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七年(1409年)九月,張輔平定安南簡定叛亂后解救了一個人質,他是暹羅派往明朝的貢使。這哥們很倒霉,出使明朝本來是個暴富的活,哪知回去時碰上安南叛亂,一堆好東西被搶光不說,人還給扣了起來。
現在人是救出來了,他的船也沒了,高富帥變窮鬼,如何回到暹羅去呢?
這個問題沒有困擾他太久,這時正好有一支龐大的船隊經過安南,暹羅正位于船隊的航線上。
這是支很特別的船隊。
它不是商隊,隨船卻帶著大量瓷器、絲綢、茶葉等貨物;它也不是舟師,船上卻帶著多達27000余人的軍隊。
更令人詫異的是它的規模,船隊擁有四十八艘大船,根據記載,這種大船長四十四丈(148米)、寬十八丈(60米),船有四層,船上九桅可掛十二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二三百人才能啟航,可以容納上千人,載重八百多噸。
為了對大船的規格有更清晰的概念,我們把它和陳友諒的巨艦對比一下。
陳友諒以水軍出名,他的主力戰艦長15丈、寬2丈、船分三層,這樣的戰艦當時把朱元璋嚇得魂不附體。
和這些大船相比,陳友諒巨艦的尺寸還排不上號。
除了四十八艘大船,船隊還有上百艘小船。說是小船其實一點不小,它們大概分為「馬船」、「糧船」、「坐船」和「戰船」。
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坐船長二十四丈,寬九丈四尺;戰船長十八丈,寬六丈八尺。
什麼樣的人才配擁有這樣一支特混豪華艦隊呢,答案只能是大明皇帝朱棣,這支艦隊是他特意打造,專門承擔維護西洋和平任務的藍海艦隊。
同樣特別的,還有這支艦隊的指揮官,他的名字叫鄭和。
在靖難之役的鄭村壩之戰中,奮勇沖鋒的朱棣身旁總是緊緊跟隨著一批貼身護衛。這些護衛里有個叫做馬三保的宦官,他作戰同樣勇猛,為北軍逆轉李景隆立下功勛,戰后朱棣特意賜他姓名:鄭和。
鄭和有個悲慘的童年,他是在明初平定云南之戰中被擄到京城的戰俘,據說來自元末盤踞云南的梁王手下的色目貴族家庭。照這種說法,鄭和很可能是高鼻深目的色目人或是色目人的混血兒,所以長相和氣質都是很不錯的(恣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
悲催的是梁王拒不投降被消滅了,鄭和也就成了個戰俘。因為年紀小,他的腦袋是保住了,可有的部位卻沒能保住,他被送到京城成了一名宦官,分配給了燕王朱棣。
講到宦官,許多人有刻板的印象,覺得他們因為慘遭不人道的待遇后,從此成為不男不女的陰陽人,心理變態,刻薄歹毒。
不可否認確實存在這樣的宦官,不過宦官是個龐大的群體,一棍子打死全部不是個理智的判斷。宦官中同樣不乏忠義之士、良善之人,以及另一個群體——武裝太監。
鄭和就是個武裝太監,靖難之役中,由于人手嚴重不足,朱棣發動了王府所有能拿兵器的人替他打架,燕王府的宦官也全部被編入軍隊。除了身體有一點兒殘缺,宦官的力量并不弱于普通男性,加之又是朱棣身邊心腹,很快就有一批宦官在北軍中成長起來,成為領兵的軍官。
除了云南人馬三保,其他有記載的還有西番人添兒(賜名孟驥)、滇人保兒(賜名李謙)、胡人猛哥(賜名云詳)等,這些人跟隨朱棣起兵有功,后來都被賜姓名。
鄭和是最特殊的,因為成為這支艦隊的指揮官,他的名字將永遠不會被人遺忘,成為中國航海史上不朽的傳奇。
靖難成功,坐穩皇位后,朱棣想起來了海外諸藩,他決定派出一支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向各國宣布自己才是現任大明皇帝,催促諸國前來朝貢。
選誰指揮這支龐大的艦隊呢?鄭和實在是個最合適的人選。
鄭和是一位虔誠的穆斯林,同時也精通佛法。另外他還有軍事經驗,又是朱棣最信任的心腹。
所有優秀的條件他都占齊活了,選鄭和朱棣最放心。
