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你,外星人長什麼樣?我想十有八九的人在腦海中,會浮現出《E.T.外星人》這部電影,里面有一個叫做「小灰人」的外星人,它有著與人類一樣的四肢、軀干、眼睛、鼻子和嘴巴,只是在皮膚的質動、脖子長度、毛發以及其它一些細節方面,與地球人有著較明顯的差別。這個外星人的造型,也被后來的許多科幻電影所采用。
從人們對這個造型的第一感覺上看,雖然看上去很別扭,但是基本沒有人會覺得它恐怖,也沒有人對之反感,就像外星人天生就應該是這個樣子似的。實際上,按照心理學的相關理論,這種通過影視展現出來的外星人形象,或者說是壓根在人心底里外星人的形象,都是人潛意識里的影像。
而當我們試圖想象或者理解從來沒有見到的事物時,通常會默認為我們已經見過的事物,或者是由多種事物的片段組合而成。就像做夢一樣,夢里的人或者景象,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所經歷過的或者組合起來的一樣。
由此,我們聯想到科學家們數十年來,一直致力于尋找外星生命的探索。在對地外生命探測目標的界定時,無論是外星人的存在形態,或者說是所依托的存在環境,都與我們目前所知道的生命形式,以及這些生命形式所依賴的地球環境密不可分。
舉例來說,在尋找適合生命存在的星球時,我們以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環境為「藍本」,提出了恒星系「宜居區」的概念。在保障生命形式存在的條件時,我們以地球表面的自然環境為「藍本」,提出處于宜居區的恒星,必須要具備液態水、大氣層、磁場等基本的適宜條件。
難道,沒有一種途徑,可以使我們在尋找外星生命時,突破這種想象力的束縛,擴展到未知的領域中去嗎?
在一個世紀以前,科學家們在物理學領域中,已經建立了一條從實驗探索-揭示宇宙基本規律-從實踐中檢驗普適性這樣的探索道路,在很多方向都取得了成功。比如,當上世紀30年代,人類第一次發現中子的時候,有科學家就提出宇宙中或許存在只由中子構成的天體,這種猜測后來被天文學家所證實,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就大約有上億顆中子星。
尋找外星生命自然也可以遵循相類似的方法,我們可以在實驗室中,通過各種環境條件、各種化學物質的不同組合性嘗試,來創造或者合成生命,雖然這個過程極其艱難,但通過前期科學家們的努力,已經在相當惡劣的環境下,創造出了生命的「前奏」-簡單的有機物分子。
既然在完全不同于地球環境的條件下,有可能創造出新的生命形式,那麼在廣袤的宇宙中,肯定也會存在類似的環境條件,那麼,不同于地球生命形式也有很大的可能存在,只是我們認知它們的手段還不夠多、不夠先進,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思維模式還沒有跟上。
我們目前對太陽系內天體的探測,仍然是極不全面和透徹的,當然更包括對生命形式的探測。比如,在土衛二、歐羅巴等衛星的厚冰層之下,都有可能存在著碳基生命所宜居的條件,而在星際空間中自由漂浮的物體內,也都有可能存在著這樣的條件,如含有大量冰質物體的巨大彗星內部。嚴格意義上來說,在一個恒星的宜居帶內,能夠承載生命存在的物體數量,要遠遠高于巖質行星的數量。
另外,生命哪怕是我們覺得最為脆弱的碳基生命,它們中的個別種類,對極端環境的適應性非常強大,比如在海底承受著巨大水壓的微生物、在海底火山以及陸地火山周圍的耐高溫微生物、西伯利亞凍土層內存活長達2萬多年的耐低溫微生物等等。
如果在金星和火星上發現了生命存在的形式,那麼就證明碳基生命具有遠超「常規」耐受力的特殊能力。如果發現不了,那麼我們則會意識到,通往宇宙自然生命的途徑,將會有很多種,存在是必然的,只不過不是我們潛意識里「所知道的生命」那樣而已。
人類認識生命和探索宇宙是永無止境的,通過實驗的進步帶來科學的發展也勢不可擋。我們不能確定能否通過化學實驗的方法,在地球上合成不同環境下生存的新生命形式,但是,我們應該相信,承載著生命信息的載體,或許永遠會漂浮在宇宙空間中,默默地等待著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