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在距離地球十幾億千米的土星附近,有一幅神秘的「陰陽太極圖」。這里說的「陰陽太極圖」,指的是傳統太極八卦圖的中間部分。它看起來就像兩條糾纏在一起的魚,因此又叫「陰陽魚」。「陰陽魚」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含義,雖然沒有科學邏輯的支撐,卻也象征了古人對宇宙萬物運行機制的一種感悟。
這幅「陰陽太極圖」出現在土星的一個衛星上。
土星附近的「陰陽太極圖」。卡西尼探測器攝于2013年8月30日。NASA / JPL-Caltech / SSI
土星是太陽系衛星最多的行星,但天文學家觀測到它的衛星時間要晚于木星的衛星,部分原因可能是土星比木星要遠一些。
土星衛星中第一顆被發現的是土衛六(Titan),由荷蘭天文學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發現于1655年3月25日。1671年10月25日,意大利天文學家喬凡尼·卡西尼(Giovanni Cassini)發現了土星的第二顆衛星。
卡西尼發現的這顆土衛幾易其名。最終人們按照與土星距離的遠近,將其列在土衛榜單中的第八位,并以古希臘神話巨人之名,稱之為「伊阿珀托斯(Iapetus)」。
卡西尼在發現了土衛八之后,又接連發現了三顆土衛,先后是土衛五(Rhea)、土衛三(Tethys)和土衛四(Dione)。但土衛八依然以其更獨特的形態和外貌為人所知。
土衛八的體積相對較大,直徑超過地球的十分之一;但它的質量又很小,只有地球的萬分之三。這導致它的引力偏小,進而成了太陽系最大的「非流體靜力平衡」天體。意為它并未像地球、月球、火星那樣因為有足夠強的自身引力而獲得近乎完美的球狀外形,反而有點像小行星。
土衛八的表面沿著赤道的方向,有一道隆起的巨型山脊。這道山脊高13000米,寬20000米,長1200千米,幾乎占其赤道周長的四分之三。這道山脊使土衛八看起來像是一個巨大的核桃。
「赤道脊」讓土衛八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核桃。NASA / JPL / SSI
「赤道脊」的成因眾說紛紜。但既然未達到流體靜力平衡,那麼土衛八的幾何形態如何古怪,在一定程度上也在意料之中。
除了奇怪的「赤道脊」,土衛八還有一個更為明顯的特征令人稱奇。它的一個半球是黑的,而另一個半球是白的,且反差極為鮮明。
土衛八的兩個半球。NASA / JPL / SSI
卡西尼當年在發現土衛八的時候,曾經發現當它運行到土星西側的時候才能被看到;而當土衛八理論上應該出現在土星東側時,他卻什麼也沒發現。據此他推斷土衛八一定是被潮汐鎖定的,且一個半球的反照率要比另一個半球低很多。后來的觀測證明他是對的。
土衛八陰陽臉的成因可能與附近其他土衛產生的碎屑或塵埃落在土衛八表面有關。這就像是有人在你的一側揚起煤塵,而你正好從中穿越,這樣你的半邊臉就會變黑。
不過這還不至于使土衛八兩個半球的反差如此巨大。高反差的成因還可能與土衛八表面的冰在陽光下升華有關。較暗一面的冰吸熱更多,更容易升華,并在另外一面重新凝結。如是反復,并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衛八兩個半球的反差變得越來越大。
土衛八的這一特點確實導致其從特定角度觀看,就像是一幅傳統文化中的「陰陽太極圖」。這種聯系并非必然,但也著實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