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趙匡胤在歷史上的評價都不錯,但他們是兩種類型的帝王:前者極具英雄氣概,雄姿英發、揮斥方遒;后者是個典型政客,老謀深算、思維縝密。而且,趙匡胤的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踩著柴榮這位巨人的肩膀。所以很多人喜歡柴榮,也就不難理解。
柴榮向來以唐太宗李世民為榜樣,縱觀其短暫一生,確實有一番「馬上打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風采。他最讓人印象深刻一大特點,就是勇氣、魄力非比常人。
公元954年,聽聞郭威駕崩、柴榮(郭榮)繼位,北漢聯合契丹大舉進攻。當時柴榮并沒有多少威信,北周上下人心浮動,因此以四朝元老馮道為代表的宿臣們提出了保守避戰、消極防御的策略。柴榮表示要以唐太宗為榜樣、御駕親征時,馮道等人甚至直接譏諷:陛下不是唐太宗。
最終柴榮力排眾議、親自趕往前線。雙方主力在高平交戰后,周軍右翼騎兵將領樊愛能、何徽等臨陣脫逃,步兵解甲投敵,形勢極為危急。關鍵時刻,柴榮毫無懼色,「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大大鼓舞了士氣,一舉扭轉了戰局、打敗了北漢軍隊。
班師后,針對戰斗中暴露出來的紀律渙散、兵驕將悍等痼疾,柴榮采取雷霆鐵血手段,嚴厲懲處了臨陣脫逃、沿路劫掠百姓的樊愛能等將校,提拔作戰勇猛的張永德、趙匡胤等將士。經過這番處理,長期以來「戰勝則擅兵挾主,戰敗則倒戈投敵」的現象被有效遏制。
后世對高平之戰的評價極高,它不僅充分體現了柴榮的魄力與能力、鞏固了其地位,還初步改變了晚唐以來軍隊的惡劣風氣,所以有史學家認為,高平之戰后,「主乃成乎其為主,臣乃成乎其微臣」。
在站穩腳跟后,柴榮著手對北周軍政進行大規模整頓。軍事領域,他裁汰老弱病殘,將各地藩鎮的精銳悉數調到中央禁軍,并且在民間招募壯士,打造了一支為朝廷直接掌握、戰斗力強悍的精兵,扭轉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局面。
在政/治領域,柴榮致力于改變唐末以來武人執政的局面,回到重視傳統士大夫的文治軌道。他曾下令讓二十多位文士各撰寫一篇策論,既了解了他們的學識、量才錄用,又從中汲取了一套完整且具可實施性的治國方略。
其中最為出名的,莫過于王樸的《平邊策》,其核心就是在政/治上勵行改革、在軍事上先易后難結束亂世。從柴榮隨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來看,他確實汲取了王樸等人的思想,并結合自己對局時的判斷做出了調整。
他澄清吏治、嚴懲貪腐;不拘一格提拔人才,曾經「不限資、見任職官,黃衣草澤并許應召」 向社會廣泛征集有識之士;他整頓刑律、重拾以法治國,于公元958年頒行《大周刑統》;為了發展經濟,他減免賦稅、均定田賦、大興水利、改善漕運、重鑄錢幣,限制寺院經濟發展,通過一系列措施,極大減輕了國家負擔、促進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更難得的是,在當時以猛力較高下的氛圍中,柴榮卻能高度重視教育,親自對科舉制的弊端進行改進,并重拾禮樂、編修書史、修訂歷法,已喪失許久的傳統政/治生態初現端倪。
經過短短數年的整頓,后周國富兵強,柴榮率先對南方實力最強、勾結遼國的后蜀和南唐用兵。經過征戰,他獲得了后蜀的秦、成、階、鳳四州,對其形成有效戰略威懾;拿下了南唐的長江以北十四州,迫使其俯首稱臣。
隨后,他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了《平邊策》的思路,把戰略目標轉向北方。因為當時的遼國正值有著「睡王」之稱的遼穆宗耶律璟在位,此君怠理國政、國內叛亂迭起,對于南方心力均有不及。對于中原來說,這正是收復幽云十六州的絕佳時機。