永樂三年(1405年),船只準備完畢,帶著朱棣昭告天下,使萬國來儀的愿望和另外一個只有鄭和知道的使命,即在海外探訪朱允炆的蹤跡。艦隊拔錨起航,從蘇州沿江出海,前往西洋諸國。
船隊經福建,過占城、安南,在爪哇遇到了一點麻煩。當時東爪哇和西爪哇正發生內戰,西爪哇把東爪哇打得節節敗退,眼看就要取得最后的勝利。鄭和并不知道島上這點破事,他的船隊照例登陸了。
西爪哇發現島上出現一群帶著武器的陌生人,誤認為這是東爪哇請來的援兵,他們發起了攻擊。等到搞清楚這是大明的船隊時,已經有170名措不及防的明軍士兵被除掉。
將士們群情激憤,一致要求復仇,鄭和手下士兵多達27000人,他們調轉炮口,就等著鄭和一聲令下,轟平這個小小西爪哇,超度他們早上西天。
西爪哇王怕得瑟瑟發抖,眼看一起國際軍事沖突就要爆發,關鍵時刻,鄭和保持了足夠的冷靜。經過反復調查,他確認這是一起誤會,西爪哇王還沒那麼大膽子敢對大明動武,鄭和決定保持克制,約束了部下的行動。
這是個很不容易做出的決定,容易給人留下大明軟弱可欺的印象,但是鄭和明確告訴西爪哇王,大明不動你不是因為怕你,而是給你機會,該怎麼解決你看著辦吧。
西爪哇王感激涕零,這事最后以西爪哇國遣使謝罪,賠償黃金六萬兩的代價和平解決。
朱棣對鄭和的處理方式很滿意,轟平西爪哇容易,培養個敵人劃不來。西爪哇國小力弱,國王恐懼之下喊出六萬兩黃金的撫恤金,湊了兩年挖地三尺才湊出一萬兩。當西爪哇的使者忐忑地帶著一萬兩黃金來朝貢時,朱棣只是呵呵一笑,大明還缺你們那點黃金嗎,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好,剩下的撫恤金看你們也拿不出來,那就算了吧。
自此,西爪哇對明朝死心塌地,到處宣傳明朝皇帝的寬容與大度。
這次航行,鄭和先后抵達今天的菲律賓、越南、泰國等地,所到之處,明朝船隊大把大把撒錢,告知大家新君即位,快快前去朝貢,好處你去了就知道。
第一次出海,明朝船隊最后到達了印度南部城邦國家古里。
除了撒錢,鄭和也懂做生意。古里是個貿易王國,從永樂四年(1406年)十二月到第二年四月,鄭和一直停留在古里,進行貿易和買賣。根據記載,到了和古里人做生意的日子,古里國王會派來主管貿易的頭目,挑選鄭和寶船上的貨物,然后逐一討價還價。議價的方式很有地方特色,中國人是用算盤來進行計算,古里人是手腳并用,用手指加上腳趾的20指進行計算。這種看起來很原始的計算方法,結果竟然是「毫厘無差」,讓中國官員大開眼界「甚異于常」。
當雙方在一個價位上達成共識后,只要大家抬手兩掌相擊,就算完成了這筆生意,再也不許反悔。
古里國王扎莫林王很有國際視野,他很早就宣布,古里是一個自由港,任何船只在駛往他國途中,都可以在此停泊,補充淡水和食物。此后,鄭和的船隊就以古里作為補給基地,在古里停留后繼續向西進入阿拉伯海。
出海航行絕不是一帆風順,就像在陸地上會有盜匪一樣,海上也同樣存在靠搶劫為生的武裝團伙,他們就是海/盜。
通常來說,鄭和這個規模的船隊海/盜是不敢覬覦的,要是鄭和有心,龐大的寶船和海軍陸戰隊想要滅掉一個小國也是輕輕松松。普通海/盜不要說打劫,看見明朝船隊都得繞著走。
然而海/盜中也有江湖,就像梁山好漢敢搶劫官軍一樣,大大小小的海/盜中也有這樣的狠角色,比如一位名叫陳祖義的仁兄。
說來也巧,陳祖義本就是中國人,出生于廣東潮州,洪武年間因為犯事全家逃到了海外,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奮斗,終于成就了一番打家劫舍的事業,混成了海/盜中的大佬。
陳祖義的老巢在馬六甲海峽一帶,活動范圍遍及東南亞沿海,他手下擁有幾百艘戰船,萬余名海/盜,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強大的海/盜集團之一。
陳祖義的海/盜事業蒸蒸日上,嚴重威脅各國商船,「凡有經過客人船只,轍便劫奪財物」。鼎盛時期,他甚至不滿足于在海上搶劫,還把手伸向了陸地,他攻陷過多達50多座沿海城鎮,為求自保,一些南洋小國甚至向他進貢以求平安。
