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朱元璋為何非要除掉劉伯溫?歷史給出真相,朱元璋是對的

天空之城 2022/12/19 檢舉 我要評論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記載,范蠡在幫助越王勾踐完成大業后自行離去。給同僚兼好友文種的信中,他寫道: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倒,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后來果然被越王勾踐逼得自我了結,未能平安終老。

這樣的故事在歷史長河中屢見不鮮,多疑的君王常常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頻頻猜忌自己曾經的左膀右臂。輕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彼此留有些許體面。心狠手黑的皇帝則會像勾踐一樣痛下狠手,一了百了。

豈日無衣 與子同袍

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身貧苦,年幼時為了活命,做過乞兒,也出家當過和尚。起義之后,他憑借著自己出色的領兵打仗才能一躍成為可以和陳友諒、張士誠等勢力抗衡的起義首領,最終開辟了嶄新的朝代。

固然,朱元璋乃當世梟雄,不過即使他有三頭六臂,也不可能獨自奪得天下。能夠順利成為大明開國皇帝,他的左膀右臂們也出力良多,在這些人中,有一位以神機妙算著稱的軍師劉伯溫。

劉伯溫本名劉基,字伯溫。他年少時便展現出了不同于其他孩童的聰穎之處。17歲時,他師從名士,晝夜苦讀,逐漸成為當時一位很有名的才子。

如果生在太平盛世,劉伯溫大概會通過科舉考試展露頭腳,連年升官,最終過完自己備受敬仰的一生。但他生在元末,那是一個極為黑暗的、少數民族把持政權的野蠻的年代。飽受欺凌的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國家戰火紛飛。

劉伯溫曾三次嘗試在元王朝的朝廷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終看透了元朝統治將難以維系,憤而辭官。他在家中靜坐三年,耐心觀察民間各路的起義軍,挑選著他心中理想的君主。

亂世,對百姓來說無疑是不幸的,就如朱元璋做百姓時曾因為沒飯吃而不得不出家當僧人。但是亂世對于有能力的人來說,卻是莫大的機遇。

朱元璋抓住了機遇,選擇揭竿而起、反抗暴政。劉伯溫也抓住了機遇,在各路英豪中一眼挑中了朱元璋,選中了這場戰/爭最終的贏家。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這是后世之人送給他的美譽。

王于興師 修我戈矛

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南京聽聞了劉伯溫神機妙算的聲名,他求賢若渴,十分想要將劉伯溫收歸己用。

彼時朱元璋的處境并不是很順遂。近處,同為起義軍的陳友諒、張士誠對他虎視眈眈。遠方,元朝鐵騎之師的余威猶在。

而在他的頭頂,還有一個名義上的首領小明王韓林兒。盡管連年征戰已經讓朱元璋的聲名遠超韓林兒不知幾何,韓林兒卻依然是朱元璋的上級。

朱元璋兩次請劉伯溫來南京做自己的謀士,劉伯溫最終應召前往。早已對朱元璋處境了如指掌的劉伯溫首先給朱元璋講解了自己的思路: 首先消滅陳友諒,然后攻打張士誠,并且脫離「小明王」的統治,自己另立門戶。

劉伯溫將自己的計謀逐個拆解分析,為朱元璋提供了一套有理有據、切實可行的方案,朱元璋心悅誠服,從此對他更尊重有加。

1363年,陳友諒與朱元璋決戰與鄱陽湖,中箭而死。不久后,其子陳理投降。1366年,小明王韓林兒被朱元璋的部下溺死于瓜洲。1367年,張士誠同朱元璋交戰時,城破被俘,自縊而亡。

隨后,劉伯溫又參與制定朱元璋滅元的戰略方針。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大明王朝,登基為帝,授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兼任太史令,掌管整個御史台。

明朝建國伊始,百廢待興,劉伯溫迅速從一個謀士的角色中脫離出來,輔佐朱元璋為這個剛剛成立的國家建立規則和法度。

他摩拳擦掌,期待著這個嶄新的國家能夠平安、富足,綿延數代,卻不知朱元璋已經握緊4神的鐮刀站在他身后。

功業既成 同室操戈

朱元璋南征北戰之時,是需要一位胸有城府、神機妙算的謀士的。而當他奪得天下后,神機妙算、能夠揣度圣意,甚至比圣上本人還要聰慧的人就顯得格外礙眼。

況且,朱元璋最喜歡的太子性情寬厚,身體不佳。朱元璋有把握能夠駕馭劉伯溫這樣的天才,他卻沒有把握自己的繼承人能夠駕馭劉伯溫這樣的大臣,而不是成為大臣的提線木偶。

朱元璋首先在1371年賜劉伯溫告老還鄉。劉伯溫生于1311年,此時才六十歲,自覺身體硬朗,還能再為國奉獻數十年。

因此,劉伯溫雖然聽從了朱元璋的話告老還鄉,卻還會時不時給朱元璋出謀劃策,指望朱元璋哪天能夠重新任用自己。

朱元璋并沒有被他的努力感動,反而更擔心了。他擔心劉伯溫即使賦閑在家也依然有能力把手伸到朝堂上攪弄風云,擔心他成立黨派,不利于朝廷和國家的安穩。

1375年,大明王朝成立的第八年,未出正月,劉伯溫不慎感染風寒。朱元璋派當朝宰相胡惟庸領御醫去為劉伯溫治病,劉伯溫依照御醫的藥單吃了一副藥,不多時就覺得痛苦不堪。

二月,劉伯溫面見朱元璋,隱晦表明胡惟庸的藥有問題。朱元璋對劉伯溫的病容視若無睹,反而安慰他放寬心態。此刻劉伯溫已然明白,想要置他于4地的是朱元璋。

「君要臣4,臣不得不4」劉伯溫全無生志,回家后拒絕了所有的醫生和藥方。 農歷四月十六日,劉伯溫病逝。他為朱元璋謀劃半生,親手參與了大明王朝的建立,卻死于非命。能夠4于故鄉,魂歸故里,想來是他荒誕人生中一點微不足道的溫暖了。

朱元璋固然冷酷,可是他的擔心卻不無道理。朱元璋死時,太子朱標已經因病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登基。盡管朱元璋為他的繼任者拔除了朝堂上一切的不穩定人士,卻沒想到皇子朱棣不甘屈居人下,造了自己侄子的反。

對朱允炆聽之任之的朝堂尚且如此,可想而知,倘若沒有朱元璋的壓制,劉伯溫和他的勢力將在朝堂上如何攪弄風云。明朝后期的朋黨之爭想必要提前許多年了。

人們常常將劉伯溫同漢初名臣張良做比較,張良卻比劉伯溫清醒許多。他能夠在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后功成身退,甚至在后來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基,這歸根結底是因為他能夠知道自己的才能使用到什麼程度,才不會被君主猜忌厭棄。

而劉伯溫就沒有這種審時度勢的能力,因此,他越是為自己的國家和君主努力,他的君主就越是忌憚他。君王面前,行錯一步,都是天大的禍事,劉伯溫就是這樣丟失了自己的生命。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