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曾是世界強國?
乾隆曾經給英國國王寫了一封信, 內容只有短短的976字卻盡顯愚昧,也正是因為這封信,導致大清徹底關閉了國門,從此走上了急轉直下的道路。
而這封信至今還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中,這次事件也是西方對中國固有印象的開端。
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乾隆在信中說了什麼,才導致影響后世幾百年的時間?
1792年,一支龐大的艦隊浩浩蕩蕩進入了中國,這支艦隊來自著名的「日不落帝國」英國,領頭人是個叫做 馬戛爾尼的外交家。
馬戛爾尼是第一個訪問中國的英國使臣,在此之前,英國并不了解中國的真實樣貌,也不知道大清的帝王擁有著怎樣的權力。
當時的大清正好處在「康乾盛世」時期,不僅在各方面都能自給自足,周邊的很多國家還會按時來朝貢, 因此外面很多國家都想來大清尋求合作。
這一年正好趕上乾隆皇帝的八十大壽,英國聽說以后,就派出了一支艦隊來大清祝壽,不過祝壽只是一個借口, 他們真正的目的是爭取到與大清通商的機會。
當時的英國剛剛崛起,經歷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已經成為世界上一個很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不過那時候的大清也不差,GDP高的嚇人,在世界上都能稱得上是強國。
于是歐洲還興起了一陣「中國熱」,很多沒有見過大清的國家,都對這個神秘的地方有著眾多的想象,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就是其中一個。
英國為了準備這一次的出使沒少費心思,為了表示鄭重,在出發之前 ,還特意命人給兩廣總督提交了預約函。
整個使團一共有700多號人,其中不但有軍人士兵、醫生、翻譯等,還有眾多領域的精英,更是出動了英國的皇家戰艦,可以說是誠意十足了。
兩廣總督將這件事稟告給了乾隆,乾隆知道后非常高興, 還特意下旨讓人護送對方的使團進京。
難道乾隆是因為兩國即將建交而高興嗎?答案當然不是。
在英國提交上來的預約函中,使用的理由是給皇帝祝壽,當時的大清根本不知道英國在什麼位置,也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國家。
于是乾隆就認為英國跟周邊的藩屬國一樣,是來瞻仰統治者,給大清進貢的,于是自然而然就拿出了統治者的氣魄。
晚年時期的乾隆是出了名的好大喜功, 所以他自豪地認為自己的威名早已傳遍了四海,這才讓外國人都不遠萬里來朝拜。
馬戛爾尼使團沿著大西洋一路進發,穿過印度洋,最終到達了澳門,然后又從澳門經過浙江、安徽、山東等地,最終抵達了北京。
對待這支龐大的使團隊伍,乾隆是如何應對的呢?
馬戛爾尼與乾隆的「建交」
中國還在跪拜皇帝、高呼萬歲的時候,英國就已經有了大型戰艦「君主號」。
英國第一次漂洋過海晉見乾隆帝,就將「君主號」的模型呈了上去, 除此之外還準備了大大小小共600多箱禮物送給乾隆。
除了這個模型,其中還有很多迫擊炮、手槍、榴彈炮等一些熱武器,可以說英國的實力展現無疑。
乾隆對此非常高興,不過他并不是高興這些奇珍異寶, 只是對英國的「恭順」很滿意,認為對方千里迢迢送來貢品,一定是想當大清的藩屬國。
因此乾隆特意下旨,讓人照顧好馬戛爾尼的使團,作為東道主,大清安排使團游覽、看戲、宴請等,接待倒是非常的周到。
不過這看似順利的「建交」,其實中間充滿了波折, 也讓馬戛爾尼對中國有了一個非常大的改觀。
在英國使團的心中,雙方應當是平等的關系,即使他是爵,乾隆是王,但是他作為使臣,對方的皇帝理應對他尊重有加。
但是當乾隆見到他的時候卻沒有展現出平等,事實上,剛見面時雙方還產生了非常不愉快的沖突。
在見面之前馬戛爾尼就被告知, 見皇帝的禮數是「雙膝下跪、三叩九拜」,但是馬戛爾尼卻不愿意。
