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大明王朝迎來自己最后一個年頭,國家上下都彌漫著一股滅亡的氣息,國家的混亂已經到了一個頂點,全國上下爆發的農民起義已經不可阻擋,起義軍逐漸向著北京城打來。
大明有心阻擋,卻被北方的清朝牽制兵力,風雨欲來。在明朝最后的幾年里,基本上處于各自為政,不理中央的情況,大量有錢的商人士族收不上來稅,無奈之下加收的農業稅,結果卻使得農民失去了最后一線生存的希望。
大明有心啟用大將,卻因動了東林黨的蛋糕而被群體上書請柬。其實明朝本身是可以通過衣冠南渡來實現國家的保留,但是東林黨眾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硬是阻止了這次轉移,由此,國家滅亡已經是時間問題。
明朝滅亡
明朝的時候,那些貪官究竟有多麼過分?國庫空虛,為了省錢,就連崇禎皇帝都帶頭穿起了帶著補丁的衣服,削減自己的生活費,就是為了能夠省下多一點點兒經費,充實國庫。
但是崇禎皇帝這麼做畢竟是十分天真了。即便皇帝湊出再多的錢,那也不過是給東林黨等人的腰包里多填進去幾個銅板罷了,整個東林黨已經吞吃了整個大明王朝,上面撥的經費,大部分還沒到下面,就已經被瓜分干凈。
由于缺乏經費,軍隊內部上下也是十分的腐敗,軍隊做生意的同時克扣軍餉,不少明朝的士兵,穿著都像是叫花子一般,就更談不上什麼軍隊的戰斗力了。
這些士兵基本上還是農民,沒有受到什麼專業的訓練,就被派遣到了前線,面對那些虎狼之師,有此軍隊明朝如何不敗?清兵南下,難道就靠這些人抵擋麼?
另一方面,為了讓自己的腰包鼓起來,軍隊的高層甚至將目光打到了軍備上面,可以說,明朝的天下,幾乎是靠著火炮火槍打下來的,就比如朱棣曾經靠著神機營打穿了韃靼還有瓦剌。
到了明朝的后期,由于經費問題,大量粗制濫造的炮管和火炮進入軍營,炮管不合格,打出幾發炮彈之后就會炸膛,火槍更是如此,甚至連一發都打不出來,同一時間,清朝則是靠著中原搶過去的工匠實現了自己的步炮協同,對中原形成碾壓。
在內外交困,貪官污吏不思進取一味貪財的情況下,北京首都被攻破,崇禎皇帝在煤山的歪脖樹上自我了結。
之前那些之前拼命斂財的人,得到的每一分錢都化作了李自成搶錢時候打在自己身上的皮鞭,根據計算,一共在京城的各個官員的府中搜出了七千多萬兩白銀,是國家全年財政稅收的數倍。
說起來,明朝在滅亡之前曾經向擁兵八十萬的左良玉求救過,但是還沒等到回應,明朝就滅亡了。
大將左良玉
說到一些明朝的官員,那可謂是連累大明兩百年江山的罪人,正如崇禎皇帝的遺書里說的那樣,這些亂臣賊子刀刀除盡個個除絕,休要傷我城中百姓。那麼坐視明朝滅亡的左良玉是這種人麼,他又為何明知大廈將傾而選擇作壁上觀?
左良玉,山東人,最開始的時候,在遼東和清朝作戰,后來被提拔,在鎮壓農民軍的戰爭中不斷擴大部隊,以至于最后嬌縱跋扈擁兵自重。
明朝滅亡之后,南明建立,他袒護東林黨,甚至為此從武昌起兵清君側,最后病倒在九江的船艙里,他的兒子率領部下最后投降了清朝。
這麼看來,左良玉似乎并非一個忠臣,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在大明滅亡之后,并非選擇投降清朝,而是繼續東進追隨南明,由此看來,他心里還是一名明朝的將領,那既然如此,為何不帥兵解救崇禎皇帝?
不出兵的原因
首先一個原因就是明朝氣數已盡,明朝最后的時期,趕上了小冰河時代,由于缺乏足夠的糧食儲備以及科學技術,導致中華大地慘狀遍野。
農民起義軍與清朝見狀,加緊了對于明朝的兩面夾擊,到了明朝滅亡前夕,整個江山就已經如同一艘破船一般,誰都看得出這個國家即將滅亡,左良玉自然不愿意跟隨崇禎一起殉國,此時左良玉選擇了更利于自己的做法。
他選擇了保存實力偏安一隅,在大爭之世尋得一席之地。即便他出兵前去救援,歷朝歷代武將勤王又有幾個有好下場的?
就比如當年,袁崇煥作為大明江山最后的守衛者,率領9000騎兵與八旗軍浴血奮戰,此時崇禎卻聽信讒言,將袁崇煥抓捕除掉,大明再沒有了最后的底氣,還讓左良玉在內的一眾武將心生畏懼,自然不愿出兵。
最后一個原因就是雙方實力上的差距,左良玉空有80萬大軍的名頭,卻有一半以上都是投降的士兵,再加上朱仙鎮之敗后,精銳軍隊損失殆盡,剩下的都是烏合之眾,一群雜牌軍。
就這樣一支軍隊,維護治安尚且勉強,又如何能對抗得如狼似虎的農民起義軍,以及號稱滿萬不可敵的清軍。
若是此時貿然出兵,一旦不勝利,左良玉自己的根據地也會受到影響,再加上他曾經敗給過李自成,由此出兵的意愿就更低了。
綜上所述,在大明滅亡的時候,崇禎帝數次向他求救,他之所以不出兵的原因,就是為了保全自身,或者說想要在這大爭之世做出自己的一番事業。
亡國之后,他痛哭到吐血,更多的像是一種作秀,或者說為了收買人心,以盡可能地得到支持明朝廷的人的支持。
由此說大明滅亡并非亡于外患,而是滅亡在明朝自己人的手上,其中,東林黨的所作所為,幾乎等于給明朝判定了最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