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時代的王朝中,商朝是比較強大的,不過,歷史給人的感覺卻是: 紂王經歷了一場「牧野之戰」,就瞬間將地盤拱手讓人。
然而,隨著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對于殷墟的深入考察,終于挖掘了紂王在牧野敗仗后匆匆自我了結的真相。
決定命運的牧野之戰
從帝甲統治的后期,商朝已經開始走向了沒落,經濟凋敝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種種社會的危機,已經是非常容易感受到的了。
造成這樣的原因有很多,「罪魁禍首」,莫過于商朝歷代統治者的各項政策,而 牧野之戰,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在武乙年間,商朝就已經陷入了和東夷的長期消耗內戰當中,戰/爭一旦爆發,受苦受難的還是老百姓,當時民眾的負擔正在不斷加重,幾乎是苦不堪言。
由于強大的商朝耗費了太多的精力面對「東夷」,也同樣造就了周人的強大。
周人最初出現的地點是在如今陜西西部的地區,經過了「公劉」、「太王」等人的不斷發展,最終走向了強大之路,甚至連商王都曾有過承認:命周公宣父,賜以岐邑。
不過,此時的周人能力還是有限,他們的翦商戰略還沒有完全付諸于實施,綜合來說,行動同樣是非常隱蔽的,明面上,他們都對商朝俯首稱臣。
到了季歷被除掉以后,周文王姬昌繼位,繼續采取了過去的措施,那段時間,他當然也延續了前朝的方式,不過最為重要的,還是不斷豐滿起自己的羽毛。
因此,周文王不斷重視生產的重要性,禮賢下士,招募了非常多的人才,為后來可能爆發的戰/爭儲備了大量人才,比如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呂尚」、「博夷」、「叔齊」等等,都在這樣的關鍵選擇中決定投奔于周文王。
文王大興土木,裝出一副天天吃喝享樂的模樣,也是為了麻痹商王。
不過,想要干成這樣的事情,還是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碰巧的是,周文王的對手商紂王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昏君,他所面臨的商朝本來就有著亡國之勢,可他依舊「火上澆油」,從做人的角度來看, 商紂王天資聰穎、能力超前,可在治國方面,他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昏君。
翻開后來歷朝歷代的史書,也不難發現,后來的君主都拿商紂王當成是一個反面教材。
紂王好色,就有人將美麗的女人獻給商紂王,可這個女人并不喜歡昏庸荒淫的紂王,這也惹惱了紂王,紂王不僅除掉了女人,還順便殘害了女人的家人,這樣的事情比比皆是。
有忠臣前來勸諫,因為言辭激烈惹惱了商紂王,紂王直接下令將此人剁成肉醬。
可另一邊的周文王求賢若渴,聽說了這樣的事情,也只好唉聲嘆氣。
其實,歷史上的商紂王原本有一次改變歷史的機會。
文王曾被紂王關在羨里長達七年,隨時都有可能遭遇到不幸,閎夭聽聞后,積極想方設法營救,他知道紂王喜歡富麗堂皇的場景和成群結隊的美女,便投其所好。
紂王聞之大悅,還非常激動地說:「其中的一件寶物都能夠把他放了,何必要送這麼多呢?」
文王出獄之后,并沒有著急回到自己的地盤上,反而賭了一把,借機獻河洛以西的土地給商紂王,表現出了自己的臣服,商紂王看到文王如此懂事,就給他封了一個「西伯」。
這一次,文王在紂王心中完成了「不信任到信任」的重大轉變,而這個「西伯」,所代表的是能夠征戰其他諸侯的重要權力。
見到自己已經獲得了信任,于是 文王再次借機行事,向紂王提出了要廢除炮/烙之刑,這項刑法在過去本就讓人苦不堪言,紂王也沒有多想,很快就表達了同意的意見。
