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用三道外科手術,把草原最劣等的馬,打造成天下無敵騎兵

天空之城 2022/05/14 檢舉 我要評論

史書之中記載的,那些以少勝多,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戰役和國家建立,無一不是以騎兵作為基礎的。南宋末年的蒙古成吉思汗崛起,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按照蒙古 本部記載,不算其中種族戰士,蒙古帝國最為強盛之時,就是靠著13萬蒙古部落遠征軍,讓整個世界為之膽寒。不僅滅掉了自己的世仇金國,而且鏟除了寧夏平原與宋遼金三代并存的西夏。

完成了北部中國的統一之后,成吉思汗又將自己的目光盯向了西域和中亞,乃至于遙遠的歐洲,在東歐平原之上的諸多小國家們,從來沒有想到,原本的匈奴人和突厥人入侵就已經足夠可怕,讓他們害怕了幾百年之久,而且當年的匈奴與突厥都是敗兵分支,如今這支蒙古騎兵挾持著戰勝中原之威來襲,又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地獄級噩夢呢?

蒙古騎兵的強大耐力

蒙古帝國的建立有賴于騎兵的強大,和成吉思汗大迂回戰術的提出。說到蒙古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似乎和歷史之中的匈奴人、突厥人、柔然人、甚至于契丹、女真人并沒有什麼不同。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人十分注意對于士兵的培養,很多蒙古家庭出現了男女老少皆可以為兵的狀態,到戰爭極度危機的時候,六十多歲的老婦人都可以開弓搭箭。

而蒙古人之中的小孩基本上從三歲就開始上馬,他們有著真誠的信仰,認為3歲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時候上馬可以得到長生天的賜福。5歲左右的時候開始試著拉弓,基本上以一些軟弓為主。這個時候就開始練習騎馬射箭的本事,基本上一個優秀的蒙古騎兵只需要7年的時間就可以養成,如果沒有意外的話,12歲左右的蒙古少年就可以靠打獵養活自己。

技術與天賦稍差一些的蒙古少年到了15歲的時候也能如此。成年之前的蒙古少年騎射的本事已經超過了同時代南宋士兵的職業弓箭手。所以當年成吉思汗寫信給宋朝想要聯合消滅金國,南宋使者前去蒙古草原考察的時候,回來之后得出一個結論說:「蒙古人是中國春秋戰國之情景,上馬能打仗,下馬可放牧,平時是牧民,戰時是士兵」。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評價,那宋代為何會失去戰國精神呢?

失去戰國精神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的進步發展和人口的增加,曾經在唐朝中期之前的中國,一直都是保持著這種習慣。那個時候的中國百姓人口始終在5000萬左右上下徘徊,所以當年的朝廷使用的是征兵制,一旦國家有事,以郡縣鄉村為單位招募百姓之中的成年男子為士兵,他們需要自備糧食。朝廷發放武器。那個時候的中國百姓十年一大戰,三五年一小戰,所以戰斗經驗豐富,戰斗意志高昂。

中原農兵一體的失傳

這種情況代代相傳,使得百姓家中無人不知兵,無人不曉得戰斗之情形,但唐朝進入盛世,人口實現七千萬的大突破之后,國家與征兵制相配伍的均田制瓦解,沒有那麼多獎勵可發,沒有那麼多土地可分,所以征兵制行不通了,之后就開始拿錢招募士兵,這樣雖然方便,但士兵戰斗力大幅度下降,百姓逐漸的從兵農一體變成了職業農民,被朝廷征稅來養活那些職業軍人。

蒙古士兵的確有強大的耐力,這名南宋觀察使臣相當的盡責,將蒙古士兵的虛實看得很清楚,也知道蒙古之所以可以保持和中原戰國精神一樣的農兵一體,是因為蒙古草原足夠廣大而人口又足夠稀少,這樣有足夠的獎勵可以發放,足夠的牧場可以分配下去,只要蒙古人口得到了極大程度的發展之后,超過了古代土地承受范圍之后,那蒙古也就會自然而然的腐化失敗,像過去的遼國和金國一樣失去本民族的精神。

南宋使者看到了這種情況,所以回朝之后建議皇帝與蒙古交好,同時暗中支援金國,拖延金國滅亡的速度,在金國滅亡之前建立起來一支和曾經中興四將差不多水平,足以抵擋蒙古騎兵進攻的宋朝軍隊,這樣就足以使用中原和北方的文化同化,讓蒙古人陷入到盛世的危機之中,當他們沉迷于享樂和滿足榮華富貴之后,那這不就是下一個滅亡的遼國和金國嗎?

