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夫妻行房,為什麼被稱為行「周公之禮」?

宋杰 2023/03/13 檢舉 我要評論

「周公之禮」是指夫妻同房,行【房☆事】,是一種委婉的說法,那麼古代夫妻行房為什麼要稱為行「周公之禮」呢?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親弟弟,姬姓名旦,因其封地在岐山以西的周部落,故而稱為「周公」,或是「周公旦」。

周武王滅商二年后去世,而繼位的周成王又年幼,作為成王皇叔的周公旦為了鞏固西周王朝的統治,便輔佐天子執政,史稱「周公攝政」。

周公攝政的西周初期,由于社會風氣浮薄,男女濫情,導致民間婚俗混亂不堪,只要互相看順眼就可以鉆小樹林。周公認為男女結婚之前不能隨便發生關系,這不合乎于理,于是親自制禮教民,整飭民風。

為此周公從男女說親到婚嫁成婚,共制定了七個步驟,分為: 「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敦倫」,合稱「婚義七禮」,每個環節都有詳細的禮儀規定。

納采——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得到女方家應允后,男方家再請媒人正式向女家納「采擇之禮」。

問名——由媒人詢問女方的姓名、生辰八字,用以占卜當事人之婚姻是否適宜。

納吉——卜得吉兆后,男方家備禮通知女方家,并將男方的的生辰八字交給媒人帶給女方,表示要締結婚姻(訂婚聘書)。

納征——男方家送聘禮給女方家,聘禮多少取決于女方的貧富與身份,經此儀禮后雙方婚約成立(訂婚完成)。

請期——男方家擇定婚期,用紅箋書寫男女生庚(請期禮書),備禮告知女方家,商量迎娶日期,婚前女方送陪嫁到男方家,請人為新婚夫妻鋪新床。

親迎——新郎親至女方家迎娶新娘,將迎書交于新娘手中(也有男方家派遣迎親隊伍去女方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家等候)。

敦倫——新婚夫妻依禮行事(同房),其儀男俯女仰、陰陽和諧、乾坤有序、子孫繁衍。

從此新婚夫妻均依據周公制定的「婚義七禮」行事,男女之間只有成婚后才可以同房,因此古代夫妻同房被稱之為「周公之禮」。

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公制定的婚儀逐漸廢弛,孔子便重修禮典。孔子認為時過境遷,便省掉了婚義七禮中最后一個環節「敦倫」。

之后便形成了我們常說的「三書六禮」,三書為:聘書、禮書和迎書,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個步驟。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