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能夠證明宇宙中存在除了人類之外的外星文明,但人類已經將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進行了等級的劃分,甚至武斷地認為,能否建造戴森球就是區別宇宙文明是否高級的重要標志。
戴森球
戴森球是一種神奇結構體,是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就提出的一種理論結構,是用來包裹恒星開采恒星能源的人造天體。
我們知道,恒星是宇宙中唯一能夠產生光的天體,而光在生命的誕生和進化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科學家們認為,恒星系中誕生生命的機率會高很多,換而言之,生命幾乎都是在圍繞恒星運轉的行星上面誕生。
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性,畢竟時至今日,人類尚未有實質性的證據能夠證明外星生命的存在。但即便如此,科學家們根據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以及對宇宙的了解,將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進行了等級的劃分,而戴森球就是低級文明和高級文明的分水嶺。
一個宇宙文明越先進,它所需要的能源就會越龐大,這幾乎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因此,當一個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它對能源的需求將會非常大,而其所在恒星系的恒星自然成為了優質的能量來源。
所以,在許多科學家的眼中,戴森球將會是一個文明的必經之路!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考慮,一個可以持續將近百億年的核聚變反應堆,都有著無與倫比的價值!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高級文明并不需要戴森球
想要在宇宙中尋找外星文明并不簡單,但如果要在宇宙中尋找戴森球這樣的結構相對就容易多了!畢竟要觀察到如此明顯的人造結構體顯然比在行星上找尋生命要來得容易。
但迄今為止人類并未發現戴森球的存在,一個都沒有!這足以說明宇宙中可能并不存在外星生命,或者說其實根本沒有外星生命會建造戴森球!
其實這很容易理解!盡管戴森球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但與它的建造過程相比,它所帶來的收益其實并沒有那麼好。況且,戴森球還有一個巨大的弊端,那就是它實在是太大了!
根據弗里曼·戴森的預測,如果戴森球的大小能夠包圍住整個恒星,那它的直徑至少也要達到2億公里!如此龐大的結構僅僅只是為了攫取能源,未免也太過大材小用了。
不僅如此,從人類文明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出,文明對能源的需求雖然在不斷增大,但無論從能量的制造還是存儲的角度來看,都有小型化的趨勢!很難想象一個宇宙文明需要帶著一顆恒星在宇宙中漂泊。
所以,對于高級文明而言,建造戴森球幾乎是毫無意義的!雖然核聚變是很優質的能量來源,但以他們的科技力量應該可以利用更加高級的能源,戴森球的存在只會制約他們的發展。
低級文明無法建造戴森球
既然高級文明根本不需要戴森球,那低級文明呢?對于低級文明而言,戴森球應該是一種非常完美的攫取能源的結構吧!
是的,對于低級文明而言,戴森球的確很美妙!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如果我們在太陽周圍建造了戴森球,那人類就可以源源不斷地攫取能源,各個國家之間甚至不會發生戰爭,因為根本沒有什麼好爭的!但問題是,低級文明能夠建造戴森球嗎?
按照科學家們對宇宙文明的劃分,只有短短幾千年文明歷史的人類毫無疑問是低級文明。盡管人類已經能夠飛出地球,開始了對宇宙的探索,但充其量只能在低級文明中稍微靠前一點。
那麼,人類能夠建造戴森球嗎?這顯然是不可能的!窮盡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力量也不可能建造出戴森球!而且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這都是不可能的!
既然無法建造,那戴森球對我們而言究竟有什麼用呢?根本毫無意義!人類文明想要不斷向前發展,必須要繞過戴森球這個結構,開發出新的更加優質的能源才行。
所以,戴森球對于低級文明而言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但是當低級文明能夠建造戴森球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它了!
試問,這樣一個高級文明不需要,低級文明造不出的奇怪結構,不是雞肋還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