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分析了「嫦娥5號」探測器帶回的月球物質樣本后,獲得了一個「顛覆性」發現。
研究人員發現,「嫦娥5號」帶回的樣本形成于大約20億年前,而美國「阿波羅」計劃宇航員帶回的樣本形成時間是大約30億年前。這表明在月球演化的較晚期,月球上仍然有局部的火山活動,表明月球完全死寂的時間要比之前認為的晚。
科學家對此感到不解。有人推測火山活動之所以會比人們之前認為的更晚結束,可能是因為月球內部與礦物結合在一起的水含量可能比較高;或者月球內部存在較多的放射性元素,可以通過衰變產生更多的熱量。
但是「嫦娥5號」樣本的新分析結果卻表明,這一假說可能不成立。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至少部分月幔中存在的低熔點物質比預想的要多,這可能會導致月幔在演化晚期仍具有部分流動性,進而將火山活動保留了更長時間。
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結晶和熔融模擬,并將「嫦娥5號」帶回的27份玄武巖碎屑樣本與「阿波羅」的玄武巖樣本進行了對比。結果發現「嫦娥5號」樣本含有的氧化鈣和二氧化鈦比例更高。這些富含鈣鈦的礦物是在晚期月球熔巖洋中形成的,它們比形成于早期的礦物有更低的熔點。而隨著它們進入月幔,月幔的熔點也被局部地降了下來。
這一結論推翻了此前認為月球內部能夠在更長時間內產生足夠多熱量的觀點。月球在20億年前仍然有火山活動的原因,可能只是因為它內部的部分物質更易于保持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