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走后,諸葛亮接起了蜀漢這個爛攤子。在他的關照之下,曾經一些小字輩的將領以及官員,紛紛被提拔了起來。而魏延和楊儀,自然是兩顆最耀眼的明星。
魏延,字文長,他曾是劉備的部曲,憑借勇力一步一步做到了將軍的職位。在入蜀以及漢中之戰中,魏延為劉備集團屢立功勞。出于對他的看重,劉備特意將他提拔為漢中太守,甚至把張飛都擠了下去。在他的經營之下,漢中這個前敵重鎮一直堅若磐石,并成為后來諸葛亮北伐最重要的軍事基地。
劉備走后,魏延在諸葛亮賬下異軍突起,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第一大將。至于諸葛亮因魏延腦后有反骨而不肯重要的故事,完全出于《三國演義》的杜撰。從本質來看,身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的魏延是諸葛亮的心腹愛將。
在第一次北伐之中,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但沉穩持重的諸葛亮并未聽從。而在決定蜀軍命運的街亭之戰中,諸葛亮以馬謖為先鋒,而非諸將公認的魏延,導致這次北伐功敗垂成。
此戰失敗后,諸葛亮痛定思痛,他充分意識到魏延不可取代。北伐成功,就必須多依賴魏延一點。在第二次北伐中,諸葛亮命令魏延自領一軍,在陽溪一帶與魏國名將費瑤和郭淮交鋒。結果在這場戰役中,魏延三下五除二便擊敗了對手。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在第四次北伐之中,魏延率高翔、吳班等人逆戰司馬懿,并大破敵軍,獲甲首三千,繳獲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讓司馬懿嘗到了人生中第一次慘敗。
在諸葛亮賬下,魏延屢建功勞、步步高升,封侯拜將,可謂是春風得意。讓他感到不滿,僅有兩點。其一,諸葛亮一再拒絕他獨領一軍,實現他的子午谷奇謀;第二點,便是他和長史楊儀的矛盾。
如果說魏延是諸葛亮作戰方面的主心骨,那麼楊儀便是諸葛亮在后勤方面的肱骨之臣。楊儀本為曹魏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來背離主公投靠了關羽。關羽任命他為功曹,派他為信使西行去見劉備。劉備與他談起國家軍事大計,議論政治得失,非常喜歡他,于是征召他為左將軍兵曹掾。劉備稱帝后,楊儀成為了尚書。
在東漢末年,尚書位高權重,有「雖置三公,事在臺閣」之說。尚書掌握朝廷機要,可謂是中樞之職。對于楊儀的才能,劉備不可謂不看重。
劉備走后,才華出眾的楊儀又為諸葛亮所拔擢,被提拔為長史,加綏軍將軍。諸葛亮多次出軍,楊儀總是幫他制訂規劃,籌措糧草,做事不用過多的考慮,很快就利索地處理完畢。軍中禮節制度,都由楊儀安排和檢查。
要知道,諸葛亮北伐之所以那麼困難,很大程度是因為蜀道崎嶇,糧草不濟。楊儀能把運糧之事辦好,讓蜀軍不至于因糧盡而崩潰,實在是不容易的事。這從側面也說明,楊儀的才干確實突出。
有了魏延和楊儀這對左膀右臂,諸葛亮在后來的征戰中可謂越打越好,戰果一次比一次大,最終將手握重兵、占盡地利的司馬懿打得閉門不出,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
然而讓諸葛亮嘆息的是,魏延和楊儀的關系就是處不好,這是因為兩人的性格皆是十分偏狹,情商極低。
魏延出身武夫,為人粗暴,性格高傲。除了諸葛亮,他誰都不放在眼里。眾人皆對他避之不及。而楊儀,是唯一敢正面硬懟魏延的人,因為他同樣也是個眼高于頂的人。
每次軍務會議,魏延和楊儀的爭吵便成為了固定的戲碼。楊儀憑借著口舌之利,把魏延貶損得體無完膚。嘴笨的魏延說不過楊儀,于是便揚長避短,拔出刀子恐嚇他,直嚇得楊儀涕淚橫流。諸葛亮曾多次調和兩人的關系,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到了最后,諸葛亮于是聽之任之。每次兩人發生爭端,都各打五百大板,盡量做到一碗水端平。
諸葛亮生前,尚可憑借他無人能及的威望鎮住二人。但諸葛亮走后,功高權重的兩人必然會發生內訌。這一點,甚至連外國人孫權都知道,諸葛亮又如何會不知道呢?
