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虎將張瓊,多次保護趙匡胤,被誣陷謀反時趙匡胤:處決

天空之城 2022/04/24 檢舉 我要評論

自古以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一直為社會中傳誦,至于對救命之恩,更是要求受恩者要時時刻刻牢記在心中,不能輕易忘記。

但在宋代,卻 有一個作戰勇猛的名將張瓊,他歷來為自己的主君效力,多次在危難之中拯救下了君主的性命。

可僅僅是因為一次他人的誣告,張瓊就被自己忠心耿耿的君主除掉,他為君主江山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也隨之消散,令人惋惜。

張瓊究竟是犯下了什麼罪過,引得自己的君上不顧過往的情分,痛下狠手呢?要想知道這些答案,還得先撥開歷史的迷霧,從張瓊的家世說起。

父輩世為牙中軍,南征北戰隸太祖

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亂世。在這個兵馬連綿,戰火不絕的黑暗年代里,戰/爭與兼并,成了這個時代的唯一主題

在這段燃燒不絕的戰火之中,既有著被戰亂禍及、無辜百姓凄慘地悲歌,也有兵強馬壯、武藝高強者的歡笑。

南方戰亂較少,百姓還稍微能得到一些喘息的機會;而在北方的中原,戰/爭則更為激烈。對于中原的百姓而言,戰/爭已經滲入他們的生活之中,痛苦也與之相伴。

但對于生于大名的張瓊來說,即便出生于這個隨時都可能喪命的亂世,父輩的恩澤仍舊給了他許多能出人頭地的機會。

張瓊的父輩世代都以「牙兵」(即「親兵」或「衛兵」)為業,是那個時代里不折不扣的職業軍人。

畢竟在那時,當兵,是普通黎民百姓魚躍龍門、一朝富貴的少有選擇,而世代為兵,更是代表著張瓊已脫離普通百姓階層,成為牙兵這一特殊階層內的一員。

在當時,原本浩大統一的王朝四分五裂,碎裂成一個個依仗兵馬撐持聲勢的地方勢力,而 這些地方割據勢力,常常依靠自己的武力互相兼并,「勢均者爭,勢弱者無」

在這種與戰國時期無異的紛亂背景下,有著豐富戰/爭經驗,以當兵為業的職業軍人自然就成為諸多地方勢力的首選,而牙兵則是那時將領親信兵員的代指。

能成為牙兵,自然是需要十里挑一,甚至是百里挑一的勇猛壯士,可見張瓊出身的特殊。

在父輩世代從征的影響下,張瓊在成年后加入了后周軍隊,繼承了父輩的牙兵身份,成為五代中無數以武力贏取金錢權力的武人中的一員。

少年時的張瓊,同五代十國里每一個想出人頭地的武士一般,身強力壯,有勇力,還善于射箭,完完全全就是一名為戰/爭而生的壯士。

在加入后周軍隊后,勇猛的張瓊被劃分到趙匡胤的麾下。猛將愛壯士,張瓊憑借他那不錯的身手,很快就為趙匡胤所賞識,成為這位未來宋趙王朝創立者的賬下親信。

從此,張瓊就一直在趙匡胤的麾下效力,而善于識人,寬待下屬的趙匡胤也收得了張瓊的忠心。

張瓊這個職業的牙兵,就這樣忠心耿耿地跟隨著趙匡胤,隨著自己這個主君一路拼搏,從北方征戰到南方,破后蜀,壓南唐, 在這些趙匡胤有參與過的戰/爭里,總能在趙匡胤的身旁看到張瓊的身影

