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這朱皇帝坐穩奉天府了,就在那慶功樓上擺下了宴席。。。「老百姓都流傳一句話,據說是慶功樓宴會前急流勇退的劉伯溫說給徐達的「慶功樓上不離主!」為啥?只因為那朱皇帝朱元璋猜忌功臣,結果竟然引火藥炸毀了慶功樓,只有徐達片刻不離主,所以才在所有功臣都沒了的情況下獨善其身!
一句話,朱元璋沙人如麻!
那麼,朱元璋真是那樣的沙人如麻之輩麼?千載之下,真相到底是什麼?除掉功臣,是功臣有許多劣跡的無奈之舉,還是心狠手辣的猜忌之情?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制本
跟著朱元璋的功臣知多少
朱元璋于元文宗天歷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328年10月21日)生于濠州鐘離太平鄉孤莊村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當時他叫朱重八。朱重八自幼父母哥哥俱亡。為了活命,朱重八不得不去廟里出家————于是就到了皇覺寺(當時還叫于皇寺)掛單。
但是,僧多粥少,廟里也沒有余糧,朱重八不得已不停化緣(要飯),求得片刻飽食!云游四方的朱重八,不斷努力生存,最終發現,只有造反,自己才能生存下去!于是,他參加到了元末紅巾軍大起義中。
九死一生的朱重八擊敗了元軍,又擊敗了張士誠陳友諒,于是,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即皇帝位于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一人是完不成這許多大業的!所以東漢有云臺閣功臣,唐代有凌煙閣功臣。老朱也不例外,他開國之后選定了許多功臣,但是由于后來他屠戮了不少,又有后世平反了一些,所以有不同說法:有二十一功臣說,有二十四功臣說,有三十四功臣說,有三十六功臣說,還有四十功臣說,最多的有六十六功臣說。
上圖_ 紅巾軍是元朝末年人民起來反抗元朝的主要起事力量
為了公允起見,筆者按照六十六功臣來說明。排序按照公侯伯子男的順序
以下為朱元璋分封公侯伯爵名單
公爵
1、魏國公徐達 2、鄂國公常遇春,子常茂 3、韓國公李善 4、曹國公李貞、兒子李文忠 5、宋國公馮勝 6、衛國公鄧愈 7、信國公湯和 8、涼國公藍玉 9、樂浪公濮英 10、穎國公傅友德
侯爵
11、延安侯唐勝宗 12、吉安侯陸仲亨 13、江夏侯周德興 14、淮安修華云龍 15、濟寧侯顧時 16、長興侯耿炳文 17、臨江侯陳德 18、鞏昌侯郭興 19、六安侯王志 20、熒陽侯鄭遇春 21、平涼侯費聚 22、江陰侯吳良 23、靖海侯吳禎 24、南雄侯趙庸 25、南安侯俞通源 26、廣德侯華高 27、營陽侯楊璟 28、蘄國公康茂才 29、永嘉侯朱亮祖
30、臨川侯胡美 31、東平侯韓政 32、宜春侯黃彬 33、宣寧侯曹良臣 34、汝南侯梅思祖 35、河南侯陸聚 36、忠勤伯汪廣洋 37、永城侯薛顯 38、西平侯沐英 39、安慶侯仇成 40、鳳翔侯張龍 41、安陸侯吳復 42、宣德侯金朝興 44、懷遠侯曹興 45、靖寧侯葉升 46、景川侯曹震 47、會寧侯張溫 48、雄武侯周武 49、定完侯王弼 50、崇山侯李新
51、普定侯陳桓 52、東川侯胡海 53、武定侯郭英 54、鶴慶侯張翼 55、航海侯張赫 56、舳艫侯朱壽 57、海西侯納哈出 58、全寧侯孫恪 59、永定侯張銓 60、越巂侯俞淵 61、澲城侯李堅 62、歷城侯盛庸 63、德慶侯廖永忠
伯爵
64、誠意伯劉基 65、東莞伯何真 66、徽先伯桑敬
世人都喜聞樂見的胡大海因為倒在明朝建立之前,而且走后的公爵爵位是追謚的,故不在名列之內。
上圖_ 何真(1321年—1388年)
自古功臣難善終
功臣名錄已經羅列完畢,那麼,究竟有多少功臣善終?多少功臣未能善終了?有多少功臣未能善終是倒在沙場,又有多少功臣未能善終是被朱皇帝除掉了?
