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黃帝和蚩尤打了一仗,就成了中華始祖?考古:戰/爭只是假象

天空之城 2022/10/11 檢舉 我要評論

華人追根溯源,皆自稱「炎黃子孫」,「炎黃」指的就是炎帝和黃帝二祖,其中尤以黃帝最為尊貴,每年全國各地還會舉行盛大的祭祀軒轅黃帝大典。

但事實上,黃帝和炎帝并不是像創世神話中盤古、女媧那樣的開天辟地式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有父母的氏族個體。以黃帝為例,《史記》和《帝王世紀》就曾記載黃帝姓姬,是有熊氏少典之子,母親叫附寶。

不僅如此,早在漢昭帝元鳳三年(公元前78年),長安單安國等人就提出過「自黃帝以來三千六百二十九歲」(即公元前3706年)的說法,此后,歷朝歷代不斷有學者根據王朝年表逆推黃帝所處時代,均指向公元前第三千紀這個范圍,也就是距今約5000年。

然而,無論是人類學還是考古學都已經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時間要遠遠早于公元前第三千紀,比如湖南澧縣城頭山發現的古城距今超過6000年,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了的原始文字距今8000年,山東臨淄發現的后李考古學文化超過了8500年,而中國農業產生的時間更早,大致在距今1萬年前后。就連傳世史書也不得不承認,在炎黃之前,還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既然黃帝之前還有先民,那為何我們追根溯源,只尊黃帝為中華始祖呢?換言之,黃帝究竟做了什麼「開天辟地」的大事能被尊為華夏共祖呢?

先秦史書《世本》曾對黃帝的一系列貢獻做了一個總結梳理:「黃帝見百物始穿井(發明打井)」,「黃帝作旃冕(發明旗幟與冠冕)」,「黃帝樂名咸池(創作樂曲)」,「黃帝命倉頡作書(發明文字)」,「黃帝造車(發明車)」……

照此看來,黃帝創造了一系列讓人類擺脫茹毛飲血原始生活步入高等級的社會組織的諸多關鍵要素,那麼黃帝被尊為開山始祖,自然無可厚非。

但事實上,將如此多的發明創造算到同一個個體身上,本身就違背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也不符合考古發現事實。

中國目前已知的最早水井出土于距今近9000年的西平縣謝老莊遺址;裴李崗文化賈湖遺址出土了8000年前的骨笛,可以吹奏出五聲或七聲音調;大規模出現人類聚落的時間則是距今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最早的絲綢制品距今5500年。

可見,文明要素出現的時間跨度長達兩三千年,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而地理跨度更是縱橫數千里,絕非僅憑一己之力就能創造出來的,所謂的黃帝發明,其實都來自后世的附會。

而唯有一件功績,卻是無可爭議的,那就是:黃帝戰蚩尤。

在黃帝經歷的諸多大戰中,明確載入史冊的是兩場大戰:與炎帝的阪泉之戰、與蚩尤的涿鹿之戰。

但和涿鹿之戰的詳實相比,阪泉之戰幾乎是一筆帶過,以至于直到今天,不少學者對于阪泉之戰的真實性還存在較大爭議,有的認為是黃帝先與炎帝打了阪泉之戰,之后才與蚩尤交戰;也有的認為是黃帝先擊敗了蚩尤,而后才與炎帝爆發「阪泉內戰」;還有學者認為蚩尤居阪泉,號阪泉氏,故阪泉之戰其實就是涿鹿之戰的別稱。

而黃帝和蚩尤的大戰,卻歷來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也正是通過涿鹿之戰,「黃帝討蚩尤氏,擒之于涿鹿之野……而天下大服」。

那麼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黃帝和蚩尤打了場仗,就能成為中華始祖了呢?

