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那就是「四維時空」。
簡單來說我們的宇宙是由「長、寬、高」的物質空間加上一個單獨的「時間維」構成的。
時間貫穿在宇宙空間里并左右一切事物的運動邏輯,換言之時間的存在就是為了保證物質運動變化能夠維持一個「單項選擇」,即無限延伸向前而不可后退。
任何物質想要穿越時空回到過去就必須超越光速,這違背了「廣義相對論」中光速不可超越的定理,于是科學家們「焊死」了這條充滿物理悖論的道路。
在巨觀宇宙中,我們的時間完全符合科學界的判斷。
舉個例子,假如我想要在一分鐘以后喝水,那麼我接下來一分鐘的動作將決定一分鐘以后我能否喝上這杯水,這是一個很容易理解也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接下來讓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如果一分鐘以后我沒有喝到水,那麼是不是可以很容易判斷出來,我在之前的一分鐘里沒有做任何可以達到喝水目的的動作。
就是這樣一個在巨觀宇宙里甚至「有點蠢」的現象,在量子力學的觀測中卻充滿了「不可思議」的反轉。
這就是科學界至今都無法解釋的「量子延遲實驗」。
在解釋「量子延遲」之前,我們必須要了解一點量子力學的常識,比如「雙縫干涉原理」。
1927年,著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薛定諤」和同為諾貝爾獎得主的「玻爾」、「海森堡」等人展開了一項關于「光量子觀測影響」的科學實驗。
因為以愛因斯坦為首的「保守科學界」始終認為量子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可循的,當「光量子」從某個節點發出以后,我們可以根據它的初始狀態判斷它最終的映射狀態是光波還是光斑。
簡言之就是未來是由過去的運動規律所決定的。
最終,這個實驗的結果成了所有科學家揮之不去的「夢魘」,也讓許多人開始懷疑宇宙是不是真的如我們所見所想的那麼真實。
因為科學家發現「光量子」在發出以后的狀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時可以發生變化,導致這個變化的原因居然是「人的意識」。
當我們觀測它的時候「光量子」可以坍縮成為光斑,當我們不去刻意觀測的時候它又會變成光波。
仿佛量子世界有一個單獨的「法則」,它限制了人類對微觀宇宙真實性的研究,也讓我們看到量子力學是何等違背巨觀規律的存在。
1979年,被學術界譽為傳奇科學家的「惠勒」在一場演講中提出了一個和「雙縫干涉」相輔相成的量子理論——「量子延遲選擇」。
根據這個理論,惠勒認為量子世界的時間流是「混亂」的,甚至和巨觀宇宙是截然相反的。
我們此時此刻的決定不光能改變未來,還可以「影響過去」。
如果我們的技術足夠強大可以穿越時空回到過去,我們會發現過去的一切和我們記憶里的一切完全不同。
因為時間的單向性始終保持在三維空間中,并不是一個「斷斷續續」的事物,一條時間線下發生的一切都會相互影響或者改變。
這個理論也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對當下「光量子」的狀態觀測會改變它的初始狀態。
但遺憾的是作為巨觀人類的我們并不能打破時空的限制穿越到過去,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也只能成為一個「思想實驗」永遠無法被證實。
這或許也是科學界至今都無法完全接受這個理論的原因。
好在量子力學已經成為公認的「權威學科」,再也不是那個被視作「玄學」的怪誕棄如敝屣了。
量子宇宙還有太多未知的奧秘等待我們的發覺,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科學家能夠在微觀宇宙取得和巨觀宇宙一樣輝煌的成績,帶著我們一起領略神秘的「量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