這顯然對各國前往朝貢大明的航線造成嚴重威脅,為了消滅陳祖義,朱元璋和朱棣都開出高額懸賞,在老朱時代,陳祖義的人頭就值50萬兩白銀之多。可是由于他遠在南洋,明軍鞭長莫及,陳祖義依然活得很滋潤。
聽到明朝船隊下西洋的消息,陳祖義先驚后喜。驚的是船隊規模龐大,硬拼恐怕難以取勝;喜的是聽說船隊指揮官是個太監,這個太監雖然打過一些仗,卻從沒有過海戰經驗,而他手下的水手們也都只在內河航行過,不懂航海更不熟悉地形。
天時地利人和,陳祖義覺得自己全占了。
鄭和也在動陳祖義的腦筋,一路行來,他聽到無數對陳祖義的投訴,一個海/盜猖獗至此,鄭和覺得有必要展露大明的威嚴,為南洋諸國作一回主。
鄭和派人招撫陳祖義,陳祖義覺得可以將計就計,用詐降的方式將鄭和輕松拿下。他或許是看多了《三國演義》,詐降這種計策三十六計里沒有——中國自古就說「受降如受敵」——現實里就算有也是九4一生。
作為跟隨朱棣征戰多年的武裝大太監,鄭和壓根就不相信陳祖義,鄭和不是和平使者,該翻臉的時候他毫不留情。
陳祖義將計就計,鄭和反手來了個將計就計再就計,在三佛齊港口,當陳祖義滿心歡喜前來詐降時,等待他的是明朝船隊的火攻之術。現實不是演義,橫行一時的陳祖義集團就這樣覆滅了,5000多海/盜被消滅,陳祖義本人也成了俘虜。
回到京城,朱棣下令當著各國使者的面將陳祖義處決,以彰顯天朝威嚴。可憐這位老兄惹誰不好惹,偏偏去惹鄭和,鄭和可絕不是乖寶寶,消滅陳祖義只是他歷次下西洋中一個小小的成就。
鄭和歸來是個戲劇性的場面,君臣兩人都給了彼此一個很大的驚喜。
朱棣召他進宮,原原本本聽鄭和講完了他這趟充滿異域風情的傳奇之旅,高高在上的皇帝像個小學生聽故事一樣聽得津津有味,終此一生,朱棣成了忠誠的航海粉。
聽完故事,朱棣帶鄭和來到了一個地方,這次輪到鄭和大吃一驚,目光所及之處,是數百艘大大小小完工和未完工的船只,數量之多讓見過大世面的海歸鄭和也驚掉了下巴。
朱棣得意地宣布,朕之前向大家提出的那個建議,現在已經付諸實行了。
這個建議不是指鄭和下西洋,它的影響遠大于此,朱棣說的是遷都。
這些船只大部分是為遷都所準備的運輸船,其中也有為鄭和再次下西洋而造的寶船。鄭和回朝十一天后,就奉旨開始了第二次海外之旅。朱棣希望鄭和能航行得更遠一些,把大明皇帝的敕諭宣播到更遠的地方,他要讓更多國家知道大明天子厚往薄來、懷柔遠人的政策。
算上第一次在內,從永樂三年到宣德五年,鄭和一共七下西洋,前后28年的時間里,他有一半時間是在海外,最遠航行到了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這個地方今天叫索馬里。
由于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不管哪個國家航海都不敢真正深入海洋,基本上是沿著海岸航行,所謂的出海也就是在近海轉悠。鄭和開始也是這樣,但是幾次航行下來,鄭和發現要抵達傳說中的木骨都束,靠沿岸航行的辦法很難實現。這時他已擁有了豐富的航海經驗,經過觀察,鄭和決定利用印度洋洋流和季風的規律,橫渡印度洋,直達索馬里!
這是個偉大的壯舉!
鄭和橫渡印度洋,要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早78年,比達伽馬斜渡印度洋早84年,在15世紀,這是世界航海史的巔峰水準。
為了紀念鄭和創造了歷史,今天的教科書里也有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書中寫道:鄭和七次遠航,為促進我國和亞非國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貢獻。
這話當然不假,不過還有許多事教科書是不會告訴你的。比如鄭和每次出海都要浩浩蕩蕩帶上超過兩萬名士兵,遠遠超過了護衛需要的兵力,這又是為啥呢?
