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瓊,隋末唐初時期的一員猛將。早年間投身于軍隊,后來拜在李世民賬下征戰連連,立下戰功赫赫。玄武門之變中,他同樣表現突出,助李世民登上皇位,成為了朝廷中的元老級大臣。
可惜后來,秦瓊因早年舊傷復發,臥病在床,長達12年之久,未能在朝堂之上大展拳腳。養病期間,李世民曾派人為他看病抓藥, 可每次太醫一走,秦瓊就吩咐下人把藥倒掉。這究竟是為何呢?
出生名門,生來不凡
若說秦瓊是名門之后,一點兒也不為過。他的父親秦愛,曾在北齊咸陽王賬下擔任錄事參軍。他的祖父秦方太,曾是北齊廣寧王府記室。繼承父輩榮光的秦瓊,也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在軍隊中闖出了一片天地。
當然秦瓊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還得益于貴人的幫助。隋朝名將來護兒,可以說是秦瓊的第一個伯樂。從軍多年,又位居高位他看人非常準。當初,秦瓊來投奔他時,他就看出了這位青年的不平凡。
有一年,秦瓊父親去世,來護兒還親自去秦府吊唁。部下不解,他如此尊貴的身份,為何要屈尊前來,吊唁一個區區參軍。
來護兒這樣說道:「我吊唁秦瓊的父親,是因為秦瓊此人武藝高強,心思縝密,又有世家之氣節。我敢斷言,將來他一定會有所作為!」后來,秦瓊的飛黃騰達,也印證了來護兒說的這句話。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發跡前的秦瓊確實經歷了很多波折。盡管深受來護兒的青睞,但秦瓊并未在其賬下呆很久。
僅僅幾年后,他就另尋新主,成為了齊郡通守張須陀手下的一員武將。公元616年,在征討瓦崗軍時,張須陀被李密部下團團圍住,不幸離去。秦瓊只得率領殘部,重新找尋依附。
命運,仿佛總是在和秦瓊開玩笑。他幾次易主,先后投奔裴仁基、李密、王世充等人,但均以失敗而告終。
后來,聽聞李淵父子知人善任,是寬待部下的好將領, 于是秦瓊與好友程咬金一起投奔李唐,成為了秦王李世民的下屬。
驍勇善戰,成為秦王的左膀右臂
秦瓊武力高強,威名遠揚,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良將。然而他頻繁易主是不爭的事實,這讓很多首領都忌憚不已,唯恐收他到自家賬下的話,有朝一日,會被他背叛。
聽聞如此傳言,秦瓊也十分苦惱,誰不想從一而終,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呢?可是生在亂世,這愿望只是一種奢求。
就在秦瓊以為秦王李世民會對自己抱有猜忌的時候,李世民竟然做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舉動。秦瓊剛入秦王府,李世民就授予他馬軍總管的職位,這讓他受寵若驚,連連推辭,聲稱自己難當大任。
但李世民卻不這麼認為。早年間,他就對秦瓊的英名有所耳聞。此人出生名門,能力突出,拜在來護兒賬下僅僅幾年,就立下赫赫戰功實在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隊首領!
如今,他拜在自己賬下,一定要好好加以重用!韓愈的《馬說》中有這麼一句話,「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后來,李世民能成為一國皇帝,并開創貞觀之治的盛世,想必與他知人善任的優秀質量是離不開的。
面對秦王的重視,秦瓊心中非常感動。經歷了數年的波折之后,他終于遇到了一位值得自己效忠一生的首領!這或許,就是苦盡甘來的滋味吧!
后來,秦瓊果然不負秦王的期望,立下了數不勝數的汗馬功勞。征討宋軍時,他率部大敗尉遲敬德,幫李唐攻下介休、永安兩座城池。
在洛陽攻打王世充時,他作為先鋒,每次對戰前,敵人一看到他的身影,都不戰而敗,喪失了斗志。
因為秦瓊的氣場,實在是太強大了。 后來,在他的帶領下,唐軍大敗王世充,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后來,在決定李世民命運的玄武門之變中,秦瓊也臨危受命,和長孫順德等人埋伏在玄武門外,誅殺了李建成的支援力量。最終,李世民登基稱帝,秦瓊也成為了新皇的左膀右臂。
抱病在床,仍不忘權謀
李世民登基以后,秦瓊本該在朝廷之上大展宏圖, 可連年的征戰,讓他的身體傷痕累累,以至于他只能告假回到家中臥床靜養。
唐太宗憂心于秦瓊的身體,常常派宮中太醫去秦府為他診脈。除了請太醫,唐太宗還派人去各地找尋珍貴藥材,然后源源不斷地運往秦府。皇恩浩蕩,秦瓊對此十分感激。
每逢太醫給秦瓊看完病以后,總會熬上一碗湯藥,讓仆人伺候他喝下。然而,每次太醫一走,秦瓊就對仆人這樣說道,「趕緊把藥倒掉!」將軍的命令,仆人不敢不從,但次數多了,他就斗膽向將軍提問這樣做的緣故。
面對伺候自己幾十年的老仆人,秦瓊說出了心里話。很小的時候秦父就教導他,「伴君如伴虎」。
不要對君主設防,更不要對君主毫無防備,因為君心難測,皇上一個不高興,就會猜忌于你,如此一來,你的日子如履薄冰,非常艱難。秦瓊從小就將這句話牢牢記在心里。
以前,他身強力壯,戰無不勝,是皇帝的好幫手。如今,他臥病在床,茍延殘喘,已無多少利用價值。皇上表面上讓太醫為自己病, 但心里想的是什麼,誰也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留個心眼。
秦瓊還說,就算是皇上真心為他好,可如今的朝堂充斥著爾虞我詐,權勢爭奪。如果他吃了皇上的藥后大病痊愈,勢必要回到朝堂參與其中。
可他打了半輩子仗,只想享受一下天倫之樂,安穩地度過殘生。所以,臥病在床,是應對皇上,避免朝政的最佳理由。 由此可見,秦瓊也是個有大智慧,懂得激流勇退的人,實在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