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青、包拯兩人,垂譽至今,稱頌不衰。而包龍圖三字,盛名尤出狄上。即婦人孺子,無不知有包龍圖者。
包拯包青天的大名,就不用過多介紹了,婦孺皆知。
六十大壽時,眾人皆來向包拯道賀,其樂融融,唯有包拯郁郁不樂。
人們詢問包拯為何這般,包拯感嘆道:「我已年過六十,恐怕此生將要斷后啊!」
眾所周知,人一旦上了歲數,生育能力自然是會有所降低,甚至完全沒有了生育能力。
包拯之前是有兒子的,可惜英年早逝,年過六十的包拯,想著再生一個兒子,已是難如登天,于是就在壽誕之時悶悶不樂。
就在眾人不知如何安慰包拯時,包拯寡居多年的兒媳突然對包拯說道:「您其實還有一個小兒子,尚在襁褓中,就在我這里。」
聽聞此言,包括包拯在內,人們皆是詫異,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包拯墓志銘》:初娶(李氏,早卒;續娶董氏,封永康)郡夫人。
包拯共有兩任妻子,第一位為李氏,關于李氏的記載并不多,只知她在與包拯成婚后不久便去世了,也沒有為包拯留下一兒半女。
李氏去世后,包拯還很年輕,于是就續娶了董氏。
董氏為包拯生下一子,名叫包繶,得益于父親包拯,包繶在很小的時候,就獲得宋仁宗趙禎賜封為太常寺太祝。
包繶娶崔氏為妻,生下一子名叫包文輔。
天不遂人愿,在成婚第二年后,包繶 就病逝了,沒過幾年,他與崔氏的兒子包文輔也相繼早夭。
連續失去兒子與孫子的包拯夫婦,雖然內心十分痛苦,但也是比較開明的人,他們看到崔氏還年輕貌美,于是就勸說崔氏早早改嫁。
令人意外的是,崔氏雖然年紀輕輕,性格卻極為剛烈,堅持要為包繶 守寡,這一守就是一生,成為了當年的一段佳話。
包繶是包拯唯一的兒子,是由包拯的妻子董氏所生,但包拯的一生,除了李氏與董氏之外,還有過另外一位女子孫氏。
孫氏原本是李氏的陪嫁丫鬟,在包拯五十多歲時,成為了包拯的媵妾。
熬了這麼多年的孫氏,終于在家中有了一些地位,卻不知期間發生了什麼,孫氏被包拯趕回了娘家。
孫氏雖然被趕出了家門,包拯的兒媳崔氏卻知道,孫氏臨走時已經懷有身孕。
不知孫氏究竟犯了什麼過錯,被包青天趕出了家門,但根據推測不難看出,應該是比較嚴重的過失,否則崔氏也不會一直將孫氏懷孕的消息,瞞著包拯夫婦。
崔氏背著公公婆婆,常常暗地里接濟孫氏,不斷派人送錢財衣物。
不久之后,孫氏生下一子,被崔氏接回家中,崔氏名為家嫂,實為養母,一直養著這位包拯的幼子。
直到翌年包拯過大壽之時,崔氏才借機將此事告訴包拯。
崔氏原本是不敢說的,但在壽誕之時,包拯吐露心扉,稱自己已經年過六十,此生怕是難以生下兒子。
聽聞此話,崔氏于是借坡下驢,告訴包拯,您其實還有一個小兒子,現在就在我這里。
當包拯夫婦得知事情來龍去脈之后,并沒有責怪什麼,反而很是欣喜,畢竟老年得子,可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
就這樣,整日為「斷后」發愁的包拯夫婦,也自此放下了心來。
包拯的這位幼子,名叫包綬。
包拯去世時,包綬年僅五歲,當宋仁宗親自前來吊唁包拯時,看到包拯的幼子包綬,也是鼻子一酸。
為了照顧包拯后代,宋仁宗賜與包家許多財物,還欽封包綬為 太常寺太祝,并記錄在案。
在崔氏的撫養下,以及官府的照顧下, 為包綬請來了啟蒙老師,到了包綬八歲時,他已經官居八品,達到了當年包拯要考中進士之后才能得到的同等職位。
包綬虛心好學、知書達禮,嚴以律己、愛恨分明,一舉一動,酷似包拯。
九歲時,董氏去世,家中一切都由崔氏料理,崔氏就像是生母一樣對待包綬,包綬也猶如對待親生母親一般對待崔氏。
后來,包綬于開封最高學府里擔任國子監丞,享年六十二歲的崔氏去世,包綬悲痛欲絕,連夜奔喪回到合肥,為其披麻戴孝。
公元1105年,包綬調任譚州通判,正是前程似錦之時,不料途中染上重疾病逝,得年四十七歲。
包綬 一生為官清廉,堂堂的達官貴人,走的時候包袱中除了任命狀、書籍、文具、著述與四十六枚銅錢之外,再無任何值錢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