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和一個武將的兒子開玩笑,說了6個字,武將立即起兵造反

天空之城 2022/11/22 檢舉 我要評論

宋太祖趙匡胤,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明君之一,與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并駕齊驅。實際上,趙匡胤的功業比之前三人,相差甚遠。秦始皇的秦朝、漢武帝的漢朝、唐太宗的唐朝,都是名副其實的大一統王朝,趙匡胤則不然,他所建立的北宋王朝,北方幽云十六州被契丹人占據,南方的南詔也是化外之地,并且終北宋一朝也未能真正統一。

趙匡胤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宅心仁厚、善待臣下、深得人心,也是大有水分,事實真相并非如此。他登基后才幾個月,就有武將起兵造反。

趙匡胤原是后周武將,是一代英主周世宗柴榮的得力干將,曾經為后周征戰南北,屢建奇功。但后周武將人才濟濟,和趙匡胤實力相近、功業相似的大有人在。有兩個人的地位甚至比趙匡胤還要高,也比趙匡胤更受皇帝信任。一個是后周檢校太尉、侍中、兼淮南節度使李重進,一個是后周檢校太傅、昭義節度使李筠。

李重進和李筠兩人,都是后周的開國功臣,曾經跟隨后周開國皇帝郭威出生入4,在朝野軍中威望甚高,李重進本人還是郭威的親外甥。后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榮,都把他們視為親信股肱,屢屢加官進爵,他們受恩深重,誓死效忠后周。但周世宗柴榮病逝后,局面風云突變。趙匡胤利用手中執掌的禁軍,篡奪皇位,黃袍加身,當了皇帝。

趙匡胤登基時,李重進遠在揚州淮南節度使任上,李筠在潞州昭義節度使任上,兩人都手握重兵。建隆元年正月,陳橋兵變的消息傳到李重進和李筠那里,兩人驚疑不定,不知消息是真是假。不久之后,趙匡胤的圣旨下達,給二人加封官職,傳諭二人進京陛見。李筠和李重進這才確信趙匡胤已經篡位自立,二人極為不滿,有了反叛之心。但李重進是個老江湖,他派人去信聯絡李筠起兵,自己卻心存觀望。

李筠卻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直性子,他接到趙匡胤圣旨的當天,就給了趙匡胤的使者一個下馬威。按照規矩,使者口含天憲,具有「如朕親臨」的特殊身份,李筠應該跪下聽旨。但李筠卻不管不顧,拒絕下跪,場面好不尷尬。手下眾將急忙打圓場,百般勸解安撫,李筠「方僶俛下拜,貌猶不恭」,梗著脖子勉強下跪行了個禮。才接完圣旨,誰知緊接著李筠又鬧了一出。

在迎接使者的酒宴上,李筠忽然起身離席,把一副畫像恭恭敬敬請了出來,高懸在正堂之上。眾人定睛一看,全都傻了眼,那副畫像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遺像。李筠痛哭流涕,對畫像三拜九叩,極盡虔誠。他不想對趙匡胤的使者下跪,卻跪拜前朝皇帝,其不滿之意昭然若揭。使者正要發怒,眾將急忙勸慰:「令公被酒失其常性,幸勿為訝」,令公喝醉了,不要和他計較。勉強才算遮掩過去。

使者走后,李筠越想越氣,有了謀反之心,開始著手秘密招兵買馬,聚草屯糧,緊鑼密鼓籌備出兵。但他也深感自己勢單力孤,盟友李重進又遠在揚州,雙方聯系困難,緩急難以為恃。于是他派遣兒子李守節回到汴梁,想先看看動靜,窺探一下趙匡胤的態度,再做定奪。

李筠哪里知道,他手下眾將中,很多人都看出,以一州之地對抗宋朝傾國之兵,幾乎必敗無疑,不愿再跟著他以卵擊石,開始各謀前途。很多人和趙匡胤暗通聲氣,李筠的一舉一動,趙匡胤都了如指掌。他兒子李守節入宮拜見趙匡胤,趙匡胤對他來意心知肚明,鎮定自若,還頗為大度地和他開起了玩笑:「太子,汝何故來?」太子,你來干啥?

6個字一出口,真好比晴天霹靂,李守節當場魂飛魄散。太子是皇帝繼承人的專用稱呼,趙匡胤這樣稱呼他,無非就是告訴他,皇帝已經洞悉其奸。李守節雙膝跪倒,以頭擊地,連聲說:「陛下何言?此必有讒人間臣父也」。趙匡胤從容說道:「汝歸語汝父,我未為天子時,任自為之;我既為天子,汝獨不能小讓我邪?」回去告訴你父親,我沒當皇帝時,誰想當都可以,我已經當了皇帝,你父親就不能讓著我點?一番話說得通情達理,大氣從容,李守節趕緊星夜兼程,回到潞州,告訴他父親,皇帝已經意識到他們的密謀,恐怕不妙。

趙匡胤本為勸誡他們,讓他們懸崖勒馬,誰知趙匡胤的話起了反作用。李筠一聽,「筠謀愈甚,遂起兵」,一不做二不休,立即起兵造反了。結果正如眾人所料,李筠以一州之地對抗大宋,不到三個月就敗亡。但他覆滅之后,揚州李重進很快前仆后繼再度造反,平叛之戰一直打到建隆元年的年底,才算結束。趙匡胤繼位第一年,就在戰火連天中度過。兩個反叛者全都失敗后,趙匡胤才算坐穩了龍椅。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