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還沒有忘記,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那個著名的關于人類在2012年將會滅絕的瑪雅預言。
2012年12月很多相信瑪雅預言的人,都懷著忐忑的心情等待著人類最后一天的到來。當然,最后事實證實了瑪雅預言并未能實現,但是,關于人類滅絕的擔憂卻從來沒有從人類心頭消失過。
大家都知道這個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事物是可以永恒存在的,即使像太陽這般似乎永恒不滅的恒星事實上也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只是這些看起來一直存在的事物,它們的生命周期更加漫長而已。
一顆恒星從誕生到耗盡能量衰敗可能需要50萬到1萬億年,但不管時間如何漫長也都有結束的一天。
由此可見,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雖然僅僅用了百萬年的時間就已經在地球上發展出了高度文明,但最終也是要遵循宇宙的規則走向終章的。
人類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在科學家眼中,可能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導致人類走向毀滅呢?我們來一一探討一下。
毀滅之一:小行星撞地球
不夸張的說,如果做個問卷調查導致人類滅絕最有可能的事情會是什麼?小行星撞地球絕對可以占據榜首。
畢竟,小行星撞擊地球這樣的事情在地球上是真真實實的發生過的。并且也確實造成了地球整個生態系統的重啟。
據科學家研究,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十公里的小行星撞上了地球。
毀天滅地的大爆炸瞬間摧毀了地面上的很多生物,由于大爆炸引起的巨大塵埃融入了大氣層,遮住了太陽。讓當時地球上不可一世的霸主恐龍,整個族群遭到了滅絕的后果。
于是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人類滅絕的陰霾從未真正的在人類心中散開過。
2012年的瑪雅預言中,人類也是滅絕于一顆撞向地球的小行星。
如果說,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還是一個遙遠的歷史事件,那麼1994年發生的那一次SL9彗星撞擊木星就算是宇宙在人類眼前上演的一場天體撞擊大行星的大戲了。
SL9彗星在撞擊木星之前,已經被木星巨大的引力撕碎成了21塊碎片。這21塊碎片排成一列,先后撞向木星,整個過程有差不多130個小時。
巨大的撞擊在木星上留下的痕跡就有一個地球那麼大,產生的爆炸威力相當于10億顆原子彈。
這一次壯觀的彗星撞擊行星的場面,讓身在7.8億公里遠的地球人都不禁感嘆,還好這顆彗星撞擊的不是地球。
在太陽系中,有無數的小行星以及彗星等小型天體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著。
但總體而言,目前地球跟木星不一樣,暫時是安全的。木星之所以會吸引彗星、小行星撞擊,是因為木星本身的質量太大了。
作為太陽系中的老大哥,其他七顆行星加起來也沒有木星一顆質量大。因此,木星的引力也是最大的。那些闖入太陽系的小行星或者彗星,一不小心就被木星的引力給俘獲了。
地球對于人類來說是巨大的,但是在浩瀚的宇宙中它也不過是一顆普通的行星。
在巨大的太陽和木星的保護下,小行星真的要闖入地球軌道并且被地球引力吸引撞擊,整體而言機率還是不大的。
毀滅之二:太陽光增強
都說太陽是地球一切生命的源泉,太陽也是整個太陽系的中心,八大行星圍繞著太陽運轉,彼此之間相互吸引排斥,已經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如果哪一天太陽發生了一些變動,那麼對于整個太陽系來說都將造成巨大的影響,就更別提在太陽系中只能算得上小弟的地球了。
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每天都要關注的就是當日的溫度。生活在地球上不一樣地區的人,一年四季感受到的當地溫度都是在規律的變化中的。
在這個溫度范圍內,動植物和人類都找到了適合的生存方式。而我們的溫度,全部來自于太陽的熱能。
地球和太陽之間恰當的距離,再加上太陽本身恰當的溫度,給地球營造了這麼一個獨一無二的適宜生命發展的環境。
離太陽更近一點的水星和金星溫度太高了,離太陽更遠一點的火星、土星、木星又太冷了。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太陽的溫度不變。
太陽本身就是一顆恒星,它的熱量來自于太陽本身內部不間斷的熱核反應。
