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天文系的天體物理學家阿維·勒布(Avi Loeb)在4月20日稱,2014年墜入太平洋的一個物體可能是外星人的航天器,科學界應該組織一次探險與打撈活動,因為可能會有一些組件會在高溫燃燒中保存下來。
外星科技可能于2014年墜入太平洋?到底是什麼情況?
相信各位看到這標題時應該有點懵,這到底是什麼情況?怎麼2014年墜落的物體到2022年才想起來說,早先干嘛去了?
事情是這樣的:2014年1月8日,巴布亞新幾內亞馬努斯島海岸上空劃過一道耀眼的光芒,一個從外太空闖入地球的物體,在大氣層中留下一道尾跡后消失于太平洋上。
似乎這就是一顆難得一見的火流星,但放眼全球這卻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因為每年都有大量的天體闖入地球,有的被看到了,記錄了下來,有的則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沒有目擊者,還有的則被對地觀測的衛星給拍攝到了鏡頭內。
剛好這顆在巴布亞新幾內亞馬努斯島海岸劃過的火流星被多個攝像頭給記錄下來了,不過這顆火流星當時并沒有引起注意,就像所有流星一樣,大家許了個愿也就了結了,但到了2022年4月7日,事情突然有了變化:
2014年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上空出現火球確認是另一個恒星系統的快速移動物體。
這是4月7日在USSC的官方推特上發布的推文翻譯,并且還附上了一份在3月1日簽署的備忘錄,稱在2014年1月8日闖入了地球大氣層的物體是一顆大小約0.45米的流星體,在以超過210,000公里/小時的速度穿過太空后撞入大氣層。
科學家經過研究后認為,這顆天體進入大氣層的速度遠超太陽系內流星所能達到的速度,因此科學家判斷認為這個天體來自另一個恒星系!
為何速度會成為判定來源的主要指標?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太陽系內的物體都經歷了一次太陽系誕生后的引力坍縮過程,引力坍縮能都消耗在了太陽系誕生時坍縮過程中的碰撞,在太陽系這個引力肼中,它們的引力勢能已經被消耗掉了很大一部分。
而來自太陽系外的天體則沒有經過這樣的碰撞,它進入太陽系內時具有完全從高位「掉落」的引力勢能,如果沒有和其他天體碰撞的話,它將重新回到這個高位,顯然這個判定很科學,但這些正在太陽系中運動的天體該如何區分呢?
也很簡單,速度是衡量的唯一標準,比如一個物體擁有逃離太陽系的能力,那麼在某個位置出現時,只要測量其速度大于該位置的逃逸速度,那麼這個天體極有可能來自太陽系外,比如這個在2014年1月8日闖入地球大氣層的物體,如果被證實其撞入大氣層前的速度大于42千米/秒,那麼該物體未來將脫離太陽系,只是很可惜,它一頭撞入了地球的大氣層。
不過這里要提醒下,這個進入大氣層前的速度會因為參考系不同而不同,比如一個逆行軌道的天體撞入地球大氣層后的速度或可達60千米/秒,因為地球繞著太陽公轉的速度為30千米/秒,兩者相對速度可能就是X2的。
在這里必須要提醒下: 有人認為逃離太陽系的第三宇宙速度只需要16.7千米/秒,為什麼地球軌道上要42千米/秒才能逃逸?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參考系不一樣,另一個是在地球上發射一個逃離太陽系的物體與在地球環繞太陽的軌道上逃離太陽系是兩個概念。
真的是來自太陽系外的外星科技?
USSC已經公布了調查結果,這只是一顆來自太陽系外的流星,當然它比較幸運,超越了奧陌陌成為人類已知訪問太陽系的第一個系外天體,但事情顯然沒有這樣草草結束,因為哈佛大學天文系的大嘴巴阿維·勒布教授上場了。
4月20日,阿維·勒布在TheDebrief上發表了一篇文章,稱這是他和他的學生Amir Siraj于2019年在CNEOS目錄中確定的一顆流星,基于其高速起源于太陽系外,確定是一顆星際流星。
從海底挖出碎片?
其中有一段描述非常有意思,這也是普遍解讀阿維·勒布支持2014年1月8日這顆流星體是外星科技這種說法了:
根本的問題是,假如有一種成分可以確定這個設備是人造的,那麼可能有一些組件能承受住沖擊,而我的夢想正是在能按下這些在地球外制造的設備。
準確地說,勒布教授還是比較中肯的,至少他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說實話,筆者也是非常期待啊,但是絕對不如勒布教授那麼敢想敢為。
不靠譜的勒布教授?
盡管勒布教授在這篇文章中加入了很多修飾,表明這是個假設或者自己的想法,不過很多網站在二次編輯時候直接加入了如此描述:
Astrophysicist believes alien tech may ‘have crashed into Pacific Ocean’
天體物理學家認為外星科技可能「墜入太平洋」
這是NyPost.com上的文章標題,確實夠吸引眼球,不過勒布教授被黑也是正常的,畢竟他發表的關于外星人或者地外文明的言論可不在少數,比如勒布教授的大嘴巴就發表過如下言論:
1、2019年1月9日,《自然》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加拿大氫強度測繪實驗 (CHIME) FRB項目7檢測到的13個FRB之一的在2018年7月和2018年8月間試運行前階段發現的FRB 180814.J0422+73的六次重復爆發的論文。
盡管論文并沒有最終結論,但哈佛大學天文系主任阿維·勒布教授認為,這可能是外星文明驅動其巨型飛船光帆面對著地球方向的幾次閃光。
2、從2017年10月18日發現的,曾經是闖入太陽系第一個外來天體的奧陌陌,這個天體的軌跡非常特殊,是一個可以離開太陽系的雙曲線軌道,并且科學家還發現了其一個絕對震撼的現象,奧陌陌離開太陽系的過程中比預測的軌跡要更靠前一些,也就是說奧陌陌正在加速飛離太陽系。
因此阿維勒布教授稱,這很可能是一艘用光帆推進的外星飛船,飛離太陽系時正在利用太陽光進行加速!不過后來也確認了,這是太陽光對小行星類的光輻射加速效應或者其揮發類物質被陽光輻射后噴發后加速的結果。
也因為如此,勒布教授在同行之前經常遭受非議,畢竟他經常干這種先下定義,然后再去找證據的模式寫論文,搞到大家都不太待見他,要說這種可能確實不能排除,但從科學家的角度來看,這種可能性是無法排除但是不會發生的。
如何打撈?
勒布教授每次都會提出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不是在遙遠的數十億光年外,就是高速飛離太陽系的奧陌陌(目前已經到了29天文單位處,大約正在接近海王星軌道),但這次就在太平洋某個位置,打撈出來看看不就知道了?
但事實上依然是不可能的,盡管有多個監控的軌跡,但這種軌跡消失高度基本都超過40千米,接下來其進入角度不同還會有數十千米的軌跡不可見,因此預測其落點時誤差可能高達數十千米,因為在預測軌跡末端,特別是質量不大的物體會受到大幅影響造成落點非常不準確。
那麼假設是10千米直徑,其面積將接達到75平方千米以上,要去找幾塊直徑幾十厘米的「石塊」,也許還沒有這麼大,它們可能已經陷入淤泥,可能掉在深海海溝,并且已經過去了8年多,沉積物已經覆蓋,也可能被洋流帶走。
勒布教授又給大家提了個超級難題,他這個想法無法證偽,盡管是假設方式提出的,但難免會讓大家覺得勒布老兄又來蹭熱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