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擬將小行星撞離軌道!直徑160米的小行星對地球威脅有多大?

天空之城 2022/09/27 檢舉 我要評論

自古都是人類航天器躲著小行星飛,萬萬沒想到這次換成航天器主動追著小行星撞了。

在地球軌道附近,有兩個小行星系統,大個頭的叫做「迪戴莫斯」,直徑780米;小個頭的是小行星「迪莫弗斯」,直徑160米,它圍繞著個頭更大的迪戴莫斯旋轉。

NASA計劃發射「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任務航天器撞擊直徑160米的迪莫弗斯,如果撞擊順利達到預期效果,那麼「迪莫弗斯」圍繞「迪戴莫斯」旋轉的軌道周期將會縮短幾分鐘。

費這麼大勁撞擊小行星,只是為了讓小行星的旋轉軌道周期縮短幾分鐘,這背后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嗎?

小行星的威脅

在火星與木星之間,有一個小行星帶,小行星帶上有成千上萬顆小行星,這些小行星平時就在小行星帶上活動,但如果有一個小行星擺脫了木星的引力,就可能會朝著太陽系內側飛去。

如果誤闖到地球軌道附近,就可能被地球引力捕捉,從而造成小行星撞地球事件。

在地球歷史上,發生過數不清的小行星撞地球事故,其中有兩場對地球的影響比較大。

第一場發生在大約 45億年3000萬年前,當時太陽系內還有一個行星「忒伊亞」,這個星球和如今的火星差不多大,結果因為軌道相近造成忒伊亞撞擊地球。

這次撞擊對地球的影響非常大,撞擊造成了忒伊亞解體,一部分物質留在了地球,一部分物質圍繞地球周圍,聚集形成了早期月亮,這也是月亮的起源。

第二場對地球影響較大的撞擊發生在6500萬年前,當時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撞擊雖然沒有直接讓恐龍滅絕,但是 撞擊引發的次生災害持續了好幾萬年,恐龍也因為食物鏈斷裂而逐漸滅絕,只剩下鳥類恐龍演化至今。

現如今,小行星雖然還在撞擊地球,但比較幸運的是,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個頭都不夠大,大多數都在與空氣摩擦過程中被消耗殆盡,少數形成隕石。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從來都在,過去咱們沒有辦法改變,但現在卻可以挽救地球。

NASA發射的DART航天器,就是在擔任行星防御任務,嘗試改變小行星的軌道。

事實上,這次航天器撞擊的小行星,并沒有撞擊地球的風險,該小行星系統目前與地球的距離有1100萬公里,無論撞擊任務是否成功,這個小行星系統都不會威脅地球,嘗試清理它們只是為了練手。是為了清理日后對地球有威脅的小行星,這種事情不能拖到最后一刻才開始做,而是要提前多年就采取行動。

那該如何驗證撞擊是否成功呢?

科學家們表示,撞擊之后,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哈勃、小行星上的Lucy飛船以及地球上的望遠鏡都可以觀測到該小行星的軌跡變化,研究人員稱,這次撞擊預計會將Dimorphos的速度改變幾分之一,使其完成軌道的時間改變幾分鐘。

但是撞擊后究竟會發生什麼,誰也說不準,而且觀測結果并不是在撞擊之后能立即發現,而是需要幾周,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得出結論。

小行星的威脅

其實咱們早就注意到了小行星的威脅,研究發現, 直徑小于10米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在大氣層基本上就已經燃燒殆盡了,少量金屬小行星會留下一點兒隕石。

直徑140米以上的小行星,將會給地球造成重傷;直徑1公里以上的小行星,可能會給地球帶來全球性災難。迪莫弗斯的直徑在160米,如果撞擊地球,將會對地球造成重傷。

其實,每年都有許多小行星撞擊地球,但是絕大多數小行星個頭比較小,而且地球70%的地方是海洋,陸地上還有許多荒漠,戈壁等無人區,所以砸中人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我們幾乎感覺不到小行星的威脅。

但為了預防體型較大的小行星砸中地球,早些年咱們就建立了追蹤小行星的系統,將未來有可能威脅到地球的小行星進行追蹤,并不斷調整威脅等級。

在過去,咱們只能追蹤小行星,除此之外什麼也做不了,但NASA發射航天器主動去撞擊小行星,希望改變小行星的軌道,有望為未來解決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威脅。

如果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再次出現,咱們或許就不會像恐龍一樣無能為力,只能滅絕,而是可能拯救地球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