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明君大多渴求清廉的大臣。歷史上以清廉著稱的大臣有許多,包拯、海瑞、紀曉嵐,他們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甚至被今人拍成了連續劇《少年包青天》、《鐵齒銅牙紀曉嵐》等等。
其實歷史上,還有一位清官陸贄,位至宰相,雖然曾被人短暫誣陷,但還是得到了朝廷一生的信任。 陸贄沒有包拯、海瑞、紀曉嵐那麼有名,但是清廉程度卻不輸他們,甚至有一次唐德宗都看不過去了,對陸贄說,愛卿,你多少貪點吧。
一、銳意改革,帶頭清廉提振官場信心
唐大歷六年 (771),陸贄十八歲,考中了進士,開始步入仕途,他并沒有顯赫的家世,在官場上只能從初級職位開始做起,最開始任渭南縣主簿。
但從入官場以來,他就是一個剛正不阿、不執著于金錢的人。《舊唐書 • 陸贄傳》中記載,中進士那年,壽州刺史張鎰非常欣賞陸贄的才華,臨別時欲「贈錢百萬」,作為陸贄母親一個月伙食費。陸贄堅辭不受,只領「茶一串」。
建中元年,德宗即位,唐德宗欣賞陸贄出眾的才華,任命其為翰林學士。建中四年(783) ,武將朱泚作亂,德宗一行人逃到奉天。
這一時期,機務繁雜,千頭萬緒,陸贄恪盡職守,盡心盡力輔佐皇上,被德宗倚重,當時人稱其為「內相」。
從主簿到內相,官位的提升引來不少人的關注。建中八年(公元787年),陸贄36歲那年,母親逝世,四方贈送他治喪錢財數百萬,陸贄依然一無所取。
只有一位布衣時結交的老友贈送的錢財,他領受了,但也是堅持先上報奏而后受之。他的清廉在當時的朝廷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不得不提到當時唐朝的時代背景。
陸贄從政的時期,唐朝開元之際的強盛已不復存在。剛剛經歷過安史之亂的唐朝,處在藩鎮割據、分裂混亂的局面。陸贄雖然悉心報國,以天下事為己任,但仍然難以抵擋當時皇宮之中的種種亂象。最顯著的一點就是受賄成風。
貞元八年(公元792年),陸贄正式被任命為宰相。在此之前,唐德宗任用竇參等奸相,令本就有著外患的唐朝多了局勢上的不確定性和危險因素。
陸贄為相后,堅持倡廉懲貪,一心向改變這種局面。他一方面銳意改革,另一方面也更加嚴格的要求自己。
官員送的禮物,無論大小,一概不收。很多人之前貪慣了,對他非常不滿,覺得他是沽名釣譽,不合群。
在《資治通鑒》里面記錄了這段故事,陸贄做內相的時候,就有官員開始給他頻繁送禮,而那些送禮遭拒的官員,私下埋怨他不近人情,竟然反映到皇帝唐德宗那里。這位皇帝也覺得陸贄清慎太過。
唐德宗為此還下了一道密詔給他,明確告訴他,「如不接受貴重財務,細小物品受亦無妨。」
陸贄對此非常痛心,他說了一段直到今天還非常有名的話。
「利于小者必害于大,易于始者必悔于終,賄道一開,展轉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幣帛,幣帛不已,必及車輿,車輿不已,必及金璧。目見可欲,何能自窒于心!已與交私,何能中絕其意!是以涓流不絕,溪壑成災矣!」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一定要防微杜漸,不能讓千里之堤毀于蟻穴。如果有的收有的不收,被拒絕的人就會懷疑是否沒送到位;一概不收,就會知道是對誰都一樣的常理。甚至對于德宗自身的聚斂無度,他也敢于參上一本。
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當時朝廷的不正之風其實就和唐德宗本人是個聚斂無度、永無饜足的貪君有關。除了國庫之外,唐德宗自己還設了兩座私庫,名字叫「瓊林」和「大盈」,專門用來儲藏群臣進貢的各種財物。
正是由于他的提倡,上行下效,地方官員在正稅以外,以「羨余」的名義,向老百姓橫征暴斂,以至于達到民不聊生的地步。
當時,白居易曾經寫過一組詩記敘這種慘狀,題名《秦中吟十首》。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昨日輸殘稅,因窺官庫門。繒帛如山積,絲絮似云屯。號為羨余物,隨月獻至尊。奪我身上暖,買爾眼前恩。進入瓊林庫,歲久化為塵。」
陸贄直言敢諫,在朝堂尚直接上奏《奉天請罷瓊林、大盈注二庫狀》,在奏折中用「今之瓊林、大盈,自古悉無其制」否定了二庫存在的合法性,直白地指出皇上做的這件事自古沒人做過,同時又指出身為君王,如果不收斂自己膨脹的私欲,對國家將會產生非常大的危害。
后來,在陸贄的勸諫下,唐德宗最后下令撤去了「瓊林」「大盈」的匾額。
身正不怕影子斜。連皇上也陸贄忌憚三分,此舉強烈地提振了官場的信心。