決定軍隊成敗,最重要的就是團結,正所謂「上下同欲者勝」。諸葛亮病入膏肓之時,司馬懿仍在北面虎視眈眈,魏延和楊儀一旦發生內訌,后果將不堪設想。即使不內訌,以劉禪軟弱的性格,又如何能不為楊儀和魏延所趁?
為了未雨綢繆,諸葛亮在臨走前悄悄地留下了一人,并成功地將兩人一一鏟除。而這個人,便是費祎。
費祎出道很早,其才能曾為劉備所重視。就如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而在這些賢達之士中,費祎也在其中。
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獲勝,引兵回到成都。為迎接諸葛亮,朝臣們皆出城數十里相迎。但是令人驚訝的是,諸葛亮卻在車上招了招手,將官位并不高的費祎叫上車,與之攀談了許久。對此,朝臣們都感到非常驚訝。由此可見,諸葛亮對費祎有多麼重視。
費祎為人幽默而豁達,和誰都玩得來,他的高情商和楊儀和魏延的偏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他也是少有的,和楊儀、魏延都玩得來的人。
在魏延和楊儀發生沖突時,費祎總是沖到前面做和事老。楊儀譏諷魏延,費祎就給魏延幫腔;魏延拔刀要砍楊儀,費祎就沖到前面去奪刀。在費祎的努力之下,楊儀和魏延才能勉強共事。
在第五次北伐中,諸葛亮去世于五丈原。即使在彌留之際,諸葛亮頭腦仍十分清楚,自己走后,沒人能與司馬懿相抗衡,因此撤退才是上策。而他也預料到,喜歡自作主張的魏延絕對不會聽從,必然會引兵與司馬懿抗衡。魏延有勇無謀,必為司馬懿所趁。因此他臨終留下遺囑,將兵權交給楊儀,讓他立即領兵回成都;至于軍事指揮權,則交給姜維。至于魏延,則成了棄子。
諸葛亮之所以將兵權交給了楊儀。一方面是因為楊儀不懂軍事,不會因貪功而繼續北伐;另一方面,楊儀與魏延關系惡劣,絕不會與之合作。再就是楊儀在軍隊中沒有威信,絕無擁兵作亂的可能。
若魏延聽從諸葛亮的遺命,或許還能保全性命。如果不聽從,等待他的便只有被除掉了。
不出諸葛亮所料,他剛一走,魏延就來作妖了。而此時,費祎出馬了。他首先以朋友的身份到達魏延的兵營,想探探他的口風。而魏延信任費祎,果然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走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后將乎!」
魏延表態后,費祎認為他已經無可救藥了。于是便策馬逃出魏延的大營,向楊儀報告此事。魏延自覺失言,急忙派人去追費祎,卻發現他早就跑沒影了。
在盛怒之下,魏延徹底失去了理智。他竟燒毀了大軍必經的棧道,派兵攻打楊儀。若此時司馬懿得知消息,從后面進攻,蜀軍主力恐怕就要徹底報銷了,到時候他就真成罪人。不過好在諸葛亮雖走,魂魄猶在。大將王平只消吼一嗓子,就讓魏延的兵馬全部倒戈。而眾叛親離的魏延,也在逃亡的途中被馬岱所追擊,身首異處。
和《三國演義》中不同,魏延并無反心,他一心北伐復國,最后的非常行為也只是針對楊儀,更像是腦子一熱不計后果行的事。到了后來,甚至連劉禪都為他鳴不平,還為他保留了爵位。他的倒下,不可謂不冤。
魏延走后,楊儀小人得志,其表現尤其讓人齒冷。他踩著魏延的頭顱說:「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除大將,罪浮于延」。
然而當楊儀志得意滿地回到成都,卻發現諸葛亮竟然連他一起算計了。楊儀認為論資排輩,自己應該接替諸葛亮,成為蜀漢新的「首相」。然而一到成都,楊儀卻發現「相位」已經被蔣琬牢牢地站住了。
原來在臨終之前,諸葛亮早就做了人事安排,順次將蔣琬、費祎、董允列為自己的接班人,而楊儀根本就輪不上趟。在他看來,蔣琬年紀比他小,才能沒他高,功勞沒他大,卻憑啥能在他之上,簡直豈有此理。楊儀到京城后,被任命為中軍師,沒有部屬,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
如果楊儀知進退、明得失,就應該明白諸葛亮對他的苦心。一個人坐到了根本就不屬于他的位置,其結果必然只是個悲劇。為相者必有海量,若讓心胸狹窄的楊儀當丞相,不僅害得不僅僅是國家,還有他自己。
然而楊儀并不領情,無論在上班時還是在家里,楊儀每天都怨聲載道、哀嘆連連。大家都畏懼他出言不遜,不敢與他交往。而看望他的,只有我們的老熟人——作為后軍師的費祎。
和當年魏延一樣,楊儀也放心大膽地向費祎大倒苦水:「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
也就是說,丞相去世,我若舉兵投靠魏國,哪會落到今天這般田地?我后悔啊!
