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馬俑是西安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每一個親眼看到過秦兵馬俑的人都會被這龐大的景象震撼的說不出話,很難想象這是在秦朝就可以完成的龐大工程,不過最讓人驚訝的還是秦始皇陵的規模。
讓人吃驚的兵馬俑還只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可見整個秦始皇陵的規模達到了怎樣的級別。
可為何在已經探知秦始皇陵的情況下,仍然沒有對秦始皇陵進行深入挖掘呢?
秦始皇陵的規模
由于沒有對秦始皇陵進行正式的挖掘,因此直到現在依然沒有確認秦始皇陵究竟有多大,現在所有的數據、模型等都存在一定的猜想成分。
不過從一些史料記載可以得出一個結論: 秦始皇陵真的很大,大到難以想象。
首先是秦始皇陵的修建工作,關于這項工作,有兩個較為明確的數字,分別是38年和70萬工匠。
在秦國時期,底層人民需要服徭役,簡單來說就是給國家打工。
拋開現代基建技術,70多萬人和38年的時間足以證明秦始皇陵的規模有多大。
即使是一座山也可以輕松挖倒,并且這還沒有將一些精細化的工作,各種材料的運輸等包括在內,僅從工作量來看,秦始皇陵的工作強度可能和中國現存所有高速公路的工作強度相同。
其次就是一些記載了。
在《史記》中曾這樣描述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這里的泉并不是指山泉,而是指地下水,意味著在秦始皇陵的修建過程當中,曾經挖穿了三條地下河。
按照現代施工對地下河的記載,一條地下河的深度起碼可以達到10千米,考慮到古人所謂的「三」有約數的意思,秦始皇陵的深度基本上可以達到20千米(公里)的深度。
關于秦始皇陵的內部情況,北魏時期的酈道元曾記載 :「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于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勢。」
再結合有關秦始皇陵 「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描述可以得出,秦始皇陵內部是按照「天地」為模板去修建的。
不管依據哪個記載來看,秦始皇陵的具體規模都要遠遠超過我們所發現的所有陵墓。
秦始皇陵不僅規模大,內部的寶物也非常多,這點從兵馬俑可見一斑,那麼面對一個滿是珍寶的陵墓,為何考古學家遲遲不動手呢?
中國考古的規定
中國考古從本質上區別于盜墓,因為中國考古工作的原則是「搶救」,在陵墓尚未出現被盜、坍塌、損壞等情況時,不會對陵墓進行挖掘。
因此在得知秦始皇陵的具體位置后,中國考古工作者并沒有立刻開始挖掘,而是使用核磁掃描進行研究。
2002年,中國對秦始皇陵進行的全方位的核磁掃描,通過這項技術,我們大致確定了秦始皇陵的規模、結構以及布局等信息,同時發現秦始皇陵內部并未遭到盜墓的痕跡。
不僅里面的物品沒有損壞的跡象,陵墓周圍的墻壁也十分完好,雖然秦始皇陵周圍也出現了盜洞,可盜洞并沒有來到秦始皇陵內部,大機率是盜墓賊沒有堅持下來。
既然已經確定了這些信息,為何還不對秦始皇陵進行挖掘呢?除了考古工作的本質外,還有另外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水銀了。
根據記載,為了在秦始皇陵內部形成「江河湖海」,陵墓的工匠用水銀代替了水源,這就意味著秦始皇陵內部有著容量超高的水銀。
這件事在2014年得到了證實,因為專家經過土壤檢測發現,秦始皇陵周圍的土壤中確實存在水銀的成分。
這些經過揮發的水銀僅僅在地表殘留的成分就可以被檢測出來,可以預測陵墓內部的水銀。
想象一下,如果秦始皇陵一旦開始挖掘,陵墓內部的水銀會立刻進行大規模的揮發,同時也就可能滲透進附近的土壤當中。
秦始皇陵附近并不是一塊野地,而是陜西省的大型城市西安,一旦這些水銀揮發出去,西安的居民又該如何保證生命安全。
即使將西安的居民全部遷移,多少年之后這里的水銀才能完全消散呢?