箭術驚人破敵軍,身負重傷不改色

在伴隨著趙匡胤的征戰路途中,張瓊積累下了許多沉甸甸的功勞,也負過不少傷。

后周顯德年間(公元954年-960年),作為后周主要軍事將領的趙匡胤受命,隨周世宗一同南征后唐,而作為趙匡胤親信的張瓊自然也隨從在旁。

當時后唐與后周在濠州和泗州交戰,后唐在河對岸的十八里灘構筑營壘,后周的軍隊隔著河流,望著對岸蓄勢以待的后唐軍,停下來前進的腳步。

看到這種情境,周世宗柴榮正和身邊的將領商議著要不要用駱駝把軍隊渡過河去時,就看到趙匡胤一人騎馬沖在前頭,直挺挺地渡河沖向后唐軍。

在趙匡胤的帶領下,后周士兵也紛紛跟著騎馬向前,不顧敵軍的威脅橫渡河流,沖擊后唐的營壘。

此前,后周的兵卒已經受過周世宗柴榮的整頓,又出身北方這種四戰之地,比起困守南方的后唐軍更為精銳,而此刻又有大將以身作則,沖鋒在前, 頓時士氣大振,隱隱約約要把敵軍沖垮。

可就在這時,后唐軍中冒出來一名勇士,披甲持盾,大聲呼喊著向前沖鋒,與他敵對的后周士兵沒有一個是他的對手,后唐軍見此,也紛紛跟著重新涌了上來。

原本,后周軍強勁的沖擊勢頭,就這樣被這個不知名勇士的一個反沖鋒給稍稍削弱了下來。

見到這種狀況,趙匡胤當即想起善于射箭的張瓊。

他當場呼喚起身邊的張瓊,讓他用弓箭射擊這個敵方的勇士。張瓊當即領命, 一箭就射中這個無人可擋的勇士,勇士倒了下去,后唐軍也在勇士倒地時激起的塵土中熄滅了斗志,帶著恐懼四散潰逃

這樣的一箭立功,和張瓊的其他大功勞比起來,顯得微不足道。在后周軍隊攻打至壽春時,勇猛無畏的趙匡胤乘坐著皮船,親身來到壽春城下指揮攻打。當船只駛入壽春的城濠時,城上的守軍瞄準趙匡胤,射出車弩。

車弩是守城的重型武器,弩矢同小樹的樹干一般粗大,而此時這個致命的武器正直直對著趙匡胤射來,這位未來宋朝開國皇帝的性命,此刻危在旦夕。

就在這個危急時刻,張瓊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體為趙匡胤接住了這一箭。趙匡胤幸運地躲開這次危機,逃得一命,可張瓊卻因此負了重傷。弩箭擊中了張瓊的大腿,張瓊當場昏了過去,過了一陣子才蘇醒過來。

張瓊蘇醒過來了,可弩箭卻卡在他的骨頭里面,別人想拔,卻不論如何都拔不出來。一般人碰到這種情況,恐怕會異常驚恐, 可歷經沙場,見慣這種場面的張瓊卻面色平靜。

他只是和身邊的人要了一杯酒,滿杯飲下,之后自己用力拔箭,破骨而出。同弩箭一起出來的,還有大股流出的鮮血,可張瓊臉色依舊淡然,仿佛剛剛只是做了一件小事。

忠心耿耿效君上,手握重兵任高職

張瓊在殘酷的戰場上,遭遇到這種生死危機,面臨著極度的痛苦,卻依舊面色平靜,能淡然處之。張瓊這種驚人的膽色與過人的毅力,讓性格同樣如此的猛將趙匡胤贊賞有加,此后更加得到他的信賴。

待到趙匡胤效仿前輩郭威,借著北方敵寇的消息黃袍加身,登基立朝后,張瓊已經成為趙宋軍事集團內的一名重要人物了。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不久,跟著趙匡胤一路征戰過來,深受信任的張瓊就被自己的主上提拔為禁軍將領,負責控制部分禁軍。

此后,他更是憑借著自己在戰/爭中辛苦奪取的功勞,逐漸升遷為內外馬步軍都軍頭,兼領愛州刺史。

一年過后,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由殿前都虞候改任官職為開封尹,從掌控守衛皇家的禁軍將領,變為負責首都行政事務的實權文官。

