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朱元璋的困局
其實,對于朱元璋這類開國帝王來言,清理功勛從來都是最后手段,且還是不得已的,能不親自出面就不出面的選項。如劉邦除掉韓信,是他老婆呂后完成,而劉邦只需解決實錘謀反的人。
只可惜朱元璋沒有這樣一位「呂后」,只有一位賢德的馬皇后,而且還去世得比較早。更讓他感到恐懼和無助的是,全力培養出來的太子朱標,也早早下場了。
此刻的朱元璋,已經進入了晚年,手下的大臣會如何想?自然都想盡快站隊,且最好還能提前一步,撈個「擁主之功」 ,這樣才能利益最大化。在這種態勢下,朱元璋最想念的就是那些「信得過的老兄弟」。
如《山河月明》中,對此就把握得非常好,急調湯和,先穩住局面。此刻就算湯和不介入「選儲君」,也會給予朱元璋莫大的心理安慰和依仗感。所以「除是不除,不除是除」,從來都是最高的標準。
但凡如朱元璋這般大肆清理,基本上都是最無奈下的不得已而為之。就如許多人所認為的,若是朱標活著的話,藍玉也就不會被除掉,因為朱標就能輕輕松松鎮住藍玉。這其實便反應出了,朱元璋晚年時期的困局。
顯然朱標是解開此困局的一把鑰匙,那麼僅有這麼一把嗎?
其實對于朱元璋來言,還曾經有過一把這樣的鑰匙,就算朱標沒了只要他還活著,也不會引發藍玉案,并能阻止靖難之役的爆發,奈何此人卻走得更早,他便是常遇春!
二、徐達睡龍床
徐達、常遇春跟朱元璋的關系都非常緊密。其中,朱元璋跟徐達的關系最好玩。如一次徐達喝多了,朱元璋眼見老兄弟醉得走不動,便命人把徐達抬到了自己的床上去睡覺。
等徐達醒來后就是一身冷汗——這可是龍床啊,就算朱元璋不計較,但別的臣子呢?畢竟如今的朱重八是皇上了,怎麼辦?徐達很快恢復平靜,立刻叩首不已,高呼有罪。此事很快就被朱元璋知道了,頓時高了興。
有人分析,這就是朱元璋放過徐達,沒除掉他的原因。其實筆者認為,這種解讀純屬分析過度。許多事的激化,并最終出現不可挽回的后果,就是因為彼此沒有了臺階(撕破臉皮了)。
朱元璋讓徐達睡龍床,是基于彼此的感情。徐達叩首謝罪是表達感激,更是給外人(群臣)看——連徐達都這麼懂規矩,誰還敢尥蹶子!如此一來,就算有人想彈劾徐達給他扣帽子,朱元璋也可以輕松下臺階,而徐達更能借此「反戈一擊」。
所以,這就是情商問題,跟試探忠心與否沒一毛錢關系。如在外面時,聰明的夫妻必會彼此保留一些顏面,哪怕氣得恨不得除掉對方。至于回了家關起門來,誰去跪暖氣片,還用得著討論嗎?
徐達和朱元璋,何嘗不是如此情況?徐達必須要先承認朱元璋是皇上,給足面子,然后才能談其他的。朱元璋也是如此,他曾指著徐達長女徐妙云吼:「這丫頭好,我定了,就給我家老四朱棣當媳婦。徐達啊,你要給我好好養著。」
看看朱元璋這話,是不是純屬多余,且還夸張得肉麻——誰家的孩子誰不疼?因此,這就是朱元璋用這種夸張,向徐達傳遞信息:咱老朱不是不講哥們義氣的人。
那麼朱元璋跟常遇春的關系又怎麼個說法?貌似比徐達更牛,因為朱元璋給常遇春穿了龍袍!
三、常遇春穿龍袍
常遇春是半路投奔朱元璋的,這就注定了他跟朱元璋的「原始感情」不如徐達——人家是自小就一個村里長大的。不過,萬事有利就有弊,這也就意味著對朱元璋來言,常遇春更可控,更能黑著臉罵!
