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建文四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朱棣兵臨南京城下,在谷王朱橞、李景隆的協助下 打開金川門,幾乎兵不血刃取得了南京的控制權,正當朱棣在想著如何與他的大侄子建文皇帝當面對話之時,南京皇宮的一場大火,頓時讓他的愿望化成泡影。
史料記載: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這段話的意思是朱棣進入南京時,建文帝已經不知所蹤,可能倒在大火之中,也可能借著皇宮地道出逃。。
至此,建文帝朱允炆下落成為永久之謎,它位列大明歷史懸案的第一位!迄今沒人能夠回答這個問題。關于建文帝下落,在現存刊行的乾隆四年《明史·建文紀》中依舊保存著當時的分歧。建文帝究竟去了哪里?是壯烈殉國還是金蟬脫殼?南方各省也多聲稱發現建文皇帝蹤跡,陵墓。幾百年來,眾說紛紜。其實呀 大家找了這麼多年的建文皇帝,就靜靜的躺在明孝陵的旁邊!
就在前段時間,考古學家通過技術手段勘探出明孝陵附近的有一處地方存在異常,推斷可能是明代某位的墓葬,意外不意外?驚喜就是這麼突然,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時你們要問了,為什麼要說是建文皇帝呢?告訴大家,如果通過地圖查詢,大家會發現這個地方就位于朱元璋明孝陵的西側,比較隱蔽,不太好找。在朱元璋的明孝陵西側,確實是有可能葬的建文帝的。
給大家捋一捋啊。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打進了南京城皇宮大火建文帝失蹤,朱棣就派人在皇宮里面找尋,才扒拉出一具燒焦的遺體。如果你這時候是朱棣面對這具遺體,你會怎麼處理?很為難啊是不是,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什麼都找不到,會讓人誤以為建文帝還活著,已經逃出升天了。如果你找到一個活的朱允文回來,那麼支撐朱棣發動機呢之一的那一根小牙簽兒就崩塌了,只能完成所謂的清君側怎麼辦?
很為難。最好的方法就是只認這一句,燒焦的遺體就是這樣的,讓大家都4了心。可能是因為這個疑點太大了,或者是就有人希望建文帝能夠逃出升天。所以說關于建文帝去了哪里,就有很大的謎團了。什麼去了東南亞了,去了福建,貴州了,去了非洲了,什麼鄭和下西洋也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等等。
大小謎團交織在一起,非常的繁瑣,其實我們選擇性的忽略掉了一個重點,就是那具燒焦的遺體到底是不是建文帝?史書對這個也是模棱兩可。他沒有明確指出,那一個就是建文帝史書也并沒有否認他不是建文帝,那就極有可能他就是建文帝。順著這個思路想的話,如果我們能找到這個遺體埋葬的地方,那不就是能找到建文帝陵寢的地方了嗎?關于最后如何處置了這具燒焦的遺體,歷史也是選擇性的眼瞎了,沒有記載,很怪吧。
但是據推測,朱棣應該是以天子的禮儀,把這具遺體給葬了,為啥呢?只為籠絡人心,拉攏建文帝那一幫舊臣。那麼既然以天子的規格去把這具燒焦的遺體,所謂的建文帝給安葬了。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找不到他,具體藏在哪里呢?可能是因為啊雖然是把場面給提升了上去,但是規模沒有提升上去,搞了一個形式演演戲走走過場就冷處理掉了。
那麼有沒有大致的位置可以推銷出來呢?這具燒焦的建文帝埋葬在哪里呢?就在明孝陵的西側,為啥呢?因為明孝陵的東側就是太子朱標的明東陵以古代攜子抱孫這個格局來講的話,只有西側才符合建文帝的位置。攜子抱孫就是這樣來的。所以,考古學家發現類似遺跡。非常的契合這個說法。大家覺得最后建文帝是逃出升天了呢,還是就真的是那句燒焦的遺體,你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