這樣順應民意的舉動,很快得到了天下諸侯的擁護,他們雖然不敢去罵紂王,卻敢于去夸贊文王,這其中的深意,其實已經出來了。
回到周地以后,文王繼續在暗中籠絡人心,天下諸侯有的時候也會在內部出現一些爭端,他們的第一反應都不是去找紂王,而是要去找文王前來評判,其中最出名的便是 「虞芮之爭」。
而文王也總是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中表現出以理服人的一面,諸侯內部也有了傳言:西伯是一位得到了天命的君主。
文王的鋪路,也加快了紂王倒牌的步伐。
待到武王繼位,任命熟悉商朝的呂尚為軍師,周公旦為宰輔,積極開始了最后的部署。
他將都城遷移到了鎬京,對商朝繼續進行著擠壓和包圍,為伐商清除了很多障礙。
周人的東進和包圍并沒有讓紂王緊張起來,他甚至還有一絲無動于衷的感覺,待到察覺到什麼之后,他就只能以檢閱部隊的方式來恐嚇,實際上,這一切都在周王的計劃當中。
而且,在整個商朝的歷史上,東夷的叛亂似乎就從來沒有停息過,商王也無法徹底從這種叛亂中平息,雙方一直都在打著消耗戰,僅僅在商紂年間,對于東夷的大規模討伐就有過兩次,一次長達11個月,另一次也接近一年。
武王伐紂的時候,也用到了占卜,可并不是吉兆,武王也有過動搖,還好在姜太公的強力建議下,武王才吃下了定心丸,走出了這堅定的一步。
部隊走到汜水的時候,遇上了河水泛濫,走到懷城的時候,又遇上了城墻崩塌,這一接連的災難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軍心,畢竟,封建王朝的一個屬性就是「封建」。
周武王最終按照和膠鬲等人約定的時間到達了牧野地區,他們頂著大雨,在此地列陣,并且揭露出了商紂王的種種暴行,說他拋棄了祖宗,任用奸佞,殘害天下百姓。
這樣的言語,自然讓很多人格外認同,他們多年來一直感同身受,只是沒有人敢走出武王這一步。
在列陣的最后時刻,武王也制定了嚴明的作戰紀律,還提到:在除敵的過程中,千萬不要隨意除掉那些前來投奔我們的人,要感化他們,讓他們一起將矛頭對準商紂王。
在武王的誓師鼓勵下,聯合軍隊氣勢如虹,靜靜等待著紂王的大軍前來應戰。
消息很快傳到了商朝朝堂之上,貴族上下一片混亂,當時主力部隊正在和東夷作戰,可武王大軍已來,若是不去積極迎戰,那麼必然會讓自己的威信下降。
實在沒有辦法了,他只好找來了十七多萬人的部隊,其中還包括了大量奴隸。
周太公呂尚「致師」,帶著一百多人的敢死隊挑戰商軍,迷惑了敵人,也打亂了他們的陣腳。
趁著對方突然大亂,武王率領勇士猛烈沖擊對方的軍陣,很快下來,商軍的損失就非常慘痛,他們的作戰能力本來就不強,因為有很多人都是被拉來充數的,本來就不具備戰斗能力。
十七萬大軍頓時就變成了一盤散沙,就連重新集結部隊的能力都喪失了。
就這樣,商人的軍隊很快土崩瓦解,大勢已去,好不容易活下來的人只能蒙著頭一路向朝歌的方向逃竄。
商紂王看到大勢已去,在那種絕望中,他登上了鹿臺,自焚而亡。
武王看到機會已到,率大軍來到了朝歌城下,那些商朝的貴族早都在外面一字排開等待投降,他們紛紛向武王行了大禮,甚至還致辭說:「這正是天大的喜訊。」
武王入城后,在鹿臺找到了紂王的遺體,并且朝著尸身連射三箭,用一把黃色大斧砍下了紂王的頭顱,懸掛在小白旗上,處理完元兇之后,武王就開始了繼續工作:防止商貴族卷土重來,那些商王朝的惡臣,也被他全部除掉。
而若是有追隨商紂的諸侯國,武王也將繼續派兵前去征討,先后滅掉了四十個多個部族首領。
周人可謂是以少勝多,可是強大的商朝卻在這場生死攸關的戰/爭中失誤累累。
歷史也給出了答案:牧野之戰,周王朝確定了在中原地區的主導地位,并開啟了周王朝長達八百多年的統治,這是一場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王朝更替戰,也是中華文明源泉中具有標志性和轉折性的事件。
然而,面對這樣一場早已蓋棺定論的戰/爭,很多人也有共同的疑問:為何積淀多年的商朝,還有著不斷練兵的機會,怎麼會在一場失敗中就直接退出了歷史呢?