可惜的是,經過42天的出征,雖然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十七縣,但柴榮卻途中染病,不得不班師返京,不久后就溘然離世,年僅39歲。
雖然執政還不到6年,但柴榮卻給五代以來的中原王朝帶來了一股新風,讓人們看到了終結亂世的希望。就像南宋大儒朱熹所說的那樣:「 五代時甚麼樣!周世宗一出便振。「對于這樣的人,無愧英雄的頭銜。
而作為柴榮的得力干將,趙匡胤也不是泛泛之輩。
他出身武將之家,騎射絕倫、武藝過人,郭威在位期間他已立下赫赫戰功。高平之戰中,當樊愛能臨戰脫逃、后周軍隊即將崩潰之際,趙匡胤和張永德各自帶領人馬搏命沖鋒,戰局得以逆轉、二人可謂首功。憑借戰場上的勇猛與忠誠,趙匡胤逐漸成了柴榮的親信之一,并且連續立下赫赫戰功。
但跟過去的梟雄豪杰們一樣,隨著權勢地位的提升,趙匡胤的野心也隨之膨脹。北伐期間,柴榮意外得到一個木板,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矛頭直指郭威的女婿、時任殿前都點檢的張永德。隨后張永德被撤換、趙匡胤取而代之。根據后來分析,這一事件極有可能是趙匡胤一黨蓄意制造的陷害陰謀,由此掌握禁軍大權。
柴榮駕崩后,七歲的柴宗訓被趙匡胤輕松篡位,北宋王朝建立。承接柴榮留下的基礎與思路,趙匡胤兄弟倆歷經十余年統一了除幽云十六州以外的地區。 他的各項政策,既有柴榮的影子,也實現了不少創新。
在政/治軍事領域,趙匡胤一方面繼承柴榮「強干弱枝」的中央禁軍模式,收藩鎮精兵,還通過「杯酒釋兵權」的手段解決了功臣的兵權。另一方面,為了同時抽掉藩鎮的政/治與經濟血脈,他在中央分化事權,在地方設置通判,將全國的軍權、行政權、司法權和財政權牢牢地握在了中央手中,唐代后期以來的藩鎮割據土壤被徹底鏟除。
經濟領域,趙匡胤也大致繼承了柴榮期間的政策,進一步減輕徭役、興修水利、勸獎農桑、移風易俗。承接柴榮打下的基礎,北宋社會經濟的恢復進一步加快,為結束中原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趙匡胤的最大突破集中在文化制度領域,與柴榮的政策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他確立了「以文治國,崇文抑武」的基本方略,通過提高文人地位與待遇、完善科舉等手段鼓勵社會精英棄武從文;加上厚祿養廉、整飭官箴以及「誓不除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等舉措,徹底扭轉了過去百年來武將專權的黑暗局面,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官體系,將中國古代的社會政/治扭轉到正確軌道上來。
在一系列建章立制的同時,趙匡胤(及他弟弟趙光義)先后滅掉荊湖、后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政權,華夏主要地區得以基本恢復了統一,長達五十余年的分裂動蕩局面終于結束,從這個角度而言,趙匡胤功莫大焉。
同時,趙匡胤本人勤政愛民、兢兢業業,寬仁大度、善待后周皇族,對待平民真正做到了不枉一人。同時他崇尚節儉、禁止大興土木,改變了多年來的奢靡風氣。從個人公德來看,他也確實值得稱道。
不過,趙匡胤最值得詬病之處有二。其一,過于重文輕武,導致其后兩百年一直被動挨打;其二,強化中央集權、強化資源控制,為其后的冗官、冗員、冗費埋下了隱患。
總之,柴榮、趙匡胤都是優秀的帝王,二人各有所長。只是柴榮英年早逝,遏制了他創造更多輝煌的機會。否則,也許歷史上真的會出現第二位唐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