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兩千余年的封建時代中,誕生了一個相當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在封建時代的初期、中期和結尾都出現了一位統治時間長達數十年的女性。這三人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呂雉、武則天和慈禧太后,她們以女子的身份統治天下長達數十年,尤其是最后一個慈禧太后,她更是統治天下長達47年之久。
論治理天下的功績,慈禧太后是三人中最低的一個,甚至可以說是毫無功績可言。不過,雖然慈禧治理天下不行,可她把持朝政的能力卻遠比呂雉和武則天要強得多。呂雉和武則天晚年時期對朝政的掌控能力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甚至武則天晚年時還被逼退位,而慈禧太后卻執掌清朝近半個世紀的時間,直到她去世時仍然牢牢掌控朝政。
那麼,慈禧太后一介弱女子,為何能穩固掌權47年呢?這主要是因為她手中握有三張王牌,不但取得了旗人的支持,漢臣也對其很忠心,即便是威脅整個大清朝的洋人,在慈禧太后的一番操作下,也成了削弱和轉移國內矛盾的重要利器。試想一下,在這種情況下又有誰敢奪權?
不過,慈禧太后利用洋人其實也是一步險棋,她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教訓。比如說1900年的庚子事變,其實就源于兩年前慈禧太后想要廢除光緒帝,以大阿哥為傀儡皇帝繼續執掌清朝的想法。而之后西方公使要求慈禧打壓「義和團」和「大刀會」的照會,則是庚子事變得直接導火索。最后的結果就是慈禧同光緒帝倉皇「西狩」,將京城拱手讓給了八國聯軍,而慈禧本人在「西狩」的路途中也吃了不少苦,差一點就沒能回鑾京城。
慈禧太后利用洋人其實相當于玩火自焚,很容易就引火燒身,她自己也因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訓。在慈禧太后漫長的統治生涯中,她最高明的兩步棋當屬拉攏恭親王和重用漢臣,這才是她能統治清朝數十年的根本之所在。
慈禧掌權之初最大的敵人,其實就是她丈夫咸豐皇帝留下的八位顧命大臣。當時的慈禧不過才26歲,可是已經變得相當有心計,她一方面拉攏地位比自己更高的慈安太后,另一方面又派人暗中結交恭親王奕䜣。在爭取到慈安和恭親王的支持后,慈禧逐漸在朝政中展露頭角,后來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將八位顧命大臣一一鏟除。
其實,慈禧太后在掌權之后,曾經一度想除掉奕䜣,因為只有這樣她才能真正掌握大權。只不過,奕䜣確實是老謀深算,城府之深更是遠非慈禧太后可比。在經過幾次失敗的試探之后,慈禧太后最終決定于奕䜣和平共存,所以在奕䜣病重期間,慈禧曾多次親臨恭親王府探視。只不過,對于慈禧太后來說,她是不可能與他人分享權力的,即便暫時與奕䜣妥協,日后還是要一分高下的。
光緒十年,慈禧太后終于等來機會,借著中法戰爭戰局不利之機,發動了「甲申易樞」,將以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部罷免。此后奕訢逐漸淡出清朝的權力中樞,取而代之的則是以被慈禧太后籠絡的醇親王奕譞一派。當然,慈禧太后也不可能完全依賴醇親王奕譞,為了更好地掌握朝政,她還大量重用漢臣,已達到互相制衡的目的。
恭親王奕訢是洋務運動的首領,也是地方洋務派在朝廷的代表人物,慈禧太后早期與奕訢合作時,也借此機會接觸了不少洋務派的大臣。這些大臣基本都是漢臣,比如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人,都是有名的洋務派代表人物。同樣的,慈禧太后在重用洋務派漢臣的同時,仍然采取了互相制衡的策略,對以滿臣為主的保守派給予了大力支持。
慈禧太后一生經歷過很多次危機,可最后都被她一一化險為夷。在這個過程中,慈禧身上那種果斷的性格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比如說1898年,戊戌帝黨謀劃助光緒帝取得朝政,卻被慈禧太后搶先一步發動行動,囚光緒帝,除六君子,手段之殘酷狠毒令人咂舌。
慈禧太后雖然是一介弱女子,但是她的性格卻十分剛強,是一個果斷之人,她的真實性格遠非表面看上去那樣柔弱。如果因為她是女子就輕視她的話,那肯定是要吃大虧的,肅順被除,載垣、端華被逼自我了結就是很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