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館喝茶聽曲,玩古玩,賞字畫,遛鳥,這在影視劇中正是一個清朝官員的日常標標配,畢竟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有些東西似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就可以過去。
然而影視豐滿,現實骨干,作為一個小小的清朝官員,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呢?現在小編就帶大家來體驗一把。
沒有聽錯,在那個年代,清朝的官員在雞還沒打鳴的凌晨就要開始全新的一天。為什麼?因為清朝的皇帝基本都很勤政。
雍正皇帝每天平均只睡4個小時,當朝一介小小官員,除掉自己衣食住行的必要時間,又如何禁得住這樣的摧殘,畢竟有什麼比擁有一個比自己還要拼命的主子來的更加要命的呢。
朝廷規定,文武百官的早朝時間為早上5-7點之間,因為早朝是面對皇上的一等大事,幾乎沒有人敢踩點到達,所以一律官員必須在這個時間之前集中到達。
所以毫無意外的,皇帝普遍在早晨4點鐘就開始起床洗漱,而他的寢宮到達議政大殿還需要一段距離,更不要提住在皇宮外的官員了。
當時的朝廷命官分為漢人官員和滿人官員,滿人官員可以住在城內,而漢人官員大多只能住在城外。
住在宮外的官員起床時間按照3點鐘的標準計算是相對保守的,遇上重大節慶有的甚至在凌晨一兩點的時候就要開始準備。
早朝分為常朝和大朝,參與常朝的官員有一定比例但也并非固定,一般到達一定品階的官員才需要定例報到進行匯報工作,當然也不排除會有一些官階小的官員因為匯報需要被傳召入宮的。大朝則參與范圍會擴大,比如遇到國家慶典,祭祀等重大活動。
如果你是當朝一個小小的漢朝官員,當天得到特殊傳召,或者每年例行大朝,大規模指定的清朝官員都必須參加,那一天你就會深刻體驗一把通勤之路沒有最早,只有更早這句話。
有的人會說,那簡單,一個交通工具解決的事,轎子有把,馬匹有吧。可以有,清朝的官位按品位分級,三品以上才可以坐轎子,其他的可以選擇騎馬,但是無論哪一種,來到東華門外則必須步行。
步行到大殿的中途中,部分重要宮殿為了特殊需要,通行路上不設明火,所有官員只能摸黑前進。迷路什麼的就不說了,有的官員曾經因為這樣誤入河水中,出于安全考慮,早起的時間又要再推早。
經過一番波折,所有文武百官到齊,終于到了早朝時間,例行5個小時的日常會議就此展開。皇帝高高在上,所有官員進行叩拜,位高者行禮后站著啟奏已是最大恩賜。其余陪跑的官員則需要在跪拜中,甚至在大殿外風吹日曬,靜候隨時宣召。
5個小時的漫長會議,為維持會議莊嚴肅穆,任何官員不可中途離場,不可出聲,不可放屁,就連如廁這類緊急的私人問題,也必須等會議結束才可立場解決。因為這個規定,許多官員上早朝不敢吃喝,就怕中途有三急,惹怒天威,引火燒身。
如果說早朝不過是對清朝官員的身體考驗,那下朝后的官場應酬才是對他們腦力心力的極度摧殘。
早朝結束后,所有官員有序退朝。這個時候,饑腸轆轆的他們一天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匆匆吃完午飯,官員們趕到自己的辦公地點。
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很多事情必須托付下屬才能完成,于是,官員們免不了先聽聽下屬的匯報,然后檢查這兩天的工作結果,然后來到工作部門里進行例行檢查,安排任務,然后批閱公文,必要時候,還要處理一些突發狀況。
對于官員正常的工作或許很多人會有所爭議,畢竟清朝的官僚風氣盛行,而且當時施行捐官制,有的人只需要出點錢就可以撈個官名,并不需要真材實料,假戲真做。那麼這些我們且當一個過場,只不過每個官員投入的時間不同。
在那個特殊年代,進入了官場這個大染缸,想要站得住腳,就必須適應當下的風氣。
那就不得不說到官員們下朝后的應酬交際,從普通的請安跪拜,到各層關系的經營打點,時刻都需要小心翼翼。
惲毓鼎是清朝的總史官,在他的《澄齋日記》里對官場的關系維系有一句總結,就是「應酬天天有,飯局時時新」。
為了討好上級,讓自己的官路亨通,不僅要出色完成上司的任務,給對方帶來重大利益,平日里也不免需要登門拜訪,遇到對方及家人重要紅白喜事都必須親自前去慰問儀表尊敬。
為了在平級之間打點好關系,不得不拉幫結派,打入不同群體,獲得時下關鍵情報,才能為自己的例行公事提供方向,趨利避害。
為了擴充自己的羽翼,將有用的」人才「招至麾下,又免不了需要做好下屬安撫工作。
就這樣,推杯換盞觥籌交錯中,每天需要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當時官僚之風盛行已成為一種行為藝術,在清朝《官場現形記》和《王鍾林日記》中有相關描述。
和早朝比起來,體力已經遠遠不夠支撐場面。對方一個語氣,一個動作,一個表情都需要時刻留意,而自己的回答則必須斟酌再三,有時候牽涉多方利益,你必須從中縱橫捭闔,一旦稍不注意就會錯過重要信息,影響自己的為官決策,輕則丟官,重則性命不保。
好不容易熬到入夜,甚至還需要應付一些秘密來訪人員,出于利益關系,有的甚至不可推辭,真可謂,人在官場,身不由己。
就這樣,一天的行程就在各種體力考驗和腦力對弈中悄然飛逝。處理完所有事務,以為可以有自己的時間了,一天也沒了。為了維持精力和體力,他們不得不趕緊抓緊休息,因為,凌晨一過,新的一天又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