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印象之中的朱元璋家族,可以用「世代務農,家境赤貧」來說明,但鮮為人知的是,朱元璋有一個祖先非常傳奇,是一個抗元老兵,曾經參與宋元最后一戰,絕境逃生還活到了99歲,在他的熏陶之下,朱元璋可能從小就有抗擊殘暴蒙元之心。
1279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最后一場決戰,戰爭最后元軍勝出,宋軍全軍覆滅,張世杰大將軍兵敗自盡,陸秀夫背著少帝趙昺投海,許多忠臣追隨其后,十萬軍民跳海殉國,神州陸沉,史稱「崖山之戰」。
就在這時,一個姓陳的無名小卒跳海活了下來,僥幸逃過一劫,此后避居鄉間,娶妻生子,四十九年之后,這個姓陳的小兵外孫出生,取名朱重八。
朱重八幼年之時,陳姓小兵經常與他講述在張世杰大將軍麾下,金戈鐵馬的抗元往事,讓朱重八心潮澎湃,難以自抑。歲月流逝,陳姓小兵99歲時去世,他的熏陶讓朱重八一生難忘。
1352年,流著英雄血脈的朱重八,開始參加抗元義軍,統領麾下將士歷經百戰,恢復了華夏舊土,建立了一個新王朝,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沒有忘外祖父往日的教導,追封他為揚王,立廟設祠,設守墓戶二百一十戶,世代祭祀。
《明史外戚傳》記載:陳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洪武二年追封為揚王,媼為王夫人,立祠太廟東。明年有言王墓在盱眙者,中都守臣按之信。帝乃命中書省即墓次立廟,設祠祭署,奉祀一人,守墓戶二百一十家,世世復。
在朱元璋親筆撰寫的《揚王行實》中,又有「是以尊稱華夏(明朝建立),耀揚六軍......
家祖、外祖累世皆積陰功,奚若是耶?每念外祖之靈,必欲親詣,年思月想
,終不遂行,為其國事浩繁,弗克詣前」的記載,足見陳姓外祖父對朱元璋影響之深,以至于讓朱元璋稱帝之后念念不忘。
那麼,讓朱元璋如此隆重祭祀的「揚王」,到底有何來歷?在朱元璋御文中,還有一篇親筆撰寫的「祭外祖揚王文」,揭開了這個陳姓小兵的真面目。
在朱元璋的記述中,外祖父姓陳,但不知名字,維揚人氏,南宋末年跟隨張世杰抗元。1279年的崖山之戰中,宋軍大敗,十萬軍民跳海,士卒大多沒了,陳姓小兵僥幸逃過一劫,游到了岸邊,與幾個脫困的士兵一起逃命。
陳姓小兵等先是煮遺糧以療饑,等到絕糧之后,又煮山中死馬充饑。但在睡夢之中,夢到一白衣人說「汝慎勿食馬肉,今夜有舟來共載也」,開始陳姓小兵并不相信,但睡著之后又夢到這一幕。半夜時分,夢到劃槳的聲音,一個紫衣者對陳姓小兵說「舟至矣」。陳姓小兵突然驚醒,睜眼一看,他已經在船上了,領頭的是以前的上司。
當時,上司已經降元,元軍命令將來附者扔到水中。舊時上司憐憫陳姓小兵,就將他藏在甲板之下,每日約定用腳跺一跺甲板,陳姓小兵就張口從甲板縫隙受漿。
但多日之后,這件事被元軍將領知道了,陳姓小兵彷徨不安。但就在此時,船隊遇到了海上颶風,船只盤旋打轉不能前進,元軍將領非常驚恐,以為鬼神作祟。舊時上司知道陳姓小兵懂得巫術,于是就讓陳姓小兵出來做法事。
《祭外祖揚王文》記載,「王仰天叩齒,若指麾鬼神狀,風濤頓息」,一番裝神弄鬼之后,颶風突然停息了。元將大喜,于是就給他吃食,到通州之后,送他上岸。
陳姓小兵回歸故里之后,不愿再次從軍,為了躲避征召,就來到了盱眙津里鎮,以行巫術謀生,并在此娶妻生子。陳姓小兵一生有兩女,長女嫁給季氏,次女嫁給朱世珍(原名朱五四),生下一子就是朱元璋。晚年,陳姓小兵以季氏長子為后,一直活到99歲,才結束了傳奇一生。
崖山之戰爆發于1279年,當時陳姓小兵應該在30歲上下,以此推算,陳姓小兵大約活到1340年左右,當時朱元璋12歲左右。
誰也想不到的是,當年一個抗元老兵后代中,竟然出現了朱元璋這樣的大英雄,繼承了先人遺志,洗刷了先人之恥,率領大軍擊敗強大的蒙元,收復丟失三百年之久的幽云故地,恢復華夏舊土,成就不朽的歷史功績。
筆者認為,在陳姓小兵熏陶之下,不能說朱元璋從小就有推翻蒙元的志向,但這位抗元老兵對朱元璋的事業絕對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流著英雄之血的朱元璋,并非簡簡單單的泥腿子,他是英雄之后,袁騰飛罵朱元璋是「賊王八」、「出身最寒酸的皇帝」等是無理取鬧自取其辱。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