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門都是木頭做的,為何攻城時不用火燒?既不能燒,也不敢燒

天空之城 2022/07/31 檢舉 我要評論

在戰亂年代里,攻城略地已經成為常態化。在許多影視劇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情節。作戰都是講究兵法和策略的,去攻打一座城池的時候也一樣,必須要用對方法才能成功。

從我們的普遍共識里,想要攻城的話的有一套策略。因為古代一座城市不像現代這樣四通八達沒有明顯的界限,他們的城池周圍都是有城墻的,這樣設計也是起到防御的作用。

所以要攻城的話,首先得從城門開始攻打,其次還不要放過其他可能入城的地方,多管齊下總有成功的一天。而且古代城門都是木頭做的,如果用火攻說不定效率就高很多,但這種方法卻很少見。

古代攻城機械

在《孫子兵法》中,攻城是下下策之舉,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古代城池的修建一般都起到保護和防御的作用,所以相當于「銅墻鐵壁」一般的夯實,是很難攻克的。

城防包含了城墻、城門和甕城三大類,當軍隊想要攻城的時候,最先遇到的障礙便是城門和城墻。在宋朝之前,城墻幾乎都是用夯土修建,這種材質能經歷風水雨打相當穩固。

城門大多是木質結構,主要是因為古代銅鐵等冶煉技術的局限,使得他們無法做出規模這麼大的鐵門。有些城防比較嚴格的,還會在城墻上修建角樓或者城垛,有些還有深達四五米的護城河。

所以這麼穩當的城防結構,想要攻城是非常難的。一般有點謀略的將領都不會先做出攻城的打算。因為有些城防固若金湯,如果對方糧草充足的話,能死守很長時間,這樣便會拖垮自己的戰斗力。

古代一定要攻城的情況下,一般有三點原因:第一是軍事要塞;第二是敵人的都城;第三是想獲取城中的資源。

因此一定要強攻的話,一般會先從城門和城墻入手。這在許多影視劇里都可以看到,當將軍下令攻城后,一部分士兵會抬著一個大木頭撞擊城門;另一部分則架起云梯從城墻爬上去。

這兩種方法是比較常見的,自己必須要擁有足夠的兵力才能增加成功率。因為你在爬城墻的時候,對方也沒有閑著,一般會用弓箭來進行阻擊,這時候就需要一部分人力去抵擋。

在攻城中,還需要一些特別的「武器」來輔助戰斗。像云梯就是常見的一種,因為它高聳入云的高度被賦予這個名字。云梯不僅能很穩地[插·入]泥土里不易被推倒,而且還能起到阻擋敵方弓箭的作用。

還有就是投石車,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這個「武器」是利用杠桿原理將石塊或者投到城墻上對敵人造成傷害。

重弩也是一種殺傷力比較大的武器,諸葛亮曾自己制作過一種弓弩,一次可以連續發出十支箭,威力是相當大的。還有一種三弓床弩,射程可達一千米,相當于現代的狙擊槍了。

攻城方法

古代人攻城時所用的「武器」大多數都是大型機械,當然攻城也不能完全只依靠這些東西,它們頂多算是一種輔助型的工具,最終的攻城還得依靠人的方法和謀略來完成。

攻城的常見方法一般可以分為圍城、火攻、水攻、挖地道等。因為古代城墻不只有一個城門,所以要派大軍將城墻團團圍住,謹防敵人從其他門口跑出去。

在所有城防設施當中,城門可以算是比較薄弱的環節,但也是最重要的。許多將領都比較重視從城門攻城,所以一般在士兵們用大木頭撞門的時候,也會派出一支小分隊去幫他們抵御敵軍的攻擊。

然后再讓另一部分人通過云梯或者其他方式從城墻攻城,以此分散敵人的注意力。城門雖然是木頭結構,但也有人是久攻不下的,主要是城門的構造具有很強的防御性。

不過也有人提出疑問,既然攻不下那為什麼不可以用火燒呢?畢竟城門都是木頭,用火攻應該會事半功倍。

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城門雖然是木頭,但它們的材質主要是棗木和鐵樺木,這種木材堅硬無比而且不易燃,用火攻并非明智之舉。所以很多將領要攻城門的時候,都不能用火燒也不敢用。

不過在先秦時期倒是有火燒城門的案例,當年晉國攻打齊國都城臨淄,就是放火燒了他們的四個城門才成功拿下。

但后來這種火燒城門的方式已經不多見了,主要是后世意識到城門的重要性,對其進行了改良,使得他們防撞又防火。

元朝的時候蘇州城門中就設置了灌水口,如果有人放火燒城門,他們就可以從城墻上往城門里灌水,這樣火就很難燒起來。

所以就算真的用火燒,也不知道要燒到什麼時候,到那時恐怕軍隊都已經被打散了,整個局勢都落了下風。古代攻城講究的是速度,只要能短時間內攻入城中,那麼就有決勝的把握。

因此將領們一般是不敢用火去燒城門的,這樣太費時間了。比起火燒城門,用大木頭去撞反而更有效果。而且在撞擊的時候,敵方還要派兵力去堵住城門,其他地方的防守就會松懈。

最有效策略

相比直接向城門或者城墻發起進攻這兩種方式來看,挖地道是最為簡單且有效的方式。比如說有些城池周圍區域范圍狹窄就不適合用大型武器,那麼就可以通過挖地道的方式進城。

以前還沒有火藥的時候,都是人工徒手挖地道的。一種方法是直接開挖,還有一種是在其他人的掩護下挖。反正最終目的就是潛入城中借機打開城門,并于外面的大軍里應外合。

安史之亂時李光弼就直接挖穿了懷州城墻從而輕松攻下城池;東漢末年袁紹去攻打公孫瓚用的也是挖地道的方式。清朝末期,曾國藩的湘軍征討太平軍的時候,也是用挖地道攻入了南京城。

這種方式真是節省了不少的人力,而且讓敵軍防不勝防。后來有了火藥后,也有人直接將火藥埋在城墻腳,將墻體給炸坍塌,從而實現攻城的目的。

古代的城防結構中還有一個甕城是特別需要注意的,就是當城門被破了之后,還得經過甕城。這是一個四面高墻林立的地方,墻頭上都埋伏有重兵,一旦進入萬箭齊發的話恐怕四下難逃。

所以就形成了「甕中捉鱉」的態勢,這個城防也因此而得名。連接甕城和內城的還有一個城門,同樣的堅不可摧。所以想要攻城起碼得破開兩道城門才行,這樣的布防如果用火燒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