趙光義一走,殿前都虞候這個職位自然就空缺了出來,需要人來填上這個位子

殿前都虞候是宋朝禁軍系統內的高官,排名僅僅在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之下,是手握軍隊的實權軍官。而在趙宋建立之初,兵權的穩固是最為緊要的,而在首都守衛皇帝的禁軍兵權,更是重中之重。

自五代,特別是后周以來,中央朝廷的禁軍因為能被當/政者直接掌握,負責壓制地方叛亂,因此聚集各類精銳之士。

可這些兵卒們歷經沙場后,帶有桀驁不馴的傲慢之氣。如果處理不好,可能禁軍將領就會生出異心,再給趙匡胤來上另外一出黃袍加身的戲碼,重演五代十國將領兵變這一經典劇目。

為了壓服這些桀驁不馴,卻能征善戰的精銳士兵,同時也為了確保首都的安危,宋朝的禁軍控制權必然要交到一個值得信賴,同時還能壓制住這些精兵悍將的將領手上。

趙匡胤思來想去,最終選擇了跟隨自己多年,對自己有救命之恩,并且膽色過人的張瓊。

于是,張瓊便被趙匡胤授予了殿前都虞候一職,而張瓊也沒有辜負自己君主的期望,把手下的這些精兵悍將壓得服服帖帖,成為趙宋皇帝手下一只馴服的軍隊。

而此刻,身居殿前都虞候高位、意氣風發的張瓊卻沒有想到,一場隱藏在平淡之下的危機,正在悄悄向他靠過來。

君心莫測意難辨,朝堂風云陷危機

在張瓊一路高升,深得趙匡胤寵信之時, 原本平淡的大宋朝堂上,正在慢慢醞釀著一場政/治風暴,把張瓊深深席卷進去。

風暴的核心是兩個大名鼎鼎的歷史人物,一個叫趙普,是宋初有名的開國文臣;另一個人物則為更多人熟知,叫趙光義,他是趙匡胤的好弟弟,在后世也被稱為趙太宗。

在宋朝建立后不久,在趙匡胤的有意扶持下,原本在五代十國里備受打壓的文臣勢力迅速崛起,而趙普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而趙光義則是跟隨自己哥哥趙匡胤征戰許久的武臣。

乾德元年(公元965年),在有限的權力分配下,新興的勢力自然會與舊有勢力發生沖突。隨著時間的流逝, 趙普與趙光義之間的政/治斗爭也越發激烈,到了皇位繼承問題上,則更為酷烈

張瓊在這股政/治風暴中,受趙普影響較深,加之出于對自己君主的忠誠,在趙光義勢力不斷膨大后,這位忠心的猛將便借著自己與趙匡胤相處深久的條件,直白地向皇帝進言, 控告趙光義依仗自己的特殊身份為非作歹,并勾結豪杰猛士,招納人杰,有很大的危險。

忠心的張瓊,在說完這些話后,當場懇請自己的君上謹慎提防親弟弟趙光義,以免得勢頭正隆的趙光義,在權力的誘惑下,做出一些大逆不道的錯舉。

可令張瓊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趙匡胤對自己的弟弟信任有加,根本聽不得身邊人的好心言語。在趙匡胤看來,張瓊這是明擺著要挑撥自己與弟弟間的關系,離間手足,制造慘劇。

出于對張瓊挑撥自己與弟弟關系的憤怒,也為了向外界展示自己與趙光義之間的親密關系,趙匡胤當即說了2個字:「處決!」把張瓊當場除掉。

此時又有史珪、石漢卿這兩個趙匡胤的親信,在一旁借機污蔑張瓊,說他自己私底下養了許多軍隊,有圖謀不軌的嫌疑。

身處在這種情形之下,特別是天子震怒之下的張瓊,也不可能求得什麼生機,旁人見到憤怒中的趙匡胤,自然也不會頂著掉腦袋的風險替張瓊說話, 張瓊只能在一片絕望中接受了自己的命運,離開了人間。

一代勇將,一位猛士,就這樣,在政/治風暴的侵襲下,沉入了歷史的河流中,小小地激起幾朵水花,隨即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留下的,唯有后人對他的無限惋惜與感嘆。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