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宇宙科學性的認知從伽利略開始逐漸被建立起來,在那之前雖然也有成體系的理論,但由于沒有觀測的事實依據, 所以往往和真實的宇宙相悖。
比如在13世紀到17世紀,地心說是天主教會公認的世界觀,那時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夜晚看到的所有星星和白天的太陽,都圍繞地球旋轉,后來雖然進步成了日心說,但其實也是錯誤的。
直到現代天文學被建立起來后,人類才意識到:在太陽系內太陽的確是主宰,八大行星和無數小行星都被太陽的引力牢牢束縛著。但再向上看,太陽系也有它的上級,就像在大學里,學生的上級是系主任,系主任的上級是院長,宇宙也是同樣的道理:太陽系的上級就是銀河系。
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天體圍繞太陽公轉,太陽則帶著太陽系的所有物質一起在銀河系內以每秒220公里的速度狂奔, 所以在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而產生周期性的季節交替時,太陽也穿梭在銀河系的不同位置。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既然地球在太陽系中的軌道是穩定的,那麼太陽在銀河系中的軌道應該也是如此。
但近期有科學家發現, 太陽圍繞銀河系中心公轉的速度,要遠遠超出之前的預計,更讓人驚詫的是太陽的軌道并不穩定,它在向著銀河系中心不斷靠近。
也就是說太陽正帶著太陽系不斷向銀心墜落,而此刻銀心存在著一顆440萬倍太陽質量的超級黑洞人馬座A*。
但太陽為什麼要靠近黑洞呢?
我們知道宇宙中的所有天體,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做著兩種運動:公轉和自轉。
自轉即沿著一條穿過本身的軸旋轉,一般來說自轉軸都在天體的質心,讓天體動起來的第一推動力可以追溯到天體形成之初, 在自身的引力下吸積周圍的物質時,繼承了原來物質的角動量,按照角動量守恒公理,最后天體一定會有自轉,恒星和行星以及一些小天體都有自轉,星系作為天體的集合體,自然也會自轉。
公轉則是天體另一種廣泛的運動模式,即以另一個天體為中心,沿著軌道作一定的循環周期運動,軌道一般為圓和橢圓。
以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來看,宇宙中任何有質量的物體都會對周圍時空產生壓縮,于是在物體周圍就形成了時空彎曲,物體的質量越大,空間曲率就越大,那麼在周圍的物體就會處在被壓縮的時空中,像一艘小船處在一個巨大的漩渦里,朝引力源中心墜落。
只不過物體在墜落時,通常保持著一定的速度和距離,這時雖然理論上是在墜落,但從外界來看,物體還是處于穩定的運行的狀態。
再來看看銀河系的情況
銀河系的直徑達到了20萬光年, 包含了近4000億個恒星系統,而太陽系的位置相對來說有點偏遠,位于距離銀心2.5萬光年的獵戶支臂上。
目前科學家一般先測量其他恒星和地球的距離,再通過隨著時間推移,恒星亮度的變化和位置特征等信息算出太陽系的公轉速度。繼而再算出太陽的公轉周期。
八大行星能被固定在太陽系,是因為太陽的引力在吸引, 那麼銀河系中心有什麼東西能吸引住上千億顆恒星呢?
科學家通過觀測發現,銀河系的中心也就是人馬座的方向,有一個半徑大約為2400萬公里,質量達到440萬個太陽的超大質量黑洞。
根據科學家推測:幾乎每個星系中心存在一個巨大的黑洞,這是因為星系中心的物質較為密集,所以恒星的質量也很大壽命也很短,壽終正寢后常常會成為一個黑洞,最后黑洞的數量越來越多,不斷融合后就成了一個龐然大物。
此刻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仍然處于快速增長期,周圍不斷有新的黑洞誕生,它還不斷吞噬著周圍包括恒星在內的一切物質,進一步壯大自己的力量。
這樣一來,銀河系中心黑洞的質量不斷增大,對周圍物體的吸引力也隨之增大,太陽系的速度就會被拉得越來越快, 在目前太陽系真正的公轉速度比預期高了5%-10%的情況下,太陽系每繞銀河系公轉一周,都會靠近銀心黑洞2000光年。
根據計算
大約太陽系完成對銀河系的13萬個公轉周期后,就會完全墜入銀河系中心黑洞,那麼13萬個公轉周期是多長時間呢?
答案是32萬億年左右,如果考慮到這期間的加速過程的話,時間會縮短至20萬億年,所以我們并不需要擔心,因為20萬億年不論對于人類還是太陽系來說都太過漫長了。
因為太陽大約在40億年后就會變成紅巨星壽終正寢,等到20萬億年后,恐怕太陽系都早已不復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