不得不說這個南宋使者的建議相當之好,但最后卻沒有得到皇帝的實行。而北方草原之上的蒙古人在原始崛起的情況之下,逐漸地保持了「人不松弓,馬不解鞍」的情況,這是蒙古騎兵馬上長時間作戰的基礎。他們之中的騎兵最低標準是需要拉開80公斤的弓。對于物質條件不講究,有一口吃的就可以作戰,這使得后勤供應輕松了很多。

蒙古戰馬的歷史進化

蒙古戰馬是世界范圍之內的優良馬匹,以耐受性高為特點。因為蒙古高原之上就是西伯利亞大平原,寒流每年都毫無遮擋地侵襲。所以冬天來臨的時候,蒙古人就會南下避寒,遇到寬廣的河流的時候,他們會使用幾千匹馬投入到河流之中一字排開站好,然后用馬鞍相連,這樣大軍就可以踩著馬鞍跑步前進渡過水流湍急的河流。

戰馬不僅可以用來渡河,還可以為騎兵提供保暖機制。成吉思汗西征經過天山山脈和帕米爾高原的時候,曾經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之上遭遇了暴風雪。大風雪之中的蒙古人皮毛大衣已經不足以抵擋,所以他們開始使用匕首切開馬的血管,大口大口地飲用馬的血液,來保持自身的熱血,就是靠著這樣的法寶,他們創造了漢尼拔和拿破侖一般的奇跡。

蒙古騎兵從亞洲到中亞,再到歐洲,糧食供應始終是一個問題,南方漢人也想不通他們一個草原國家不用民夫千里供糧,是如何做到這樣光桿征戰四方的。實際上這個問題還是得靠馬匹。軍隊之中有許多母馬,馬匹的馬奶本身就是一種飲料加食物的存在。在實在撐不下去的時候,會最先殺死老弱病殘的馬匹,取出其中的肉類作為食物,使用大骨頭熬湯來賞賜給底層的士兵。

從美觀體型來看,蒙古馬相當矮小,奔跑速度很慢。遠不如中原馬匹俊美,也不如中亞馬匹高達飛速。但蒙古馬勝在艱苦環境長大,耐受程度超強,毛發濃厚可耐苦寒。他們只需要吃草進行,就算是冰雪覆蓋的環境之下,也會靠著靈敏的嗅覺尋出地底的草根,根本不需要中原馬匹專門的去喂養雞蛋和苜蓿。最為主要的是體力好,不分白天晚上和寒冷炎熱,都可以站著睡著,體力恢復相當之快。

三道外科手術打造無敵戰馬

那麼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同樣是生于東方世界,蒙古戰馬的養成到底是如何進行的呢?其實只需要解決三個問題就行,第一個問題是需要戰馬保持絕對的安靜,只有絕對的安靜才會方便發動偷襲戰術,而且騎兵出征每次都是千軍萬馬出動,如果不足夠的安靜,那不同戰馬之間相遇耐不住寂寞看到母馬,豈不是自亂陣腳了?

第二是急速奔跑的情況之下需要保持超強的聽力,因為蒙古騎兵出擊的時候,戰馬的耳朵會高速地煽動,這個時候聽力會下降,很有可能會因為聽不清士兵的命令而出現錯誤的動作,這個方面需要訓練。第三就是蒙古士兵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之下,早已經習慣了長途作戰,馬匹在這個方面進行長途奔襲的話,是需要一個超大的肺活量作為支撐。

針對于這個三個問題,蒙古人使用了三道外科手術成功地解決了。第一個外科手術是「騸馬術」,從牧民所養殖的馬匹之中挑選體格強壯的馬匹作為種馬保留,剩下的公馬作為戰馬全部騸掉。這樣被閹/割之后的戰馬在之后就會失去對于母馬的需求,性格溫順方便馴服,可以做到能量減少流失,因為他們是不需要繁衍后代的,一生的職責就是征戰。

第二個方法就是「割耳術」,蒙古人先是采用閹/割挑選出來戰馬之后,就會在戰馬的兩側耳朵之上使用剪刀剪開一道V字形狀的缺口。剛開始的時候戰馬會疼痛的鳴叫不止,但等到傷口愈合之后,就會發現,這樣在急速奔跑的情況之下,會因為聽力的下降而聽不到前方傳來的劇烈風聲,后方耳朵神經因為沒有過分損害,所以可以集中注意力聽到主人的聲音,便于駕駛和施加命令。

針對于肺活量的問題,蒙古人會在馬匹閹/割、裂耳朵之后進行一道名為「犁鼻」的手術。將戰馬那碩大的鼻孔中間的肉膜軟骨直接切割挖空,讓戰馬的呼吸更加的通暢,這樣下來,同樣的呼吸頻率和時間之中,蒙古戰馬呼吸進去的空氣比中原馬匹和中亞馬要多得多。肺活量則是在長期的作戰訓練之中大大增加。經過這三道手術之后,成吉思汗曾經笑著說「以蒙古之一馬,可以敵三矣!」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