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家寡人」這個成語現在多用于形容沒有家人的孤苦無依的人,能用這個詞形容的人真的是非常可憐了。不過這個詞在古代可不是這麼用的,在古代的時候「孤家寡人」可是古代皇帝或者君王的自稱,很少有人敢用。
秦始皇之前,夏商周的皇帝都是用「孤」或者「寡」自稱。
大家還記得封神榜中昏庸的君主的自稱麼?沒錯,正是「寡人」。后來的唐代劇中,皇帝的自稱都是「朕」。那麼是什麼時候開始,「朕」也成為了皇帝的自稱了。 據資料顯示,「朕」是秦始皇在位的時候開始用的,自那以后,「朕」就開始作為皇帝的自稱了。不過「朕」這個字一直以來就是用于自稱,只不過不限于皇帝,所有人都可以用「朕」自稱。具體可參考「朕,我也。」——《說文》。平頭百姓平日和鄰居交談時可能會用很多個「朕」。
秦之前,人人可自稱為朕。
秦之后,朕只為皇帝所用。這個則是和李斯有關,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李斯建議將這個字作為皇帝專有的。其實蠻有道理,古代皇帝是最高統治者,平頭百姓怎能和皇帝自稱一樣?所以自那以后,朕這個字只為皇帝所用。
那麼「朕」這個字是怎麼被李斯看中的呢?
這個字有什麼特殊含義呢?有研究歷史的專家表示,把「朕」字拆開就可以得到解釋了。「朕」拆開時候是「月」和「關」,「月」是月亮?「關」很普通啊?這兩個字感覺也沒有特殊含義啊?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一頭霧水呢?其實呢,不是拆現代的朕字而是拆象形字「朕」。
大家都知道古代漢字很多都是象形字演變而來的,象形字和這個字本身含義有很大聯系。譬如手這個字,剛開始是畫得很像手的圖案,后來經過演變有了現在的模樣。看著現在的「手」字,不識字的可能不知道這是手,但是如果看看最初的象形文字,很多人可能一眼就能認出來。 「朕」的象形文字,左邊是一個舟,右邊是一個灷,是與舟和火有關。舟在當時很重要,在那個時代是財富的象征,火是身份權利的象征。兩個字就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難怪會選用這個「朕」字。大家有沒有恍然大悟的感覺,專家的解釋很合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