他表示在英國沒有這樣的禮節,就算是有,也是為他們的君主服務的, 當這句話傳到乾隆的耳朵里時他曾經勃然大怒,還大罵英國人是「蠻夷」。
后來經過商定,最終雙方各退一步,馬戛爾尼答應見時用單膝下跪的禮數,等到正式宴會上再「三叩九拜」。
因此乾隆才勉強答應跟馬戛爾尼見面,宴會過后,馬戛爾尼就正式提出了自己所行的目的:
此前在一些通商口岸,外國的商人都被禁止、驅逐, 希望中國的皇帝能開放口岸,允許英國商人經商。
廣州是個非常特殊的地區,連接很多貿易地區, 希望能在這里單獨規劃出一塊區域,開設使館,允許英國的商人自由出入或者駐扎。
另外還有一些有關的稅收條例,如果前面的兩個條件都能答應,這些都不成問題。
不管英國此行的目的是真的想建立貿易關系,還是抱有其他的目的,但是就眼前的狀況來看, 如果答應馬戛爾尼的條件,這將是個雙贏的局面。
英國已經逐漸崛起,馬戛爾尼心中還是有自信能夠完成這次的任務,然而正當他信心滿滿等待中國皇帝的答復時,結果卻讓他非常吃驚。
乾隆一口回絕了馬戛爾尼的要求,并且一句「 皆系更張定制,不便準行」就將他打發了,意思說大清有祖制,不能同意這個請求。
馬戛爾尼不甘心,此后又多次求見乾隆,最終乾隆終于不耐煩了,直接下了逐客令,讓他們立即離開。
而在馬戛爾尼的使團離開之前, 乾隆還洋洋灑灑寫了一封信《敕英咭利國王諭》,讓他們帶回去給英國的國王。
976字,字字透露著愚昧無知
乾隆親手寫了一封976字的信,卻讓西方人看到了大清的愚昧,也讓中國徹底實現了閉關鎖國。
信中用著命令的口吻,其中有近半的內容是在闡述大清那些雞毛蒜皮的賞賜,并且還表示 「已經體會到了你們國王的恭順之誠,深為嘉許」。
另外還特意提出,你們的要求跟天朝的體制不合,這斷不可行,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天朝的體制。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乾隆還在信中表示大清應有盡有,什麼東西都能自給自足,不屑于通商, 如果你們喜歡中國的瓷器、絲綢,我可以每年賞賜一些。
從乾隆的語氣中不難看出, 他始終沒有意識到西方的國家正在崛起,并且始終認為英國此番之行是為了巴結大清。
那個時候清朝已經開始落后,所以乾隆并不知道,馬戛爾尼使團提出的駐派公使,就是當時世界上通行的建交方式。
這封信回復后,其實乾隆內心是非常氣憤的,所以在馬戛爾尼使團走后,他又下了一道讓人不解的命令, 就是這道命令,才使得大清徹底走向了滅亡的道路。
曾經雍正時期就關閉過一些通商口岸,不過還是保留著少量的渠道,以進行對外貿易,只不過增加了一些律法,管理更加嚴格。
但是乾隆卻下令將這些對外的通商口岸徹底關閉了,并且還嚴禁再與外國進行貿易往來,這一次算是徹底落實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馬戛爾尼使團在回去的路上游歷了大半個中國,原本在西方的傳說中,中國是一個開放、強大的繁華大國,但是眼前的景象顯然顛覆了他的認知。
除了皇帝居住的皇宮富麗堂皇,外面的百姓卻還住著茅草屋,穿著破爛的衣裳,甚至還有很多流落街頭的人,看起來生活并不是很幸福。
這讓這些西方人敏銳地察覺到, 中國早已經是徒有其表,必定很快就走向滅亡,并且在當時西方對于大清的記載中,就是這樣形容的。
再加上中國皇帝的愚昧無知,這讓西方人從根本上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
直到下一次英國再次來到大清的時候, 已經是開著炮船,帶著眾多大型武器而來,他們用大炮打開了大清的國門,畢竟對于大清的實力他們早就心中有數了。
如今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那封信,還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館中,這封盡顯愚昧的信就記載著大清如何一步步走向沒落,中國為何會被西方的大炮打開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