先來說公爵
十個公爵中,善終者三名,分別是李文忠、鄧愈、湯和;倒在沙場者兩名,常遇春、璞英;疑似非善終的就是那個排第一的徐達(蒸鵝),其余四人均被除,李善長、馮勝、藍玉、傅友德。
上圖_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1
再來說侯爵
侯爵中被除得更多了,有的是父親倒在沙場,兒子被除。真正善終還把爵位傳承下來的,一個是郭英,一個是金庸小說《鹿鼎記》中那個云南王沐英;
然后說說本人善終,但無后爵位被除的,有廣德侯華高、雄武侯周武、定完侯王弼、東川侯胡海、永定侯張銓、德慶侯廖永忠、蘄國公康茂才;
第三類是走后被的皇帝(朱允炆和朱棣)搞掉的————靖海侯吳禎、安慶侯仇成、鳳翔侯張龍、宣德侯金朝興、歷城侯盛庸、澲城侯李堅;再往后一類就是本人善終,但走后由其子還爵的,東平侯韓政、淮安侯華云龍、濟寧侯顧時、臨江侯陳德、鞏昌侯郭興、六安侯王志、營陽侯楊璟、南安侯俞通源、永城侯薛顯、宣寧侯曹良臣;
其余二十七名,全在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被除掉,爵除!
上圖_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處州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
最后說說三個伯爵,除了劉基疑似被胡惟庸毒倒外,其他兩人全部被除。
好了,我們現在可以統計出來了,大明的功臣,按照上述所說共六十六名,被朱元璋所除者三十三名,被除率50%。如果連兒子被除也算進的,四十二名,損失率63.64%;真正能善終并把爵位傳承下去的(不包括徐達和劉伯溫的話)五名,存活率7.6%!?
上圖_ 藍玉(?―1393年), 明朝開國名將
老朱家的功臣不好當!究竟是為什麼?
縱觀明太祖清理功臣,時間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年份: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和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這三個時間點前者是胡惟庸案,中間是李善長案,后者是藍玉案件。第一個和第三個史稱「胡藍之獄」。而李善長案,實際上屬于第一個案子的延續。
可以說朱元璋大部分功臣被除實際上市受牽連于胡藍案。
胡惟庸和藍玉被除史載前者有謀反情勢,說他曾邀請朱元璋赴宴,期待期間將其除掉,但卻不料被前來宣旨的太監識破;而后者則是跋扈不臣,前后玷污元朝妃子,欺負民眾;但據今日歷史學家考證,二者皆因跋扈不臣被定罪,更深層次原因則是朱元璋要改制,尤其是動前者胡惟庸————胡乃是丞相,位高權重,在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巔峰的明清時期,皇帝是不允許跋扈的丞相的。
上圖_ 胡惟庸(?—1380年)
但其實早在宋代,丞相的權力就已經被平分(宋朝設宰相數位,有時甚至多達六七位),被瓜分(參知政事副相監視),但由于元朝蒙古族馬上民族,講究軍功爵祿,所以又把制度改回了隋唐時期,不僅丞相就設兩名————左相右相,而且比隋唐更甚,有名有實!
明朝沿用元朝制度,也設立左右相,也將求軍功爵祿,為此,朱元璋把大明朝首任宰相交給第一功臣李善長(后來由于謀逆又被平反,暫列第三),以此淮西功臣做大,朱元璋不堪其擾,又欽定浙東功臣集團頭把交椅的汪廣洋人第二位丞相,同時委派浙東集團名臣劉基為御史臺大臣負責監督,沒想到汪廣洋膽小怕事,劉基走得不明不白,不得已又把權力交回淮西功臣集團的胡惟庸。
上圖_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人
但是胡惟庸集團愈加跋扈,不得已,朱元璋將其誅戮。但是當時朱元璋還是對事不對人的,直到十年后的李善長案,朱元璋就有些對人不對事了,那時的他憑借嚴刑峻法下逼出來的供詞,就把李善長全家以及眾功臣除掉————據說胡惟庸曾拉攏李善長的弟弟,李善長被勸無奈,說了一句:」那就你們管吧,我老了,也管不了了!「
但是,這個還不算完,朱元璋的心態隨著一件事情的到來徹底崩潰,那就是長子朱標的離去!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沒了,朱元璋決定由長孫朱允炆接班。那時的朱允炆還小,朱元璋害怕自己走后功臣為虐,于是就在第二年借助藍玉案再行大獄,這一次又除掉了一萬五千人!
上圖_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 即建文帝
當然,我們也不得不提一下明初四大案中的另外兩案。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空印案和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郭桓案,這兩個案子純粹是貪腐,明初的幾大功臣質疑的朱亮祖就是因為貪腐被除掉。
由此,我們基本上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明初最開始爆發了空印案,由于父母死于元代貪腐,因而十分憎惡貪腐的朱元璋極其惱怒,之后他卻發覺不僅這些元末遺留的官員(明朝大多數基層官員都是元代留下來的)貪腐氣息不改,連自己的老兄弟也開始腐化(比如朱亮祖),憤怒的他決定懲戒,于是除掉了朱亮祖等。卻不料由此牽出更大的老虎,不僅貪腐還跋扈的丞相胡惟庸,更加惱怒的朱元璋由此興起大獄,并順手將丞相廢除。
而之后的郭桓案和長子朱標的離去,以及長孫的年幼讓朱元璋徹底病態,憎惡腐敗加上恐懼功臣讓他決定將所有功臣清理干凈!于是乎就留下了「炮轟慶功樓」這個虛構的又真實的故事。。。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