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界很早就意識到,地球并不是一個適合進行天文觀測的星球,因為它的大氣層太厚了,大氣擾動經常影響觀測效果。
所以從上世紀開始,天文學家們就希望在太空中部署一個天文望遠鏡,以此來繞開大氣擾動,直接面對宇宙中的繁星和星系, 1990年升空的哈勃太空望遠鏡和2021年升空的韋伯太空望遠鏡則實現了天文學家們的愿望。
升空30多年的哈勃望遠鏡,靠著自身強大的性能以及太空種完美的視寧度,為人類拍攝了許多宇宙深處的星云和星系,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1995年和2014年拍攝過兩次的創生之柱星云, 這三根星云巨柱位于6500光年外的老鷹星云內,范圍達到了數光年之大,若干顆恒星正在這幾根柱子內孕育,因此得名創生之柱。
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哈勃拍攝的這張創生之柱都是深空攝影的代表作品,但隨著10月19日韋伯版本的創生之柱面世,哈勃的版本瞬間不香了,因為韋伯從中紅外波段拍攝的創生之柱實在是太璀璨了,原本后方暗淡的恒星們在韋伯的鏡頭中變得無比耀眼,創生之柱的更多細節也被韋伯發掘了出來。
從星云柱子本身來看,韋伯版本明顯要比哈勃版本更透明,柱子的邊緣部分也更加銳利,屬于胚胎期恒星發出的紅色斑點, 也因為韋伯的三色濾鏡而變得顯眼,能讓天文學界更好的分析早期恒星演化狀態。
除了胚胎期的恒星外,韋伯還拍到了很多已經脫離氣泡包裹開始獨立演化的新生恒星,原來在哈勃望遠鏡照片中被星際塵埃遮擋的部分,也讓韋伯望遠鏡從中紅外和電磁波頻段繞開了,進而看到了更多原來看不到的恒星。
在這片寬達8光年的區域里,韋伯至少拍到了數萬顆恒星,并且由于紅外波段的特性,地面人員在接收到這些數據后,為了讓不同類型的恒星看起來更有區別, 給它們都賦予了不同的顏色,因此韋伯版本的創生之柱看起來遠比哈勃望遠鏡璀璨。
唯一不足的就是創生之柱太厚了,縱然韋伯望遠鏡能繞開一部分星際塵埃看到更多細節,也還是無法直接看到創生之柱背后的銀河系模樣。
更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根據天文學界對創生之柱照片的研究,天文學家們一致認為:創生之柱現在很可能已經不存在了。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照片中的創生之柱周圍有好幾顆即將超新星爆發的老年恒星,它們距離創生之柱非常近,考慮到創生之柱與地球6500光年的距離以及 6500年的延遲,天文學家認為這幾顆超新星很可能早就爆發了。
由于超新星爆發瞬間釋放的能量,相當于恒星過去幾十億年的能量總和,所以產生的高能粒子恒星風會輕易吹散創生之柱的基本結構,進而讓創生之柱不復存在,變成宇宙中一團離散的云氣或者不規則星云。
當然了,6500光年的距離意味著人類要過6500年后才能看到現在創生之柱被摧毀后的樣子,因此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 韋伯的創生之柱都是足夠真實的,畢竟人類文明能不能延續到6500年之后都還不好說。
因為太陽雖然不會超新星爆發,但誰也不敢保證太陽系附近的恒星不會發生超新星爆發,如果未來某一天,一顆隱匿在塵埃云后面的大質量恒星超新星爆發了,那麼它釋放的高能粒子流將像紫外線掃過細菌一樣掃過地球上的所有生命。
屆時不論是地表還是深海還是巖層內部,都將遭到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的照射,組成生命根本的DNA雙螺旋結構將在高能粒子轟擊下支離破碎,用不了多長時間,整個地球世界將不會再有生命存在, 直到幾百萬年幾千萬年后,下一輪生命演化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