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中紀曉嵐的形象也是非常的深入人心。在朝堂上,他是與和珅斗法的官員,在文化上他是學富五車的大才子。
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卻并非如此。在乾隆的眼中,他只是一個會讀書的死心眼,甚至對紀曉嵐這樣說:你只不過是一個修書的人怎麼敢妄談國事?
所以紀曉嵐對于乾隆而言像是一個籠中之雀,用來玩樂的人物,今天這則野史說的也是紀曉嵐和乾隆之間的故事。
乾隆盛世
說到乾隆,他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也是入關之后的第四位皇帝。他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同時也是整個清朝最愛玩的皇帝。說起乾隆的愛玩,也是和當時清朝的國力脫不開關系。
當時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努力之下,達到了最高峰,國土面積也得到了空前的擴大。正所謂升級而衰,在乾隆皇帝在位的后期,奢靡之風逐漸盛行。尤其是乾隆皇帝更是帶頭六下江南。
乾隆之所以六下江南,這還得跟康熙有關。一直以來,他都將自己的爺爺視為榜樣,就學著康熙的樣子,同樣去了六次江南。
最開始的乾隆下江南并非是單純地為了玩樂,自古以來江南地區就十分富有,但是清朝入關之后,為了得到這個地區的支持,曾經對這里展開過血腥鎮壓。
為了能夠將江南地區的富庶惠及全國,乾隆親下江南,爭取當地各階層的支持。可以說之所以出現乾隆盛世,僅僅是因為江南地區愿意讓乾隆吸血而已。
乾隆六下江南花費十分巨大,清朝國庫大部分都花在了這個上面。乾隆十分喜愛傳統文化,于是遍訪江南的園林,不僅在當地留下了許許多多的詩詞,還讓江南憑空多出了許多的經典小吃。
在下江南期間,為了體現自己的文化,同時也好在江南士族面前展現皇室的實力,乾隆大多數時候南巡時,都會帶著紀曉嵐一同前往,以便于他在想要賣弄文學又不會的時候,有人能夠幫他撐住場面。
那麼乾隆究竟有多喜歡詩詞呢?
乾隆之好
乾隆一生有三個著名的愛好,那就是蓋章,旅游和收藏字畫。旅游從其六下江南便能看出,那麼喜歡蓋章,又是怎麼回事兒?歷史上的乾隆十分喜歡在古代的名人字畫上蓋上自己的私印,并寫上自己的獨特見解。
從如今依舊能夠流傳下來的字畫上就能看得出來。很多都被乾隆皇帝蓋了章,凡是有所留白的地方全部印章,這就讓許多字畫失去了其原本的欣賞價值。
比如王羲之留下的《快雪時晴帖》,原本字畫上非常漂亮。但是卻被乾隆蓋滿的印章,還在正中間寫了一個神字。還有趙孟的《人騎圖》,乾隆皇帝不僅在上面蓋章,還在上面提了很多字,以至于放眼望去全是一個個的紅章。
另外一個愛好就是賣弄文學,乾隆一生總共作詩43630首,成為整個世界上寫詩最多的人。乾隆一共活了89歲,從十多歲開始就用詩歌記錄生活。一年可以寫六七百首。差不多算下來一天就是兩首詩。
由此可見,他對于寫詩的熱愛并非附庸風雅,而是作為忙碌之余的一種放松。也許大家對這個詩詞數量沒有什麼概念。要知道整個唐朝一共2000多名詩人寫的詩詞一共不過48000首。
一人壓一朝,便是形容乾隆了吧。不過乾隆寫的詩歌水平大多只是打游戲,甚至連啟蒙讀物的等級都達不到。流傳至今的只有今天的課本里的那首《飛雪》,這首詩還是紀曉嵐幫忙潤色的。
不敢對的詩
說到紀曉嵐今天要說的這個野史也和他有關。傳聞到有一天乾隆由于工作太忙于是想要出去轉一轉,他走到大街上微服私訪,身邊帶了幾個大臣。
乾隆看著街上的居民安居樂業,十分富裕,自然心生一種滿足感,不多時就來到一個西瓜攤面前。也許是因為西瓜太甜了,乾隆看著剛吃完的西瓜皮,居然心生靈感,于是開口道「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東放。」
眾大臣知道,這是皇帝的考教來了,但是皇帝不點名,誰都不敢搶答。乾隆看著紀曉嵐,后者心領神會,立刻上前。紀曉嵐對乾隆說「上聯太完美,世人再無可對者。」
紀曉嵐可是清朝的大才子。主管修筑了《四庫全書》,能夠得到此人的夸獎,乾隆自然仿佛吃了蜜一樣。眾人見到紀曉嵐都這麼說,自然也就不敢再接下茬,這件事就這麼糊弄了過去。
難道紀曉嵐真的對不上來嗎?非也。這不過又是一場政/治活動罷了。古代之所以叫王朝是因為皇帝坐北朝南管理四方,當時清朝有大興文字獄,若是就這麼對了對子,誰又知道會不會觸犯盛怒?
要知道三國時期的楊修和孔融就是因為妄自揣測上面的心意而被處決的。紀曉嵐熟讀經文,又怎會不懂這些?過猶不及,弄傷自己,紀曉嵐正是懂得這些,才會選擇藏住鋒芒吧。
乾隆在紀曉嵐的面前,文學水平顯得低了不少,但是他的能力也是很高的,否則也不能得到文治武功,十全老人的稱號。
古代的皇帝雖然不需要參加科舉,但是他們所需要讀的書卻比廣大天下的讀書人要更多。他們除了讀此書五經之外,更多的還要學習治理天下,君王禮儀等等。
在歷史上,君王成為文學家或者是藝術家的也有很多,比如說宋朝的宋欽宗,宋徽宗,還有南唐后主李煜,若非錯生帝王家,這些人絕對會成為一個時代知名的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