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冬天似乎非常的寒冷漫長,你有這樣的感覺嗎?這讓人感覺到地球似乎不像 全球變暖新聞報道中所說的那樣正在「升溫」, 反而是在「降溫」。
那麼,地球到底是「熱得慌」還是「冷得很」?人類的體感溫度可以說明問題嗎?什麼樣的數據才能證明地球到底是在降溫還是升溫?降溫的話會對人類的生活產生影響嗎?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發現或許能對地球現在的「溫度之爭」添上一些論據,原來, 南大洋正在瘋狂吸碳,年吸碳量約比釋放多5.3億噸。南大洋為什麼會有這樣異常的反應?地球真的要大降溫了嗎?
南大洋的吸碳量異常
許多人可能在看到 南大洋的時候就滿頭問號,因為似乎沒聽說過地球有這樣一個大洋啊,南大洋到底是哪片海域,它所處的位置在哪里呢?
實際上,南大洋指的是環繞南極大陸的海域, 它的組成部分有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等等,所以它并不是某個具有明顯界限的大洋,而是拼湊而成的綜合體。
海洋的吸碳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因為數據顯示地球上有近一半的二氧化碳都是被海洋吸收的,所以有時候科學家也把海洋稱為「碳吸存槽」。南大洋作為唯一一個變化趨勢可以量化和確定的海域,一直都被科學家們密切關注著,尤其是在地球現在面臨「碳排放過多」的危機時。
在監測當中,科學家確實發現在南大洋出現的異常狀況,并且他們將這個研究結果發表在了《科學》期刊上,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原來, 在2009年到2018年這9年間,他們對大氣當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進行了探測,然后發現有這樣一塊區域非常的「與眾不同」。
1960年至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長趨勢
相信大家都猜到了, 正是南大洋的上空含碳量非常的低。這不由得讓科學家們有些意外,因為在地球四處都表現出增高的趨勢時,這里竟然出現了減少的架勢。所以在仔細研究和比對數據之后,專家表示南大洋正在瘋狂吸碳,年吸碳量約比釋放多了5.3億噸。
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南大洋在「吸碳領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它不僅排放的少,吸收的還多,這對于地球目前的情況來說是非常有利的。
要知道造成 溫室效應加劇的主要原因就是 二氧化碳排放超標,所以現在人類想盡了法子減少碳排放。而南大洋就這樣默不作聲地做了這麼多,確實令人震驚。
要知道目前人類活動每年釋放的二氧化碳約為80億噸,如果南大洋能一直這樣吸下去,那我們似乎就不用擔心「碳排放」超標的問題了。
這時有人應該會問了,為什麼南大洋擁有可以瘋狂吸碳的「特異功能」?這還要從它附近的環境說起。原來南大洋的吸碳能力與它頭頂的風速息息相關, 「狂野」的西風會讓這里的海水波動很大,然后再讓二氧化碳溶解在表層的海水之內。
等到平靜下來的時候, 二氧化碳就會慢慢沉到底部,被海底的浮游生物慢慢消化掉。
因此,憑借著自己水域和氣候的均一性,南大洋在「碳匯」方面一直承擔著「扛大旗」的重任。科學家發現它瘋狂吸碳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了人們的激烈討論, 是因為全球變暖對于人類生活的影響似乎越來越明顯了,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
那麼,既然南大洋年吸碳量比釋放多5.3億噸,是否意味著溫室效應不會再繼續加強,在這樣持續的作用下,說不定還會減弱,最終導致地球大降溫?
地球到底是「冷」還是「熱」
咱們大部分人在看到南大洋碳吸收變多的時候應該是比較開心的,因為從現有的觀點來看,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越高,意味著溫室效應就會越加嚴重。
因此南大洋在這時就像是一個戴森「吸塵器」一樣,對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進行了處理。可是地球真的會因為這樣大降溫嗎?人類不必再擔心碳排放超標的問題了?
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地球不會因為這一件事情就重新回到正常的狀態。這也就是說按照目前測得的氣溫數據來看, 地球依舊是處在升溫之中的,所以全球變暖并沒有停止,只不過速度有所減緩了而已。
所以咱們 「節能減排」的工作依舊要堅持進行下去。盡管科學家測得的南大洋的數據很不錯,卻并不代表永遠都會保持這個好成績,作為地球的「碳匯庫」, 假如海洋的吸碳能力在未來減弱了,那我們要面臨的就是更大的危機了。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地球的未來到底是會越來越熱還是會大幅度降溫變冷,這一點在學術領域一直都備受爭議。專家們對于各自的預測都很堅持,有的說地球會毀于全球變暖,有的則說按照 「地球碳循環」修復理論, 地球會進入降溫轉折期,甚至說進入小冰河期,大家更認可哪一種呢?
與全球變暖相關的在這里就不多說了,相信大家都了解了。至于堅持地球會降溫變冷的那一派,我們倒是可以來了解一下他們的言論。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有科學家表示地球會在未來進入新的冰期。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也很簡單, 因為大氣當中有許多的氣溶膠,這些粒子會反射太陽輻射,導致地球越變越暗,最終朝著「雪球」的方向進發。
可見,持有全球變冷理論的那一派說起來也是頭頭是道。盡管后來有人指出他們完全就是誤判,如果只是以過去的氣候周期來推導現在,本質上就是一種「賭博」,這是不科學的。
目前對于這兩個理論,許多科學家還是堅持自己的看法,誰也不服誰。可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現在只認識到了全球變暖會為地球帶來什麼災難, 比如海平面上升淹沒城市,對于全球變冷的危害性似乎不夠了解。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回顧一下歷史上那個「無夏之年」,給人類帶來了什麼。
歷史上的無夏之年
實際上在2022年1月15日 湯加火山噴發的時候,無夏之年這一話題迅速就攀至了話題討論的榜首位置。所有人都在擔心,火山灰的籠罩,會對2022年這個夏天或者以后的夏天帶來不好的影響。
歷史上的無夏之年是1816年, 那是受到了印度尼西塔坦博拉火山爆發的影響,整個北半球的夏天都不在「炎熱」了,甚至變得異常的寒冷。就這樣,明明是六月, 住在美國弗吉尼亞的人還需要坐著雪橇出門。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地方的田地也是一片荒涼, 甚至有不少農田顆粒無收。所以,很快,世界各國的部分地區都爆發了饑荒,無數人餓倒在街頭。
可見,這溫度高了不行,低了也不好。所以對于地球人類應該多加愛護,不要再任性地破壞環境了,不然等災難到來之際,沒有任何人可以「獨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