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報道了新一項研究,研究發現, 北極海洋地區北巴倫支海已經成為全球升溫最快的地區。近10年來,該地區年平均溫度上升2.7℃,秋季氣溫上升更是達到了4℃。
北極海洋升溫速度是其他地區的5-7倍,而這并不是好事,會對地球生態產生巨大影響。
北極升溫的影響
導致全球升溫
北極升溫,對當地最顯著的影響是海冰、冰川減少,而海冰和冰川減少,又會反過來導致當地升溫。
這是因為,不同的物體反射太陽的能力不同,其中海冰和冰川表面比較光滑,沒有其他顏色,吸收的太陽能較少,有助于將太陽光從地球上散射出去,緩解全球變暖。
海冰面積和冰川的減少,必定會導致散射太陽的能力下降,更多的太陽能量留在地球表面,造成地球升溫。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 (NASA) 的數據顯示,1981年到2010年期間, 北極海冰面積平均每10年至少減少13.1%。
而北極海冰的減少,又會導致散射陽光能力變弱,進一步導致當地氣溫上升,氣溫上升又會導致海冰減少,一旦達到臨界線,當地氣候將可能會無可挽回的惡化。
甲烷大爆發
北極升溫還會導致甲烷大爆發,甲烷是一種溫室氣體,但它在低溫環境中會凝結成固體,形成甲烷冰,封存在北極永久凍土層中。
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升溫迅速,也使得整個北極地區的永凍層正在快速融化, 甲烷也從中被釋放出來。
甲烷是一種強力溫室氣體,比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要強20倍左右。為了控制甲烷的排放量,新西蘭還計劃對農場主征收「牛打嗝、放屁稅」,因為牛屬于反芻動物,它們在打嗝、放屁時,會釋放大量的甲烷,造成全球變暖。
甲烷的釋放,也會加劇全球變暖,形成負反饋,造成溫度越來越高,對人們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極端寒冷
極地和赤道之間存在著溫度差,溫度差越大,極地渦旋就越穩定,極地的冷空氣就能夠被鎖在極地之中。
北極升溫導致赤道與極地之間的溫度差縮小,此時極渦就會變得非常不穩定,將可能南下影響北半球,造成北半球冬季非常容易出現極端低溫天氣。
永凍層融化,或致遠古病/毒復活
北極地區的永久凍土層中,氣溫非常低,猶如天然「大冰箱」,生物遺骸得以在這里長期保存,甚至有許多遺骸被挖出來時還栩栩如生,猶如睡著了一樣。
科學家曾經在一個永凍層挖掘到了一只被冰封3萬年的洞熊遺骸,如果是在其他地區,經過了3萬年的時間,生物遺骸早已經被微生物腐蝕殆盡,足夠幸運的話可能會留下一兩顆牙齒。但是這只洞獅好像睡著了一樣,毛發都保存得非常完整。
永凍層中還埋藏著許多猛犸象的象牙,隨著國際禁獵象牙之后,猛犸象的象牙成為了替代品,每年夏季時,都會有人來這里挖掘猛犸象象牙,收購象牙,用于替代大象象牙制作工藝品。
然而人們在挖掘猛犸象象牙時,也會將封存了上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古細菌等,古病/毒帶到地面,再次復活后進入生態鏈,威脅著地球生物。
雖然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具有感染人類的能力,但如果恰巧有一種病/毒能夠感染人類,或許可造成人類患病。
2016年,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曾出現過一場大規模炭疽感染,而當地炭蛆病已經多年沒見,溯源后才發現,罪魁禍首竟然是去世多年的 馴鹿尸/體,這些馴鹿去世后,因為低溫的緣故一直被封鎖在永凍層中。
2016年夏季,當地出現異常高溫,導致了永凍層大規模融化,永凍層中的馴鹿遺骸開始腐爛,遺骸中攜帶的病原體污染了水源,傳染給了當地的動物和人。
更危險的是,北極永凍層之下可能有天花病人的遺骸,科學家馬哈帕特拉說道: 「冰川融化可能會讓(天花)這樣的病/毒‘重新復活’,特別是如果有曾感染了天花的人類遺骸暴露在外。」
更大的災難還沒降臨?
事實上,導致北極出現高溫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球變暖,而全球變暖不僅僅只會影響北極地區,還會影響全人類。
全球變暖并不是均勻變短,而是 極端天氣頻發。今年以來,印度,歐洲,美國部分地區都遭遇極端高溫,高溫的溫度不僅更高,而且持續的時間更長,給當地人們帶來嚴重的災難。
比如:印度自3月下旬就出現高溫,而此時剛好是小麥生長關鍵期:灌漿期,小麥喜涼,高溫會導致灌漿不飽滿,導致減產,加劇國際糧荒。
高溫還導致了印度面臨嚴重干旱,當地生活用水都非常困難。
極端高溫和干旱還會導致農業減產,森林大火頻發,用電量劇增,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全球氣溫平均每升高1℃,就會導致大氣含水量提高7%,未來這些水分將會以降雨的形式降落,因為雨帶進程的不同,局部地區將會出現強降水,導致發生洪澇災害。
全球變暖還會使蚊蟲擴散到更遠的地方,比如:登革熱主要是通過伊蚊傳播,而全球變暖將會導致其棲息范圍擴大,也在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
可以說,北極升溫猶如敲響警鐘,讓我們必須要重視全球變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