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古代封建王朝, 漢朝最有氣魄,漢武帝抗擊匈奴,完整維護了中原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唐朝最有名氣,時至今日,世界各地仍然有不少唐人街存在。
可要說 最有意思的朝代,那應該還是 明朝,不提明朝后期的皇帝們 「各有所長」,就明朝初年,朱元璋和諸多開國大臣之間的 勾心斗角,也遠比清朝后宮 無病[呻·吟]般的爭斗,要精彩許多。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的是,除掉無數開國功臣,并借助自身身份將所有人,都玩得 團團轉的朱元璋,卻在劉伯溫身上吃了 「大虧」。
當時,朱元璋有心要除劉伯溫,結果劉伯溫高呼自己有一個字不會寫,便成功 保住了一條性命。盡管他最終還是被政敵胡惟庸給害死,但劉伯溫的 機智和聰慧,至今仍然值得人們學習。
朱元璋的打壓
朱元璋為什麼要除眾多開國功臣?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 新朝根基不穩,朱元璋十分擔心這些大臣居功自傲以后,會對自己國家的發展造成影響。
這一點和 劉邦誅韓信、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十分相似。只不過兩者的區別就在于 劉邦、趙匡胤除掉的人少,朱元璋則十分激烈,還用連坐。
其二則是為了 給自己的后輩鋪路,倘若朱元璋能一直當皇帝,估計他除掉的功臣都要少一半以上。可無奈 生老病逝誰也逃不掉,皇帝也不是 萬歲萬歲萬萬歲,就真的可以長生不老。
朱元璋活著,他有一萬種方式和手段能夠 壓制住眾多大臣。可朱元璋一旦死去,新皇帝的 威望真的可以和大臣們相互 抗衡?朱元璋不確定。
在這樣的情況下, 沙戮無疑成了最好的解決方式。只要將有 威脅的大臣都除掉,那明朝管理起來至少更加簡單不是?所以胡惟庸案成了 明初第一大案,藍玉案則成了 第二大案。
而仔細觀察這兩個大案就會發現,前者稱得上是朱元璋 除雞儆猴,讓所有官員 噤若寒蟬,再不敢有多余的想法,后者則是純粹為 朱允炆做嫁衣。
值得一提的是,后是不少史學家都認為,藍玉案雖然無法避免,但胡惟庸案其實是可以 調節的。朱標沒了以后,朱允炆 百分之一萬都不可能壓制住藍玉,那朱元璋只好帶著藍玉一起 離開。
可胡惟庸就純粹是自己 貪婪,皇帝放權給你,是讓你 恪守本心,更好地完成工作。結果胡惟庸弄成 只知丞相,不知皇帝,不動他動誰。
就這樣,影視作品描述胡惟庸,最終被綁在樹林中被 蚊蟲咬4,堪稱古往今來最奇特的處刑方法。盡管這段情節多半虛構,但胡惟庸的 逝去卻是實打實的。
那麼同樣是明初丞相的 有力爭奪者,甚者功勞遠超胡惟庸的劉伯溫,為何能夠 獨善其身、功成身退呢?原因就在于劉伯溫遠比胡惟庸更知道 進退有度四個字的重要性。
劉伯溫的機敏
早在朱元璋除掉胡惟庸之前,他就已經剝奪了開國大臣的諸多權益。甚至就連他最好的兄弟—— 徐達,其軍權也被剝奪。可想而知,朱元璋對開國功臣們的忌憚到了何等地步。
只不過在那個時候,朱元璋還沒有下定決心要除重臣,胡惟庸只是朱元璋的一次 試探。如果他表現得好,朱元璋或許也不會那麼 嗜沙。
結果胡惟庸用 實際行動向朱老闆證明,只要你敢把權力交給我,我就敢 把持朝政。朱老闆一看這還得了,你這是要 架空我的節奏。權力這玩意兒真不是好東西,還是自己拿著好一些。
于是胡惟庸被除, 牽連眾多大臣。可劉伯溫就聰明得多。早在朱元璋對付其他人的時候,劉伯溫就假裝給朱元璋上奏時說自己有一個字不會寫。
朱元璋問他:什麼字?劉伯溫以赦免的 「赦」字作答。朱元璋一聽這還不簡單,隨手寫了一個赦字給劉伯溫。結果字剛寫完 ,一人歡喜一人憂。
朱元璋心憂自己主動給了對方一個 保護符,想對付不太好辦。劉伯溫則慶幸自己,終于可以老老實實地回家 頤養天年,否則以后自己突然被連坐,那就太劃不來了。
事實上,僅憑一個字就能保住劉伯溫的性命? 非也。朱元璋能說這是赦免的赦,也可以 假裝自己沒有寫過。只有老闆員工兩個人在,誰把對方的話當成真的,那就是 沒吃過畫大餅的虧。
之所以不除劉伯溫,更重要的是朱元璋看到了劉伯溫的 態度。而劉伯溫求字是一方面,表明自己的態度則是另一方面。聰明人交流講究 點到即止,非要捅破天窗說亮話,誰也 下不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