫權聯袂出兵大敗曹軍,又在209年將劉備推上了荊州牧的位置,并在五年后奪取益州,站穩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此時,諸葛亮三步走計劃里的前兩步都已經大功告成,他現在要做的就是休養生息,大大提高蜀漢的戰力,只待時機成熟,便可以邁出問鼎中原的最后一步——北伐。
可天不遂人愿。
公元223年,滿心遺憾的劉備病逝白帝城,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但劉備的去世并不意味著北伐大計的失敗,相反,諸葛亮將北伐視為先帝遺愿,更是殫精竭慮謀劃北伐之行。
拒用魏延計,痛失街亭地
建興六年,也就是公元228年的春天,諸葛亮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北伐。
諸葛亮曾經定下的北伐行動有兩條路線:其一是以荊州為發兵地,出奇兵奔襲河南洛陽方向;其二則是以益州為基地,攻打漢中長安一線。
但在公元219年,趁著蜀漢兵力集中于攻打魏國一線,吳國趁虛而入,急襲關羽駐守的荊州三郡,侵占了劉備集團霸業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領地——荊州。
荊州已失,利用荊州攻打洛陽的計劃也只能落空。
因此,諸葛亮舉兵北伐時,可行的路線便只剩下了經漢中取長安這條單一路線。
在諸葛亮的計劃中,趙云和鄧芝將率領一隊人馬作為迷惑敵人的幌子,駐軍在箕谷一帶,用來吸引魏國大將軍的主力。與此同時,自己將親自率領大軍攻打祁山。
可以說,首次北伐,諸葛亮定下的目標便是平取隴右,借此來擴大蜀國的實力,以待日后徐徐圖之。
但這樣的作戰計劃并不是天衣無縫的。
蜀漢的另一名將魏延就提出了截然不同的作戰方案——子午谷方案。
他認為,單一路線作戰是十分不利的。
姑且不說單線作戰,出兵路線極其容易被敵家掌握從而設下埋伏,但就漢中長安這條北伐線來說,就存在補給線過長、運輸困難的弊端。
蜀國本就是三國中國力相對較弱的一方,如何能禁得住長線消耗?
要想北伐告捷,蜀國此戰必須以奇兵制勝。
而魏延獻上的計策便是以一支奇兵突襲長安,以長安為據點囤聚兵力,如此一來,咸陽以西便可以不攻自破,而曹魏也如同斷了一臂。
魏延主張的理由是自劉備身死后,蜀漢經年沒有在北方有過大的軍事動作,曹魏對于西北方的兵防也有所疏忽,突襲長安有極大的制勝把握。
既然不能拉長戰線和曹魏比拼實力,那便不如另辟蹊徑,講究一個速戰速決。
但可惜的是,魏延的方案并沒有被諸葛亮采納。
諸葛亮認為,長安作為曹魏重鎮,突襲終究是一件冒進的行為,不如選取更為平穩保險的隴右方案,攻打曹魏兵力最弱的地方,如此才能「十全必克而無虞。」
在諸葛亮的堅持下,蜀軍從隴西入手,很快便奪取了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魏國天水的守將姜維也倒戈投入蜀漢的麾下。
蜀軍北伐的首戰,似乎是初戰告捷,開了個好頭。
但很快,回過神來的魏國軍隊迅速反撲,在右將軍張郃的帶領下形成了反攻之勢。
此時,作為咽喉之地的街亭成為了蜀魏相爭的關鍵。
倘若蜀國能據守街亭,尚還有和魏國一爭的余地,但如若蜀國失去了對街亭的控制,那麼蜀漢的初次北伐則必然一敗涂地。
街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諸葛亮此后的決定再次令人跌破眼鏡。
面對至關重要的街亭要地,諸葛亮沒有啟用老將魏延、吳懿等人,反而是重用了毫無實戰經驗的參軍馬謖去守衛街亭。
而缺乏經驗的馬謖「舉動失宜」,在魏國老將張郃的攻打下潰不成軍,街亭遂失守于魏軍。街亭失守后,曾經被蜀軍攻打下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也復歸魏國版圖。
另一邊,派去牽引魏軍主力的趙云也出師不利,面對曹真的人馬節節敗退。
至此,諸葛亮帶領下的第一次北伐徹底宣告失敗。
蜀軍人馬只得引兵回朝,休養生息,以待來日。
折損數將,元氣大傷
但諸葛亮的首次北伐,僅僅只是無果而終嗎?
