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述
你知道楊振寧因為什麼而獲得諾貝爾獎嗎?楊振寧教授是著名的物理學家,為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楊振寧教授因為他顯著的科研成就,不僅在國內受人尊敬,就連在國際上都享有盛名,獲得許多榮譽,也為我們祖國帶來許多榮耀。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是科學界含金量極高的獎項, 楊振寧教授就曾經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實際上,能夠獲得此獎項是因為楊振寧 發現了「鏡子中的我們和現實是不同的「,那麼這究竟代表著什麼呢?
鏡子里的秘密
在楊振寧的眾多成就中,其中最為值得驕傲的就是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而當時能夠獲得這個獎項,也是因為 他發現了「鏡子里的秘密」。
其實在我們平時照鏡子中,也能發現一些關于 鏡子的端倪。
我們面對鏡子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當我們上下抬頭低頭時,鏡子里面的人與我們基本上是同步的。 但是當我們舉起右手的時候,鏡子里的人卻會將左手舉起來,當我們想要再舉起左手的時候,鏡子里的人便會舉起右手。
這便使很多人都產生疑問了:為什麼鏡子里面的人,只是 左右行為與我們顛倒,而上下行為不會顛倒呢?
最終,這個問題被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解決。在1956年的一天,二人就曾經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的主要內容便是圍繞著 「推翻宇稱守恒粒子和它們的鏡像表現是完全相同的」所展開的。
但是當時由于二人的名氣還不是很大,所以這項理論便遭到了很多學者的質疑。但二人并沒有就此氣餒,因為推翻真理的路途上總是要接受許多困難。
在長時間的研究下, 二人最終提出了「宇稱不守恒」理論,并且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能夠獲得這項獎項,也少不了物理學家吳健雄在1956年所做的一項輔助性實驗,當時這項實驗用數據強力支持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理論, 讓宇稱不守恒定律變得更加具有科學性。
楊振寧和李政道
那麼,宇稱不守恒這個理論主要所表達的是什麼呢? 實際上,這就是「眼見不一定為實」的基礎理論。
「宇稱」是物理學中一項名詞,也代表了物理學中的對稱性。與一般所展示的對稱性不同,楊振寧提出的對稱性可以理解為一個物質 在屬性變換后仍然保持不變的定律。
宇稱不守恒所要表達的就是在弱相互作用中, 互相成為鏡像物質的運動是不對稱的。
這項定理 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于對稱性的理解,世界實質上是不存在我們原本所理解的絕對鏡像和對稱,這一觀點無疑是大大顛覆了人們原有的認知。
同時,宇稱不守恒理論讓科學家們在研究 粒子物理以及宇宙大爆炸的理論中得到更充分的理論支持,對于人類物理學的推動具有極大的意義。
結語:未來物理學的發展
楊振寧作為我國的物理學家,對人類物理發展做出的貢獻無疑是巨大的。其實在物理歷史上,目前所獲得的所有物理知識成就,都是靠世界上所有杰出的物理學家貢獻的。
學術研究其實是沒有國界的,在人類發展史中, 只有集合無數人的智慧結晶才能匯成一條耀眼的知識星河。
而作為下一代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我們,也需要腳踏實地,勇于質疑真理,推動文明的發展。期待在未來的某天,人類的物理學能夠取得更多的進步,我們也能夠發現更多有關物理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