然而讓楊儀想不到的是,費祎這個外表忠厚的「小老弟」出門就把他賣了。他毫不猶豫地向劉禪和蔣琬告密。禍從口出的楊儀也因此被放逐到遠方。在流放地,楊儀依然口無遮攔。忍無可忍的劉禪最終下達旨意,結束了楊儀的生命。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楊儀和魏延的離去都是因為他們過于偏狹的性格。都說命運早就為每個人都標好了價碼,楊儀和魏延卻都眼高于頂,雖有棟梁之才,卻無容人之量,最終都自取其禍。更可怕的是,楊儀和魏延都在謀求自己根本就難以勝任的位置。
魏延想成為大軍統帥,繼續北伐,實現自己興復漢室的夢想。但是以他的才能,這能像諸葛亮那樣屢出祁山而不敗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弱蜀之所以能將強魏按著打,是因為諸葛亮擁有千古無二的才能。而這種才能,顯然不是魏延能夠復制的。
若魏延不死,他必然連年北伐。以他這種敢于冒險的性格,很容易將蜀漢本就不豐厚的家底敗光。到時候蜀漢必然面臨滅亡的結局。因此魏延成為諸葛亮的第一個棄子。
楊儀想做丞相,完成諸葛亮的未竟的事業。但他的性格實在太過糟糕,很難處理復雜的人事關系。一旦他成為丞相,蜀漢必然內耗而亡。更加糟糕的是,楊儀甚至可能搶班奪權,成為蜀漢版的曹操、司馬懿。由此,楊儀成為諸葛亮的第二個棄子。
因此魏延和楊儀,不得不除。因此諸葛亮在自己走后,安排了費祎。
從費祎的所作所為來看,費祎其實就是諸葛亮用來監察群臣乃至于劉禪的「暗樁」。南中之戰后,諸葛亮之所以將費祎單獨叫到車上,顯然是為了得到自己不在成都時群臣們的表現。
而費祎與楊儀、魏延的交往,恐怕也是諸葛亮所為。正是因為費祎外表的寬厚,才讓楊儀和魏延失去了警惕,探出了他們的心里話。而這些話,也成為了他們的取死之道。
費祎不整人則已,整人就必須要整倒。然而正是這樣外寬而內忌、善于整人的大特工,卻保全了蜀漢三十年的江山。不得不說,歷史就是那麼具有戲劇性。費祎確實配得上諸葛亮對他的器重。
其后,蔣琬、費祎和董允相繼成為宰輔,他們均采取了穩健政策,一再制止姜維進行大規模北伐的申請,讓蜀漢得到了安定。然而董允走后,姜維失去了制約,進而連年北伐,最終耗盡了蜀漢的國力,致使其成為三國中第一個落幕的政/權。
最后提一句,費祎的最終命運也讓人扼腕嘆息。善于陰人的他,竟在一場酒宴上,被魏國降將郭修除掉。隨著這名大特務的離去,蜀漢的滅亡也就難以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