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學報告》上發表了一項最新的研究成果,科學家發現,太空對于人類大腦也會有影響,并且可以持續很長的時間。
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對15名宇航員的大腦進行了磁共振成像(MRI),并且在他們進入國際空間站前后都進行過掃描。早的在上太空之前6個月就進行了掃描,最晚的在他們返回地面6個月后進行,隨后研究人員進行了對比。
他們利用最新的方法對血管周圍的空間進行了對比,這種存在于腦組織之中的縫隙被認為對人類的體液平衡有一定的影響。結果發現,宇航員在執行任務前后,腦中的這種縫隙出現了比較明顯的差異。
他們還注意到,和初次執行太空任務的宇航員相比,多次執行太空任務的宇航員似乎就沒有那麼容易受影響了。在對這些宇航員的執行任務前的2次掃描和返回地面后的4次掃描的圖像進行對比時,研究人員發現,他們腦部血管周圍的空間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神經學家Juan Piantino介紹說:「那些有過太空經歷的宇航員,或許已經形成了體內的某種平衡狀態。」
目前,研究人員只知道太空微重力環境會導致宇航員腦部血管周圍空間的增大,但這種變化到底會不會給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目前仍然不得而知。
根據現有的研究,科學家認為,人類大腦灰質周圍的腦脊液可以在人類睡眠的過程中沖刷掉白天積累的廢物,腦部血管之間的空間對于這些腦脊液的流動有重要的意義。如果沒有合適的空間供這些腦脊液流動,那麼大腦產生的廢物大量累積,就有可能導致阿爾茲海默癥之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
實際上,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就已經知道太空環境對人類大腦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了。以前就有人對宇航員的大腦組織以及內部液體體積進行過研究,發現太空對這些部分造成的影響很難在回到地表后迅速恢復,有些影響甚至需要一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
就像Piantino所說的那樣:我們都已經適應了借助重力進行的生活。大自然沒有把我們的大腦放在腳上,而是讓它高高在上。
我們在生活中看似是在與重力對抗的過程中進行各種活動的,但另一方面人體已經學會了「化干戈為玉帛」,利用重力促進血液流動、排落一些廢物,甚至還有其他我們尚不知曉的優勢。一旦進入太空,大腦處于身體「上方」的概念也就消失了,這不可能不對人體造成影響。
Piantino還指出:通過對宇航員身體變化的研究,甚至有助于我們理解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演化的。另外,科學家們還有望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更多人類可能患上的疾病或者一些失調現象。
不論是太空對骨骼、肌肉的影響,還是對人腦甚至其他部位的影響,目前我們的了解仍然有限。
即便在這一次的研究中,微重力對腦脊液循環的影響仍然不能下定論,我們更沒法說清楚通道網絡的形狀變化會給人體帶來哪些影響。15個宇航員的數據遠遠不足以讓科學家們得出結論,未來還需要更多的宇航員,甚至是老年宇航員的樣本,才能夠讓科學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
隨著人類航天技術的發展,未來勢必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登上太空,甚至未來停留在太空中的時間也會延長。尤其像登陸火星的任務,每位航天員可能要在太空「出差」3年左右的時間。這樣的任務會給身體帶來哪些影響,同樣值得我們思考。
不管怎麼說,那些敢于上太空的人,是將自己的安危拋諸腦后,去執行太空任務,并幫助我們了解太空給人體可能造成的傷害的。從這一點來說,他們就是人類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