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和匈奴之間的紛爭,是整個漢朝歷史上最大的民族矛盾。從劉邦確立漢朝統治時開始,匈奴就一直在方方面面的打擾著漢朝的統治。漢文帝漢景帝相繼對匈奴做出過壓制行動,但是結果卻都不怎麼理想。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有衛青,后面還出了個霍去病,對匈奴實行毀滅性的打擊,這才直接帶來了漢朝的勝利,打壓了匈奴的囂張氣勢。
然而可惜的是,霍去病作為一名冠軍侯,卻英年早逝,好像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就回歸了上天。但是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斗爭還遠遠沒有結束,漢武帝晚年,也一直在為了打擊匈奴,想盡各種辦法。
在最后的漢匈決戰到來時,漢朝軍隊幾乎全軍覆沒,匈奴取得了明顯的勝利。但是即便如此,匈奴的困境還是沒有改變,他們都快要活不下去了。明明最后是匈奴得勝,為何他們的生活會如此艱難?這和漢匈之間的戰/爭有什麼關系?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原因。
漢匈決戰,全軍覆沒
匈奴一直是漢朝最大的外患,即便是像漢武帝這麼英明神武的皇帝,也一直對匈奴是心有忌憚,可見這個民族帶來的威脅有多大。不過漢武帝得天獨厚,他的手下有霍去病,霍去病對抗匈奴,那可真是手到擒來。
霍去病帶領著士兵一路追擊匈奴,直接把匈奴趕出了他們的生存棲息地。明明戰/爭還沒有結束,匈奴這個外患還沒有徹底消滅,但是霍去病卻在回朝的路上,因為感染疫病,不幸離世。漢武帝痛失愛將,悔不當初。
霍去病的離開,對于匈奴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因為他們所遇到過的最大的危險,就來自于霍去病。不過對于漢朝來說,雖然霍去病已經不在了,但是還有其他將軍在,打擊匈奴這個事業,絕對不能停止。
于是后面出來對抗匈奴的將軍,就變成了李廣。正好在進行漢匈決戰的時候,李廣的家族遇到了大麻煩,被漢武帝懷疑是外戚干/政。為了擺脫這樣的罪名,為了證明李家對于漢朝還有利用價值,李廣在這次戰/爭當中,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這樣一種堅決的心態,并沒有讓李廣的戰略戰術更加堅定,反而使得他心中雜事太多,嚴重干擾了他對戰局的判斷。在明明該保守的時候,李廣卻由于急躁而過于冒進,導致漢朝軍隊接連失利。
一次次的失敗擺在面前,漢武帝看到軍報也是不斷在給李廣施加壓力。于是惡性循環就造成了,失敗越多,李廣內心的負擔越重,戰/爭就打得越不好。 最后一場戰斗拉開序幕的時候,李廣身邊的人都勸他冷靜,他自己卻冷靜不下來。
于是直接的后果就是,漢朝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李廣這個主將也被匈奴擒獲。堂堂一代名將,明明心中滿是抱負,最后卻成為了匈奴的祭品,這實在是讓人唏噓。
生存場所,不斷縮小
隨著漢朝的全軍覆沒,匈奴取得了漢匈決戰最后的勝利。這個勝利明明該是激動人心的事情,可是卻并沒有讓匈奴人開心起來。相反,他們的情緒一直非常低沉,很明顯就是心中擔憂的事情還沒有得到解決。
而他們最大的擔憂,就來自于他們自己的生存空間。在漢匈決戰之前,漢武帝采用的一直是積極的進攻方式來對付匈奴。很明顯的就是,漢武帝這一招是非常有效的,而且由于霍去病的英勇表現,匈奴的生存空間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擠壓。他們被霍去病趕離了自己的生存棲息地,一而再再而三的往后退。
但是我們都知道,匈奴平時發展經濟,是以畜牧業為生的。畜牧業,說白了就是放牛放羊放馬。但是這些動物的生長,是離不開優質的草場環境的。所以為了畜牧業能夠蓬勃發展,匈奴的生存方式一直都是遷移,遷徙方向隨草木生長的季節而定。
但是戰/爭發生之后,這樣的生存方式就被一再打破。 匈奴的人都忙于應付戰/爭,大家伙都去了前線,沒有空再準備遷徙的事情。整條產業的鏈條就這樣被斷掉了,那畜牧業自然也就發展不起來,匈奴生活的經濟基礎也就斷了。
所以到了最后,匈奴自己已經是強弩之末。連生存根基都斷掉了,他們又怎麼能再進行可持續的發展呢? 而如果連生存都成了基本問題,那麼即便是漢匈決戰獲得了勝利,之后再次發生戰/爭的話,這個勝利又該怎麼保證呢?哪怕作為勝利的一方,他們也沒有力氣再去去耀武揚威,而是只能關注自己的生活問題。
牧民減少,無法維持
另外他們還遇到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可以直接參與畜牧業的牧民人員急劇減少。在匈奴,有些習俗文化和漢朝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女人只能照顧家族內部的事情,不能直接參與生產勞動。所以一般來說,牧民都是成年男性。
但是戰/爭發生之后,由于匈奴人數較少,牧民幾乎全員上戰場,只要上了戰場,就一定會面臨著巨大的傷亡。 以至于到最后成了這樣一種局面,女人留守家中,畜牧業無人支撐,家庭經濟來源消失。
結語
漢朝和匈奴之間的矛盾,一直以來都是非常重大的民族矛盾,幾乎漢朝前期都在被這個矛盾困擾著。而這個矛盾的解決,只能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匈奴退場。
漢匈決戰到最后,作為勝利者的匈奴一方,因為沒有及時的內部資源補充,慢慢的也就從政治舞台上銷聲匿跡了。這個民族矛盾,才算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