答案是鄭和并不光是天使,當形勢需要戰/爭時,他便轉身回復了武裝大太監的本色,毫不遲疑送上戰/爭。
消滅海/盜陳祖義只是小菜一碟,第三次下西洋時,船隊經過錫蘭山國(斯里蘭卡),國王亞烈苦奈兒覬覦寶船上的貨物,派兵五萬襲擊船隊。錫蘭山國是個小國,國王覺得發兵五萬,不用打就能嚇得明朝人屁滾尿流。他哪知道當年鄭和參加靖難之役時,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人互砍,五萬人實在是不夠看的。
趁著錫蘭國兵力盡出,都城空虛的機會,鄭和復制了朱棣靖難的戰術,他避開錫蘭軍主力,帶兵攻入錫蘭國都城。國王還在等著手下獻寶,等來的卻是手銬腳鐐,亞烈苦奈兒全家一個沒跑掉,被打包帶回獻俘朝廷。
這次出航,鄭和還順手辦了件小事。
滿剌加國(馬六甲國)原本是暹羅(泰國)的附庸,鄭和來到后帶來了朱棣的冊封,封里迷蘇剌為國王。有了明朝的撐腰,里迷蘇剌腰桿硬了起來,從此滿剌加不再附屬暹羅,成為一個獨立王國。
要讓一個國家放棄它的重要附屬國,光靠一紙詔書是無法實現的,這事怎麼操作的史料上沒中記載太多,但我們不難腦補出鄭和是如何軟硬兼施搞定暹羅的。
不管暹羅怎麼想,打聽到鄭和在和錫蘭國的戰績,再看看明朝的軍艦和士兵,不同意也只能同意,從此滿剌加對大明死心塌地,明朝也得到了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
第四次下西洋,鄭和在蘇門答剌(蘇門答臘)又遭到陰謀篡位的當地權臣蘇干剌的襲擊,擊敗個把亂臣賊子對鄭和已經是毛毛雨了,這位倒霉的蘇干剌又成了鄭和的俘虜,他成了又一個被鄭和獻俘的人,朱棣按照對亂臣賊子的律法將他誅殺。
想想朱棣為啥挑選這個武德充沛的太監擔任大使吧,搞外交光靠撒錢是不行的,不然眾島國會以為大明出了個傻瓜皇帝。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和平,和平不是光靠嘴皮子,往往需要通過戰/爭來實現。鄭和用強大的軍事力量告訴那些「喜戰好斗」的島國,真理在我大炮的射程之內,拿了錢就要聽話,不然滅你沒商量。
除了宣讀詔書、撒錢、打仗、做買賣,鄭和還干了不少有趣的事,他的海外之旅帶回了許多奇珍異寶和各種珍禽異獸,其中許多是朱棣和大臣們從未見過的:獅子、金錢豹、大西馬、花福鹿(斑馬)、長角馬哈獸(直角大羚羊)。
更讓朱棣興奮的是,鄭和還帶回了一頭麒麟。
根據古代神話記載,傳說中的麒麟長著羊頭,狼的蹄子,頭頂是圓的,身上是彩色的,高大概2米左右。
鄭和帶回來的這頭動物與記載完全吻合,甚至更加高大。麒麟可是古代祥瑞,只有圣王出世或天下富饒時,它才會降臨人世。由于時間恰好是朱棣決定遷都,正在營建新的宮殿,朱棣覺得這是上天給他的恩賜,群臣也不失時機大拍馬屁寫詩稱頌。這件事搞得當時人盡皆知,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貢獻了相當熱度。
后來證明,這只不過是一頭長頸鹿,來自東非麻林國(肯尼亞一帶)。
但是與新航路開辟時的西方人不同,他們像土匪一樣是奔著搶劫、殖民去的,發現新大陸就像發現了寶藏。千百年來修齊治平的教育,讓明朝人做不出這樣的事,朝廷也沒啥海外貿易的需求。隨著在永樂二十一年,最支持鄭和出海的朱棣駕崩,鄭和下西洋的活動也要宣告落幕了。
此后,鄭和被派往南京擔任守備太監,這是考慮到他的貢獻,安排的一個老年干部養老的地方。但是,在南京鄭和渾身不舒服,他就像個未到年齡被強制退休的人一樣,心里不停回憶著當初下西洋的大場面,齊呼萬歲,萬國來儀,那是大明何等的盛世啊。
不能出海的日子是黯淡無光的,富庶的南京也只是索然無味,鄭和的生命已和海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他多期盼能再下一次西洋啊,哪怕為此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宣德五年(1430年),激動人心的詔書終于來了,朱瞻基決定再次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告諸西洋諸國,明朝又有了新皇帝,要求各國遣使來朝。
鄭和已經是個老人了,他覺得生命一下子又回到了30多年前,第一次出海的情景依舊歷歷在目,這才是我該做的事情啊,生命又有了希望。
這年十二月初六,鄭和率船隊從南京下關出發,于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到達忽魯謨斯(霍爾木茲海峽附近)后回程,按照慣例,船隊在經過古里時靠岸補給。
28年前,一個叫鄭和的年輕太監率領龐大的船隊來到了這里,帶來了東方大國的問候與威嚴,斯文儒雅不恃強凌弱的明朝人贏得了當地的好感,從此古里國王一直和明朝保持著良好的關系。
古里,是鄭和第一次出洋時停留最長的地方,以后每次出海,他都把古里作為補給基地。
28年后,老太監鄭和又來到了古里,他已經62歲了,本以為此生再也沒有揚帆起航的機會,這次意外的機會已經讓他心滿意足。
鄭和在途中染病,他再也走不動了,宣德八年,鄭和在古里去世。
鞠躬盡瘁,沒有比這更適合的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