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東、西方分別發展出了不同的政/治格局,歐洲以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為代表,而亞洲則崇尚以中國為中心的封貢體系。歷代中原王朝的皇帝,會派遣使團趕赴周邊諸國宣揚王道、彰顯國威,其中規模最大、最為后人所熟知的,當屬鄭和下西洋。
鄭和生于元末時的云南,洪武年間明軍南征時,他被俘虜,充為官奴,進入皇城任職。后來被調到北京,服侍燕王朱棣。公元1399年,朱棣與建文帝撕破臉,刀兵相見,鄭和隨軍出征,立下了重大戰功,由此得到朱棣的賞識。公元1402年朱棣攻占南京,卻怎麼也找不到建文帝的蹤跡,他懷疑建文帝遠逃到了東南亞,于是便想派人去找尋,順便向沿途各國展示明朝強盛的國力。
當時的鄭和正值壯年,身形高大魁梧,氣度不凡,又經歷過考驗,忠心不二,因此被朱棣選為使節,率船隊出訪東南亞諸國。公元1405年7月,鄭和揚帆起航,先在中南半島停泊補給,隨后趕赴爪哇島。島上有兩國,正在互相交伐,其中一國誤以為鄭和所部是敵人,雖然率軍襲擊鄭和船隊除掉數百人,但鄭和并沒有立即施加報復,而是始終保持克制,最終通過商談和平解決了此事。
在到達印度之后,鄭和留下一塊石碑作為紀念,隨后踏上了歸途。路過蘇門答臘島時,有中國僑民向他報告,附近有海盜出沒,其首領陳祖義兇狠殘暴,凌辱同胞。鄭和對此很重視,專程派人勸阻陳祖義改邪歸正。陳祖義口頭答應歸降,私底下卻準備襲擊鄭和。鄭和對此早有預料,主動率軍出擊,一舉除掉賊人五千余人,繳獲大量輜重。公元1407年,鄭和終于踏上了中國的土地,朱棣為他舉辦了盛大的歡迎儀式,提拔了他的官職,并賜予他諸多財物。
此次行動,雖然讓一眾東南亞國家對明朝俯首稱臣,但朱棣最在乎的建文帝,鄭和卻始終未能找到相關下落。朱棣思前想后,決定讓鄭和再下西洋。公元1407年至1430年間,鄭和又下西洋六次,所到之處一次比一次遠,甚至一度抵達了東非地區。
漫長的海上生活,難免會讓船員們感到寂寞孤獨,按理來說,船上應該安排一些少女同行,活潑氣氛,調節枯燥的生活。但鄭和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帶了大量老嫗和接生婆,背后的緣由無非有四點。
其一,雇傭一個船員的價格十分昂貴,而老嫗和接生婆則相對便宜,能省下不少錢。其二,少女們天性好動,不喜約束,管理起來不方便。老嫗和接生婆則耐性極佳,能很好適應航海的乏味生活。其三,老嫗的生活技能豐富,既可以幫船員修補破損的衣服,又能給船員煮飯熬湯,還能在船員生病的時候擔負起看護的職責。其四,鄭和所經過的國家,文明程度普遍不高,醫療技術尤其落后,而接生婆恰好知曉大量與生活相關的醫學知識,可以傳授給當地人。
鄭和下西洋,標志著大航海時代的開啟,半個多世紀后,西方各國紛紛開始邁向星辰大海。另外,明朝的影響力得到空前的擴張,在東南亞地區建立起羈縻統治,并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落后國家的發展。期間開辟的數條航線,成為中外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通道,加強了各國之間的關聯,甚至一度構建起了東亞命運共同體。如果此舉能被后世的皇帝一直延續下去,那麼中國必將緊跟世界潮流,斷然不會在近代成為羸弱之國,任人欺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