其次,面對天下動蕩不安的局面,陸贄鼓勵德宗樹立起信心,不要隨波逐流,順應不好的時事。他說:「治或生亂,亂或資治」(《舊唐書 • 陸贄傳》)即治可能生亂,亂也可能變治。治亂都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現象,可以相互轉化。他又說:「有以無難而亡,多難而興」。
他還不止一次上疏唐德宗,勸他摒棄私欲,以社稷為重,圣人之立教也,遠利而尚廉,意思是君主應該崇尚禮儀、保持廉潔,避免追逐利益、聚斂財物。
公元783年,唐德宗派兵出關平叛,但將士們卻因吃不飽飯而對朝廷感到不滿,于是發動兵變,攻陷長安,唐德宗逃至奉天避難。
二、削弱地方,強化中央改善管理效率
破除不正之氣后,陸宰相把目光又投向了安史之亂的另一根源——藩鎮割據,地方權力過大。
安史之亂時,唐德宗倉皇出逃,陸贄艱難護從,一路顛沛流離。唐德宗根據排行叫他「陸九」,足見親密厚愛。
而他「絕不自恃恩寵」,始終小心謹慎,又獻策出謀,大展身手。第二年李懷光又叛,陸贄隨唐德宗轉往梁州,君臣二人曾走失,唐德宗號令全軍,找到陸贄「賞千金」。
足見皇上對其尊重愛護。而陸贄感喟圣心,勝任宰相后,自然想要杜絕再一次發生叛亂的可能性。
唐朝設立藩鎮原本是為了保衛邊境。唐睿宗時,出現了節度使的官名。唐玄宗時,增設了藩鎮,并擴大了節度使在軍事、財政等方面的權力。
安祿山、史思明都是北方重鎮的節度使,他們不受中央控制,自行征收賦稅、任命將吏,招募軍隊,儼然是一個個獨立王國。
陸贄是中央集權和皇帝集權的大一統政治的堅定擁護者。他在軍事部署上,也要圍繞確保關中,強干弱枝的原則進行。
藩鎮割據是對君主專權和中央集權的嚴重破壞,危及到李唐王朝的根本利益。陸贄主張鞏固關中根據地,逐步削弱藩鎮勢力,重建大一統局面。
從中央集權出發,才可以真正減弱土地兼并,戶籍散亂,百姓流亡的局面。針對唐代中期土地兼并問題十分嚴重的情況,陸贄順應了當時形勢的發展,提出限制土地兼并、裁減租價的主張。
在亂世,很多官員通過關稅來斂財,減少賦稅,既讓百姓生活安樂,也摒除了地方官員受賄的可能性。
陸贄這種「以民為本 」的財政思想博得了很多老百姓的好評。
三、求賢若渴,任人唯賢能而不唯親
破除受賄風氣,堅持以民為本的財政思想,官場亂象已清。但如何恢復盛世,仍然需要挖掘人才,讓他們各司其職各盡其用。
陸贄求賢若渴,十分善于選人用人。在陸贄看來,賞罰分明在人才制度中非常重要,「好之則至, 獎之則崇,抑之則衰,斥之則絕,此人才消長之所由也」。人才并不神秘,關鍵在于能否被發現、招引、善用。
貞元八年(公元792年),陸贄主持進士科考試,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主導進士科考試。但這段歷史如今已經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
他任人唯賢,不只關注考試成績,而是挖掘出了之前已經連續三次落榜的韓愈、歐陽詹、李觀等人,當時的放榜被譽為天下第一「龍虎榜」。
陸贄的學生韓愈任監察御史期間,直言敢諫,屢次進諫朝廷,成為一代忠臣,這都和陸贄當年的提拔脫不開干系。
陸贄還擅長以制度選人。陸贄敏銳地指出現行體制在用人上的根本缺陷,即用人權掌握在個人手中而不是依靠制度運行。而這很容易造成在朝堂之上,人們將官場的舉薦作為利益交換的工具。
為此陸贄動用各種手段防止結黨營私,凡是舉薦別人的人,也承擔責任,如果被舉薦人工作失職,則舉薦人也要受到懲罰。另外一方面強調在考評人才時,不但要聽其言,更要觀其行。
陸贄為此還提出了「考課八計」:視戶口豐耗以稽撫字,視墾田盈縮以稽本末,視賦身長薄厚以稽廉冒,視按籍煩簡以稽聽斷,視囚系盈虛以稽決滯,視奸盜有無以稽禁御,視選舉眾寡以稽風化, 視學校興廢以稽教導。
簡單來說,就是以地方官所在地區的人口、耕田、稅賦、囚犯、犯罪事件、教育情況等八個維度來考察其政績。
作為中唐時期搖搖欲墜之際的「救時宰相」,很多后輩都對陸宰相青眼有加,贊嘆不已。蘇軾直接稱贊過陸贄:「才本王佐,學為帝師。」假如唐德宗「盡用其言」,貞觀之治「可得而復」。
歐陽修撰寫《新唐書》時也深深嘆道:陸贄政論諫議「數十百篇,譏陳時病,皆本仁義,可為后世法,炳炳如丹」,蘇軾說,假如唐德宗「盡用其言」,貞觀之治「可得而復」。
只可惜,陸宰相大刀闊斧的改革還是引來了不少人的非議、排擠,陸贄為相期間,前宰相裴延齡詆毀陸贄,再加上改革觸犯到很多人的利益,猶豫不決的德宗最終決定免去他宰相的職位。
陸贄于貞元八年(792),正式被任命為宰相,貞元十年(794) 十二月就被罷免。第二年再次被貶謫為忠州別駕。
陸贄在忠州十年,常常閉門不出,從高峰之處跌落,他不想為自己辯駁,只想避開流言,轉而去收集古今名方,為當時疫病流行的忠州老百姓貢獻自己的力量。晚年他做成了《陸氏集驗方》五十卷,給老百姓治病使用。
等到德宗去世,唐順宗即位,立馬下令召陸贄還朝,但是詔書未至,陸贄就病逝了,年僅4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