比如,徐達和常遇春統兵取得大勝,一大波敵兵投降。徐達表示不能動,常遇春卻非要動。于是徐達說:「那干脆讓老大做主得了。咱別為這個吵鬧。」
結果,徐達這里還在寫戰報呢,常遇春那里就下了刀子。朱元璋得知后大怒,一封信過來大罵常遇春。后來,有一次常遇春沒除降兵,朱元璋便又是一封信過來,把常遇春夸得跟花一樣。
問題是朱元璋能這麼公開,劈頭蓋臉的罵徐達嗎?估計不敢輕易如此,彼此太熟悉,根本沒啥界限感可言——倘若有,也是兩人共同維護的結果(如徐達睡龍床等等)。但對常遇春,朱元璋就能「一手大棒,一手胡蘿卜」的玩得很爽。
因此這種關系,就決定了在常遇春離去后,朱元璋敢命畫師,畫一幅「常遇春龍袍圖」。至于徐達則是另一種畫風,出現了「燒鵝害徐達」的民間段子——這根本不符合朱元璋的性格,他清理功臣用得著搞陰謀?
之所以有人信,就是因徐達跟朱元璋,是光著屁股一起混大的哥們。若換個別人,哪怕常遇春,估計都沒幾個人信。這便是朱元璋對徐達和常遇春,不同待遇的根由。
朱元璋敢讓常遇春穿龍袍,是表示常遇春是我老朱手下的第一愛將,這待遇徐達都沒有,并且還讓常遇春的女兒嫁給朱標。
那麼費這麼大勁解釋,朱元璋、常遇春和徐達的關系,有何目的?就是要分析,常遇春若沒還活著,藍玉會怎樣,朱棣和朱允炆還能掐在一起嗎?
四、常遇春若活著會這樣?
其一:藍玉會被除掉嗎?藍玉之所以被除掉,根本原因在于他連朱元璋的話都不聽了 。為何不聽了?功勞太大,一個「捕魚兒海之戰」,藍玉端了北元老窩的同時,也讓他的尾巴翹上天。之所以藍玉如此不會做人,根本原因就在于「欠敲打」。
若常遇春活著,以他對朱元璋的了解,必會沒事就敲打小舅子藍玉,讓其懂得該如何做人。須知,是常遇春手把手帶出來的藍玉,可惜在藍玉最需要敲打時,常遇春卻暴亡了。
而常遇春之所以能成為朱元璋的第一愛將,就在于其分寸感的拿捏。所以,就算藍玉再不可雕琢,若常遇春還活著也能壓制藍玉。 也許有人說,朱元璋會不會動常遇春?這個基本上可以否決,理由前面分析了,就一句話:常遇春不但會打仗,更會做人。
其二:靖難之役會爆發嗎?筆者認為,爆發的幾率非常小。常遇春若活著,就算朱標去世了,那麼他女兒常氏所生的朱允熥,也極有可能成為皇太孫。
朱元璋之所以舍掉常遇春之女所生的朱允熥,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就在于藍玉太能作妖,連朱元璋自己都快鎮不住了!在這種情況下,若還留著藍玉,并讓朱允熥繼位,那大明天下非炸了窩不可。
也就是說,藍玉這位朱允熥的親舅爺,由于太無德,太作妖,拉來了一大波仇恨,結果卻作用在了朱允熥頭上。這就是典型的:無德長輩,反給兒孫招禍端!
必須要明白,競爭往往是全家(族)之間展開——既有不孝子女,坑慘父母的情況,也有無德長輩,把子孫福氣,都揮霍一空的事情。
所以若常遇春還活著,藍玉就不會那麼無德,禍害了朱允熥。而若朱允熥登基,恐怕歷史便會改寫,豈能再發生朱棣和朱允炆的靖難之役?
雖說歷史不容假設,但通過假設,卻往往能看出些不易覺察的問題。如本篇所談的主旨:會做人,懂分寸,知進退者,能福蔭后代,常遇春、徐達是正面例子,至于反面,自然就是那位能作妖的藍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