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科學家在通過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繪制宇宙地圖時,發現銀河系的速度出現了一些變化。
我們在太陽系內感受不到,但當尺度拉到銀河系乃至本星系群時, 就會觀察到部分區域的引力異常。大約在50億年后,本星系群就會發生碰撞,連同其他一些較小的星系團都會加入到這場大融合中。
目前,銀河系正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向未知目的地前進,這一切都是引力異常的結果。
我們生活在地球上,除過變化的天空之外,好像周圍的一切都是靜止不動的,但相對論告訴我們,宇宙中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物體,看似靜止的地球在太陽的引力下, 實則以每秒29.78千米的速度圍繞著太陽公轉。
公轉的同時還在繞著自身地軸自轉,不同緯度下的自轉線速度也有很大差異,比如在赤道的自轉速度達到了每秒465米。而在極點每秒的速度為0。
太陽在自身的引力下吸引著八大行星以及太陽系的所有物質,而太陽也有它的「上級」,就像地球一樣,太陽也有公轉和自轉, 它是銀河系普通的一員,跟隨著其他上千億顆恒星圍繞著銀河系中心轉動。
太陽帶著整個太陽系以每秒230公里的速度在銀河系穿行,不過最終會到達哪里,還要看銀河系的目的地在哪。
事實上,在宇宙[大尺度]結構中,星系只是一個較小的構成單位,比如銀河系和仙女座大星系等共同屬于本星系群,幾個星系互相受到引力束縛,形成了大約直徑一千萬光年的本星系群。
本星系群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室女座超星系團中, 室女座超星系團也不是最大的宇宙結構,它只是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小部分。
由此可見,這是一種由上自下層層包含的關系,每個結構都有各自的運動軌跡和方向,但決定最終目的地的,還是更大的層級結構。科學家在注意到銀河系異常的加速度后,認為這樣的異常應該來自銀河系的上級的上級: 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
而那個神秘的巨引源,正在拉著周圍幾億光年的物質緩慢向它跌落。
1986年,天文學家在距離我們1.5-2.6億光年遠的位置上發現了詭異現象,那里充斥著許多古老的星系, 更重要的是它們都在朝一個未知的區域前進,并在途中發生碰撞,產生大量的電磁波。
但是當天文學家把望遠鏡對準那個位置時,卻什麼也看不到,因為那里恰好處于銀河系盤面的隱匿帶。
我們只能知道在那個方向有異常,但我們無法用光學望遠鏡仔細觀察它,觀察它的路線充滿了氣體塵埃和恒星以及其他物質,它們都阻擋或吸收了從那里向我們而來的光線,這就像在拍照時一個手指擋住了部分鏡頭, 于是遠方的大部分景物都被手指遮擋住了。
我們能繪制出整個宇宙地圖,但無法看清我們所在的星系。
后來科學家在X射線和射電望遠鏡的幫助下,繪制出了那里的地圖。在靠近巨引源中心的地方,是一個巨大而密集的星系團, 它的質量為太陽的1000萬億倍,吸引著周圍星系不斷向它靠攏。
但是這里的質量只有天文學家所估計的十分之一,遠不夠支撐這些星系的強大拉力和向內運動。
向內的進一步探索,讓天文學家發現了更大的沙普利超星系團,它包含了近8000個星系,質量是銀河系的1萬倍,幾乎是十億光年范圍內最大的星團。
但隨著更深的研究,科學家認為沙普利超星系團的質量,包括其中所含的暗物質,都還足以把銀河系的速度提到現在的水平,在它的四周應該還有更多的力量在協助它。
天文學家在沙普利超星系團的一側發現了一個宇宙空洞,宇宙空洞就像地球上人跡罕至的荒漠,那里的物質和星系非常少,物質密度也很低,或許正是這個空洞在一旁協助沙普利星系團,加速了銀河系的運動。
空洞會形成偶極排斥效應。由于空洞的物質密度非常低,所以引力自然也很低。位于空洞附近的星系沒有空洞方向的拉力, 于是朝遠離空洞的方向移動,仿佛空洞有一股斥力把星系排斥開了。
沙普利星系團自身的引力,加上空洞對它的斥力,很可能造就了銀河系極快的運動速度,至于有沒有其他力量參與進來,還要等待進一步的研究。
然而無論是太陽系跌入銀河系中心的黑洞,還是銀河系與仙女座大星系發生碰撞,都是幾十億年之后的事情了, 在這之前,我們并不用過多擔心這些毀滅性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