除了這一點外,如何保護秦始皇陵中的文物,也是秦始皇陵遲遲沒有開挖的主要原因,這點還要從兵馬俑的挖掘說起。
推遲挖掘的原因
大家在看到的兵馬俑,全部都是人的外形和陶土的顏色,就像是一個還沒有來得及上色的模具。
其實這并不是兵馬俑的原本樣貌,在兵馬俑剛剛出土的那一刻,兵馬俑上的顏色非常豐富,面部、頭髮和鎧甲全部是經過上色的,只不過他們在接觸空氣的那一刻,立刻和氧氣發生了反應,就變成了現在的顏色。
如果此時貿然開始挖掘,極有可能再次出現和兵馬俑同樣的問題。
除此之外,秦始皇陵中還有很多東西需要考慮到類似的因素,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做好在將挖掘出的物品保護好的準備,秦始皇陵是絕對不會開始挖掘的。
畢竟誰也不知道秦始皇陵里埋葬的究竟是什麼東西,一旦保護不好,對中國的歷史研究會造成極大的損失,很多歷史真相很有可能就此消失,再也無法獲得真相。
就好比竹簡,竹簡作為紙張出現前的主要記載工具,對中國的歷史研究有著重要意義,很有可能竹簡上出現的一個字,我們就要推翻以整段的歷史。
畢竟這才是秦朝那個時期真正的歷史,而不是后人去記錄下來的內容,中國目前仍然有很多歷史內容依靠著司馬遷的《史記》去研究。
可司馬遷距離秦朝也有非常遙遠的距離,他的記載也可能出現錯誤。
這也是為何很多歷史學者不主張現在挖開秦始皇陵墓的原因。
因為很多歷史相關內容還要等待秦始皇陵中的記載來辨別真偽。
在秦朝時期,秦朝完成統一后經歷過兩件大事,分別是焚書和統一文字,這意味著很多歷史古籍在秦始皇這里便消失不見或者改頭換面,并且秦國完成統一后中原地區又一次經歷了大戰,戰爭會導致很多歷史傳承丟失。
其中較為典型的就是夏朝是否真實存在。
夏朝一直沒有被證實存在,就是因為缺乏足夠的文物和文字記載來說明,秦國等諸侯國起源于西周的第一批貴族,他們的手里最有可能保留有關夏朝的記載。
再加上秦國統一后,其余六國的歷史文獻幾乎全部都統一了起來,因此秦始皇陵中的文物和竹簡,非常有可能對我們的歷史產生一個非常大的顛覆。
目前關于秦始皇陵的挖掘工作,已經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價值的設想,第一種設想就是打造出一個十分封閉的狀態,用一個建筑將秦始皇陵給徹底包圍起來,類似于月球登陸時的基地。
這樣的基地可以將陵墓和外界環境徹底隔絕,細菌、空氣等完全無法和外界接觸,這樣在開始挖掘后,可以慢慢處理內部的問題,考古工作者也可以通過穿著特殊服裝來避免受到傷害。
第二種設想就是一步步的去解決出現的問題。
就拿水銀揮發和陵墓中的細菌來說,可以先打通一個連接陵墓內部的小口,一邊處理這些問題一邊對陵墓內部進行換氣,同時使用特殊方式將陵墓內部的文物保護起來。
直接在陵墓內部開始考古工作,打造一個專屬的地下考古基地,因為秦始皇陵內部的空間足夠大,這個設想是可以實現的。
最后一種帶有破壞性的考古方式,就是盡全力保護部分文物。
比如說兵馬俑,在挖掘工作開始后,考古工作者以最快速度將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物保護起來,這樣就有一部分的兵馬俑可以保留下葬時的狀態,足以滿足我們的研究工作。
至于其他兵馬俑,只要保證沒有大面積的損壞,可以修復即可,不過以上三種方式目前都處于假設狀態,因為秦始皇陵短時間內大機率是不會挖掘的。
結語:
秦始皇陵的挖掘,必然是考古工作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對于歷史研究和真相探索都有不可磨滅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