并不然。
蜀漢的初次北伐并不僅僅是無功而返,甚至可以說是鎩羽而歸。
單就失守街亭一事來說,蜀國不光是將曾經攻打下來的隴右邊地悉數奉還魏國,這一來一回中,還搭上了蜀國軍中不少將領。
首先是負責街亭之戰的馬謖難逃其責。他在眾目睽睽之下不遵軍令,臨陣脫逃,盡管諸葛亮可惜馬謖是個人才,但為平眾怒不得不「揮淚斬之」。
除去馬謖本人外,身為其部下的張休、李盛兩人因為沒能很好的規勸主帥,也被諸葛亮一并處死。附屬于馬謖的黃襲僥幸免了一死,卻也被諸葛亮奪了兵權,再難成事。
街亭失守一役中,蜀國守將沒有亡于陣前,卻死傷于戰后清算中。
雖然馬謖之死算不得冤枉,但連斬三將對于蜀軍來說無異于自斷一臂了。
況且,蜀軍在初次北伐中折損的遠遠不止這幾人。
在初次北伐中,川中刀王陽群、巴西太守閻芝、以及白壽、鄧銅、馬玉、劉郃、丁立共計七員蜀漢戰將,悉數陣亡。
盡管這七名武將比不得蜀漢的五虎上將威名在外,但也算得上是蜀漢集團中可堪培養委以重任的二線人才。
不少人還曾是關羽、張飛等名將的手下副官,跟隨主將出生入死,只待假以時日,便可成長為一方將軍。
但可惜的是,這七名蜀漢武將竟全員折損在首次北伐中。
連帶上諸葛亮親自下令斬殺的馬謖等三人,一趟北伐之戰,竟然令蜀漢集團折損十名武將,實在是觸目驚心。
更令人痛惜的是,被諸葛亮派出去牽制魏軍主力的趙云,由于在裹斜道作戰失利愧疚于心,再加上早年間連年征戰積累下來的傷病,新病舊患加諸于身,終是在北伐大軍退兵不久后一命嗚呼。
趙云的死亡宣告了蜀漢五虎上將時代的落幕。
此后,蜀漢再無如關羽、黃忠般的大將,而二線戰將集團也損失慘重,一時間,蜀漢武將陷入了青黃不接的局面。
明明是諸葛亮謀劃已久的北伐,明明作戰計劃早在劉備請他出山時便已經著手制定,為什麼諸葛亮還在首次北伐中敗的如此之慘呢?
縱天縱奇才,亦回天乏術
古往今來,不少學者都曾推演過諸葛亮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少意見都主張,諸葛亮北伐計劃的失敗結局更像是注定的一般。
其一是北伐前提。
諸葛亮舉兵北伐之時,已然進入了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狀態。
其實,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的北伐策略是一種附條件的方案。
北伐是可行的,但是有前提——那就是既得荊州且得益州,先行條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諸葛亮說的也明白「若跨有荊、益……誠如是,則霸也可成。」
也就是說,從荊州方向出擊宛洛和由益州率兵出擊秦川,這兩條路線是要同時展開的,如此才能成就興復漢室的霸業。
這是因為,荊州一線行軍便利,如若領兵出擊便可以直接威脅曹氏統治的政治中心,曹軍勢必要將他們的主力部隊投入到南面戰線上。
由此一來,魏國西部的布防也會形影空虛,此時便為益州出擊秦川的兵馬提供了絕佳的作戰條件。
益州一線雖然一路上地勢險要,山川險阻,但正是因為鋒銳坡陡向來不是行軍打仗的上上選,從這條路出奇兵便可以達到出敵不意、攻其不備的目的,可以打魏軍個措手不及。
相應地,天降奇兵奪取秦川又可以迫使魏軍不得不向西調動人馬,減輕荊州南線上蜀漢軍隊的壓力。
一西一南形成鉗擊之勢,蜀漢的北伐大計何愁不成呢?
但可惜的是,當諸葛亮出兵北伐時,荊州已失,原計劃里用來牽制魏軍主力的南線壓力不復存在,益州一線只能孤軍深入敵后,以弱凌強,實難有勝算。
此時倘若還執意按照當年隆中對中的計劃行事,幾乎昭示了北伐的必敗結局。
其二則是諸葛亮的北伐口號不再得宜。
諸葛亮主張的北伐,目的在于恢復漢室正統。可當時的人們,是否都如同蜀漢一樣渴望恢復漢室容光呢?
其實不然。在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的時候,「復漢室」的口號確實還有一定的吸引力。
盡管當時的東漢王朝已經搖搖欲墜,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官僚文人階層未必不肯擁護劉氏皇族的后裔。
打著「北定中原」、「復興漢室」的口號,還是可以吸引一大批人才,得到不少皇族附庸的擁護的。
但當蜀漢集團實際發動北伐時,局勢已經有所不同。
此時漢獻帝早已被廢,皇室不再。文人士族們也都則定好了要依附投靠的政治集團,東漢末年「君擇臣、臣亦擇君」的政治大改組落下帷幕,新生政權力量已經成為定局,而各地民眾的生活在逐步走回正軌。
這時候再打出「復興漢室」的口號,已然沒有什麼號召力了,甚至還有些違逆天時、不順民意的意味。
就像唐朝時候呂溫對諸葛亮北伐的評價那樣,北伐時候的諸葛亮硬要人們為「復興漢室」效命,好不容易有了安定生活的百姓豈能心服口服?正是因為這種「未能審時度勢順應人心」的做法,才注定了他最后的失敗。
因此,縱然諸葛亮一心欲報劉備知遇之恩,傾心畢生心血為謀漢室復興之夢,但蜀漢北伐的失敗已不是人力可以補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