正是這些熱核反應釋放的熱量和光,滋潤著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但是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太陽也并不會按照人類的期望一直這麼平穩不變的燃燒下去。
科學家發現,太陽內部的氫元素在不間斷的核反應下已經漸漸的由氦元素替代,氦元素跟氫元素之間的不同,讓太陽內部核心密度也在不斷的加強。
升高的壓強將會導致熱核反應更加劇烈,這也就意味著太陽的燃燒更加劇烈了,發出的光和熱也會增強。
太陽釋放的光和熱增加,這可不是家里的空調調高幾度的區別。據測算,如果按照現在觀察到的數據,太陽在每隔十億年熱度就會上升10%。
而這10%的增加就足夠摧毀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因為,到了那個時候太陽的強光將會蒸發掉地球上所有的水分。真到了那一天,也就是人類滅亡的日子。
毀滅之三:全球變暖
除了以上兩種人類無法抗拒的宇宙中的變化以外,其實,能夠帶來人類滅絕的災難更多還是由人類自己造成的。其中影響最為明顯的就是大量的碳排放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
全球氣候變暖這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了,全世界都在呼吁清潔能源,減少碳排放,拯救地球。
但是其實也有很多人,并不知道為什麼全球氣候變暖就會帶來人類滅絕呢?
首先,全球氣候變暖造成的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全球氣候的紊亂,近年來頻繁發生的極端天氣無不顯示著地球生態的脆弱。
高熱、極寒、颶風、暴雨在地球上各個地方時不時的上演著,很多人因為這樣的極端天氣而喪命。
如果說有的人認為極端天氣的影響是局部的,不足以造成全人類的滅絕。那麼,地球南極和北極冰川的融化造成的影響就是全球范圍內的了。
據統計,近些年南極和北極的萬年冰川凍土都在漸漸融化瓦解。
融化的巨大冰川融入大海,一方面影響洋流的走向,一方面將海平面不斷的抬高。
據科學家預測,如果南極和北極所有的冰川全部融化,那麼全球的海平面就將抬高十米。不僅很多陸地要面臨被淹沒的命運,整個地球的氣候也將受到顛覆性的影響。
另外,也有很多科學家擔心,古老冰川的融化會將那些已經冰凍了上萬年的古老未知的病毒或者病菌也釋放出來。
不管是哪一種變化,結局都是人類的最終滅亡。因此,減少碳排放,緩解全球變暖實實在在是跟每個地球人都息息相關的重要事情。
毀滅之四:核武器
全球變暖是人類社會在生產力發展和經濟發展需求下帶來的副作用,有可能造成人類滅絕的第四個原因就完全是由于人類本性中的貪婪和罪惡而帶來的了。
科學家們認為,現在人類手上掌握的核武器,已經有了足夠毀滅整個地球的能力。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人類之間的戰爭還處于冷兵器時代。兩個部落甚至于兩個國家之間爆發大規模的戰爭,不論輸贏如何,戰爭帶來的影響也都是局部的。不至于摧毀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的生態。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武器也越來越先進。熱兵器的誕生,極大的增加了人類戰爭帶來的破壞性。射程越來越遠、威力越來越大而且越來越智能的武器不斷的被制造出來。
在二戰結束之后的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為了顯示各自的國力,就以制造核彈頭的數量為競爭標桿。結果就是,兩個國家制造出來的核彈頭足夠毀滅整個地球。
核武器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二戰時期的日本就曾給出過慘痛的答案。歷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使用核武器就是美國向日本本土投擲的那一枚。
原子彈的爆炸奪取了日本二十多萬人的生命,并且由于核武器的爆炸還會給周遭環境帶來極大的核輻射和核污染,在未來漫長的歲月里,日本當地居民的健康都受到了損壞。這還僅僅只是一枚核彈頭的威力。
因此,現在很多人都說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人們已經很難想象會使用什麼樣的武器。
不管是核武器還是生化武器,現在的人類所掌握的大規模沙傷性武器已經足夠毀壞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到了那一天是不是就是人類滅亡的時刻?
因此,在科學家的眼中,真正在短時間內會給人類帶來滅絕危險的,不是宇宙中那不可抗拒的力量,真正的危險反而來自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