殷墟遺跡,早已給出了答案
在當時紂王的視角中,要面對的是東夷叛亂和武王出兵兩個事件,任何一件事處理不好,都會讓紂王和整個商朝被葬送。
由于紂王的自大和剛愎自用,做出了明顯錯誤的決定:主要征討的對象是東夷,而不是過去俯首稱臣的周王。
因此,從軍事角度來看,東線的兵力投入戰斗直接造成了西線防守的空虛,這也給周武王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會,而周王家族幾代更迭,等待的也就是這樣一個機會。
而周武王的部隊已經兵臨城下的時候,紂王又做出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判斷:輕率出戰。
所謂的「殷墟」,正是殷商古城的遺址,而早在那個時候開始,人們已經學會了修筑土城墻,在冷兵器為主的時代,土城墻對于守軍來說具有重要作用,最起碼能夠抵抗很久。
而商王朝在歷史中存在了600多年,朝歌必然是有土城墻的,就算是不那麼堅固,最起碼也能作為屏障。
考古也確實發現了:朝歌的遺跡中,確實存在著土城墻,并且從這些土城墻的分布來看,朝歌已經具備了城市的雛形,可以說非常完善了。
若是紂王選擇了以城墻為據點防守,那麼或許整個古代中國的歷史都要被改寫。
要知道,商紂王的那些部隊雖然戰斗力比較弱,可足足有17萬人,攻就算沒有勝算,可在守城方面還是綽綽有余的。
而且,武王也在打心理戰,若是紂王守城,那麼軍官也可以監督這些士兵,不給他們叛逃的機會。
周武王也是東拼西湊,最終才來了5萬人,就算他們是虎狼之師,在戰/爭中也要警惕陷入到消耗戰之中。
為了避免這些情況,若是紂王選擇了自保,武王大機率也會撤退,等待下次機會。
這也是武王派兵列陣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口號震天響,其實也是沒有辦法去打這場「攻城戰」,試想一下,若是周武王真的有十足的把握,為何不一舉拿下朝歌呢?
紂王還是根據數量優勢選擇了出城迎敵,有異心的士兵也很快嘩變,再加上戰斗力不強導致斗志很快瓦解,部隊也沒有辦法很快重新集結,反而選擇了逃竄之路, 這也就造成了紂王17萬人的部隊沒有打過武王5萬人的部隊,紂王也落得個玩火自焚的下場。
武王也是確定了:紂王考慮到威望和影響力,必然會選擇派兵出城,那將是唯一的機會。
周的崛起,伴隨著的也是求賢納士和發展生產力,在關鍵的戰役中總是能占據時機。
在作戰的指揮上,武王始終保持著嚴整的隊形,堅決不給敵人可乘之機,先鋒部隊和敢死隊從正面直接進攻商軍的頂頭部隊,導致紂王這邊的部隊直接亂作一團,紛紛倒戈,武王的主力部隊投入的也很合時宜,完成了以少勝多的壯舉,最終也奠定了周王朝的基業。
周王朝建立后,在制度文明的建構上頗有作為,創立了分封制度、宗法制度、禮樂制度等各種制度,對后世的政治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禮樂文明甚至成為中華古典文明的內核與標志。
這是春秋時期以禮為中心的人文世界出現的前奏,進而影響到整個中國文化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