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和親,相信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書中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講的就是和親。 不過,和親從表面上看是喜事,但其本質上還是一種政/治手段。因為中原政/權自古以來都面對著邊疆異族的威脅,而和親則是維持兩個國家之間穩定的重要手段。
理論上講,和親意味著皇帝要把自己的女兒遠嫁邊疆,但是皇帝也是父親,也會舍不得女兒。 所以,歷史上就多次出現用「假公主」來和親的辦法,但是只有清朝不這麼做,為什麼他們不能偷偷換人呢?
和親從何而來?
和親這種政/治手段,并不是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到了漢高祖劉邦時期才出現的。我們都知道,劉邦和項羽為了爭奪天下,展開了為期數年的斗爭,他還一度受到了來自項羽的直接威脅,那便是在鴻門宴上。
不過,項羽的孤傲和猶豫,讓他輕視了劉邦的實力,錯過了一次又一次除掉他的機會。再加上當時劉邦故意示弱,項羽也確實沒有針對他的理由,于是,劉邦得以保全了性命。而這次仁慈放手,也讓項羽從一代霸王淪為四面楚歌。
楚漢之爭結束后,劉邦終于建立起自己的政/權,但是,剛剛建立的政/權都是不穩固的, 國內還有大大小小的事務要處理,邊疆異族的虎視眈眈也是巨大的壓力,當時最讓他頭疼的問題之一就是匈奴。
但這個時候不能再起硝煙,無論是國力還是民心,都經不起新一輪戰火。 此時,劉敬給劉邦出了個主意,那就是和親。如果把皇室公主嫁給匈奴,匈奴人為了迎接這份大禮,肯定會封她為王后。雙方結為姻親,至少能維持數年的和平,劉邦也能把精力花費在穩定勢力上。
而且,如果公主生下了匈奴太子,就意味著中原政/權的掌控力蔓延到了匈奴,又何愁匈奴來犯呢?不過,劉邦并沒有實行這個計策,但是和親作為一種政/治手段,還是從此流傳開來了。
用「假公主」和親難道不怕被發現嗎
和親是一種基于政/治利益的聯姻,所以,雙方對這門親事都是心照不宣的。即使成婚的兩個人并不熟悉,甚至從來沒見過,也不影響這門婚事的落成。 換句話說,兩個人和這門親事都是一種政/治符號,所以,和親公主的身份就很重要了。
可是,既然和親公主是作為一種政/治符號而外嫁,為什麼還有這麼多「假公主」的出現呢?難道這些統治者不怕激化矛盾嗎?
首先,「假公主」的假,并不是徹頭徹尾的身份造假。一般情況下,是由皇帝指定大臣或者宗親的女兒,先賜予她公主的封號,再和外族和親。 所以,即使是假公主,她們的身世背景也沒得挑,而且封號和待遇都是真實的。
只不過,她們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而已,這已經是很大的誠意了。外藩也不會揪著這個大作文章,否則,反而會影響雙方的和平交往。
其次,皇帝們既然選擇用假公主來和親,那必然是權衡利弊后的結果。如果外藩實力太強,用假公主可能會將其激怒、授人以柄。 那麼寧可選擇真公主,也不會故意冒這個風險。對此,唐朝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唐朝和親十分頻繁,但是假公主也最多,幾乎沒有皇帝的親生女兒。 它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其實力完全可以應付外藩的進犯,和親只不過是外交手段。能和平相處自然最好,可若是打起來,也有信心給外藩教訓,所以外藩不會、也不敢因此來找麻煩。
而且,如果用真公主去和親,日后雙方有了摩擦或者戰亂,他們很可能將其當作要挾朝廷的籌碼。這對實力強勁的唐朝來說,反而是一種掣肘。 所以,唐朝和親假公主泛濫,是有龐大實力作支撐的。
為何清朝不用假公主
唐朝假公主這麼普遍,為什麼到了清朝卻不用假公主了呢?是因為清朝實力太弱,還是因為清朝皇帝都不疼愛自己的女兒呢?很顯然,答案并不在這兩個之中。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清朝和親的對象。當時蒙古是和親的最主要對象,滿蒙聯姻的慣例也不是清軍入關以后才出現的。早在皇太極時期,他就已經擁有許多蒙古族的后宮家眷了,而他自己的女兒,也基本是嫁到了蒙古。
所以說,滿蒙和親已經成了兩個民族的習慣和紐帶,是不能被輕易打破的。清朝的皇帝們也不覺得,讓自己的女兒嫁到蒙古,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情。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蒙古的實力。清朝時,蒙古人的實力雖然已經從巔峰滑落,但也沒有淪落到一蹶不振的局面,還是能給清朝政/權帶來很大威脅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就不能用假公主了,若是激怒了他們,誰能保證不會掀起戰爭?
所以和親既是外交,又是維穩。真公主嫁到蒙古,也會用自己的方式來維護清王朝,這是彼此之間共贏的做法。
總而言之, 清朝之所以用真公主和親,既受滿蒙兩族關系的影響,也受蒙古族勢力的制約。面對蒙古這個實力強勁的對手,清朝皇帝是不敢隨意冒險的,而且,兩個民族本來就有深厚的聯姻傳統,又有什麼理由去打破呢?
所以,皇帝就算舍不得自己的女兒遠嫁,也只能以政/治利益為重。 畢竟身居帝位,他們要考慮的是江山社稷、黎民蒼生,兒女情長是無法凌駕其上的。
結語
從巨觀角度來看, 和親無疑有著積極的歷史意義,比如有利于加強民族融合、有利于維持雙邊關系等等。但站在和親公主的立場來思考,她們要為了皇族利益而遠離故土、嫁給陌生的男人,這是一種巨大的犧牲。
好在,和親已經成為了歷史過去式,是非功過不值得我們爭論。我們要做的,只是理性評判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