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不會容忍任何一個人來挑釁自己的權威,一旦有人想要試圖取代皇帝,他會毫不猶豫地對其斬草除根。
而歷史上也出現了很多名將名臣因為功高蓋主,最終落得了一個悲慘的結局,所以聰明的臣子往往會選擇低調行事,防止惹來殺身之禍。
就比如康熙的哥哥就曾經帶兵打了勝仗,卻因為害怕被人陷害,而讓岳父急忙彈劾自己。這是怎麼回事呢?
康熙被人們稱為「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間為國家和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康熙并非繼任皇帝的最好人選,也是靠僥幸才當上皇帝的。
在康熙的諸多功績之中,平三藩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在平三藩的過程中,有一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從輩分上來說,是康熙的堂兄,叫做愛新覺羅·杰書。
在派兵征討三藩的過程中,杰書的首要目標是兵力次于吳三桂的耿精忠。
康熙帝在臨行前告訴杰書,如果能夠直接除掉耿精忠最好,如果不能直接除掉耿精忠,也要盡可能與之周旋,防止他支援吳三桂。
當杰書率軍抵達浙江金華時,發現當地基本已經全部都是耿精忠的據點了,還有數萬人馬以逸待勞,等著清軍前來。
杰書不慌不忙,從容地指揮作戰,與耿精忠的部隊展開了周旋。這一打就是足足三年多,直到耿精忠沒有糧草補給和支援,才不得不選擇了投降。
平定耿精忠之后,杰書又奉命前往泉州,與鄭成功之子鄭經作戰,大獲全勝,贏得了百姓們的稱贊。但他自己心里知道,這對他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事情。
康熙十九年,杰書功成歸來,康熙帝為了表示慶祝,決定親自迎接杰書歸來。杰書得知此事后非常慌張,擔心自己因為功勞太高而被陷害,經過思考,他決定讓自己的岳父在康熙面前彈劾自己打仗時因為猶豫,錯失了最佳戰機。
第二天,當康熙帝等人在盧溝橋迎接杰書時,杰書的岳父突然向康熙提交了一份請求彈劾杰書的奏章,說他貽誤戰機。
康熙聽完這句話之后,也沒有多說什麼,只是簡單批評了一下杰書,接著又宣讀了對他的封賞。經過這件事,康熙明白杰書心里沒有二心,便更加放心地任用他。
康熙三十六年,杰書因病離去,康熙帝賜謚號為「良」,還特地派出兩位皇子為其扶棺,表示他就是大清臣子的楷模,值得所有人學習。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為了保住性命,杰書也算是煞費苦心,但好在落得一個圓滿的結局,還是值得高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