在搞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擯棄一個固化思維,即:黃帝、炎帝、蚩尤是具體的某個人。

事實上,炎黃、蚩尤、太昊、少昊都是某個氏族部落首領的共同稱號,猶如每一代周朝統治者,都被稱為「周王」一樣。

古史文獻中也留下了「炎帝之號,凡傳八世: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八位首領的名字。對于黃帝是否也和炎帝情況雷同,其實古人也早有認識。春秋時期魯國人宰我就曾問過孔子:「予聞榮伊曰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耶?何以至三百年?」

所以,黃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戰,并不是某年某月某日黃帝和蚩尤兩位首領帶著各自族群進行的單場戰役,而是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下,兩大族群間的爭戰與融合,這個過程可能持續了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之久。

接下來我們把上面這個巨觀視角引入到考古發現當中。

中國大約在公元前1萬年左右進入新石器時代,在公元前5000年,黃河流域形成了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仰韶文化,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匯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這也是中華文明的主根。

根據史料顯示,炎帝居地為姜水,《水經注》曾有考證「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也就是陜西渭河上游的寶雞、扶風、岐山一帶,這塊區域不僅是炎帝傳說的集中地,而且還發現了仰韶文化的典型類型—西安半坡類型。

半坡文化類型不僅是仰韶文化的肇始,而且還呈現出兩大顯著特征:一是出土日用陶器以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為主,所以又被稱作「紅陶文化」;二是聚落房址灶坑旁常鑲置有用于保存火種的陶罐。

這兩大特點,與史書記載中「炎帝尚紅,以火紀,故為火師,以火德王天下」相吻合。

無獨有偶,在蚩尤的地望—以河南安陽為中心的豫中、豫北、冀南一帶,發現了仰韶文化的地方變種:后崗—大司空村類型。后崗—大司空村類型的文化面貌既有源自渭河流域半坡類型的一面,也受到了來自海岱地區北辛文化的影響。

這與史料記載的蚩尤本為炎帝族屬,但后來卻「以下犯上」逐炎帝出九隅相吻合。有意思的是,在汶泗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墓葬中,普遍發現了墓主口含石球或陶球導致牙弓變形的獨特葬俗,正是傳說中「蚩尤食沙石子」的真實寫照。

可見,源出炎帝部族的蚩尤部落東出后,在毗鄰東夷族群少昊的豫中、豫北、冀南一帶發展壯大,在吸收了北辛文化以及后來的大汶口文化諸多因素后,最終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仰韶文化后崗—大司空村類型。

后崗文化一經形成,便大舉擴張,在公元前4500年前后,內蒙古烏蘭察布、河北張家口涿鹿先后出現了后崗文化,并與半坡文化形成了交鋒。內蒙古準格爾旗的魯家坡遺址就同時發現了代表半坡文化特征的繩紋翁和代表后崗文化的折唇球腹壺,展現了蚩尤與炎帝分庭抗禮的一面。

那麼彼時的黃帝又在哪里呢?

就在炎帝(仰韶文化本體)和蚩尤(受東夷文化影響的仰韶文化變體)兩大文化族群交鋒之時,在以三門峽為中心的陜豫黃河峽谷地帶崛起了一個新的文化類型:廟底溝文化。

在吸納了半坡文化和后崗文化諸多優點后,廟底溝文化族群開啟了「東征西討」,向西,原本居于關中的半坡類型被廟底溝文化取代,并青出于藍,遠達黃河上游區的蘭州以西;向南,環崇山一帶的半坡類型變種為大河村文化;向北,后崗文化從華北平原銷聲匿跡;向東,山東大汶口文化受到了廟底溝文化的強勢影響,出土的彩陶上出現了廟底溝特有的花瓣紋、旋紋。

原有的半坡文化、后崗一期文化不管是在它們的文化中心區還是邊緣區,無不被廟底溝文化取而代之。有學者將考古發現的這一現象,稱之為「廟底溝運動」。

顯然,廟底溝文化的「一統天下」與史料記載中黃帝敗炎帝殺蚩尤,「諸侯有不順者,從而征之」形成了暗合。

不同的是,古史記載中黃帝的功績是通過具象化的戰爭來完成的。但實際上,戰爭只是假象,不同族群信仰、習俗的歸一,更多的是在長期的包容并蓄中融合的,絕非僅僅通過軍事手段就能實現的,廟底溝文化對半坡和后崗文化的吸收吞并,經歷了近千年,并最終開啟了銅石并用的龍山文化時代—國家文明起源。

可見,黃帝之所以能成為中華始祖,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巨觀視域下,開啟了國家文明起源的歷史進程,「黃帝」儼然是一個時代群體,而非個人。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