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在江都之變時被除掉,而他的兒子和孫子,在江都也被除掉,其實楊廣的孫子有的沒有跟著到江都,還剩下幾個,一個在洛陽,一個在長安,一個遺腹子輾轉到了突厥。
在洛陽的是楊廣長子楊昭的兒子楊侗,被王世充除掉,沒有后代。
在長安的是楊廣長子楊昭的兒子楊侑,李淵登基為帝后,也是不明不白的沒了!但是有過繼的兒子。
一個是楊廣孫子,齊王楊暕兒子,遺腹子楊政道。
楊廣走后,他的后代并沒有被除掉絕,起碼還有兩支為他傳后代,來我們看看楊廣后代子孫,在唐朝的歷史痕跡!
第一支楊政道
楊政道是齊王楊暕的遺腹子,生母不詳,他的名字在《北史》中為楊愍 、而《新唐書》中為楊正道,比較有爭議;他是楊廣的孫子,在蕭皇后的保護下沒有被除掉,經歷是挺坎坷的!
他的父親和哥哥,都被宇文化及在江都之變中所害,竇建德在619年打敗宇文化及,蕭皇后和楊政道落入了竇建德手中,楊政道被竇建德封為勛公。
因為竇建德是突厥所支持的勢力之一,他又惹不起突厥,620年,處羅可汗派人,將蕭皇后和楊政道接入突厥,并擁立楊政道為隋王,還把一些前隋的官員,老百姓們都給了楊政道,建立大隋,史稱「后隋」,一干人等被安置在定襄郡。楊政道設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居住在隋朝時的定襄郡,擁有部眾一萬多人。
處羅可汗想奪取并州作為后隋的治下,但是其部下大多不同意,處羅可汗給出的理由是「我父親就是靠隋朝,才得到的汗位,如此恩情怎麼不能夠還呢?」可惜還沒有出兵,處羅可汗就去世了,此事不了了之。
東突厥在630年被李靖滅亡,頡利可汗的親信康蘇密帶著楊政道投降了,被帶到長安后,李世民封了個員外散騎侍郎的職位,這個職位幾乎不入流,在當時七品或八品的級別,李世民還和蕭璟魏征開玩笑「我對楊政道,比楊廣對楊政道的父親好多了吧」!李世民有點給自己臉上貼金的意思,你給的不入流的官職,還好意思說啊!
不過后來楊政道擔任尚衣奉御,從五品上的官職,掌管提供冕服、幾案等,后來史書關于楊政道的事跡沒有記載,去世時才又出現寥寥幾筆,唐高宗永徽初年,楊政道去世。
楊政道的一生坎坷,沒有蕭皇后為其保駕護航,不可能過的如此多嬌,回到大唐后,李世民給的職位太低了,一點權利都沒有,后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官職才有所提升,天之驕子可惜生不逢時啊!
楊政道有一個兒子楊崇禮。
楊廣的曾孫楊崇禮,原名隆禮,因避諱李隆基而改的名字。他是后隋皇帝楊政道的兒子,齊王楊暕之孫。歷仕四朝,武則天,唐中宗李顯,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
楊崇禮在武則天時期,起家天官郎中,這是正五品的官位,其實就是原來的吏部郎中,武則天上位后,改的官職名稱,楊崇禮一入仕就是正五品的官,起家不低。
楊崇禮在唐中宗李顯時期,仕途履歷比較豐富,先后任洛、梁、滑、汾、懷五州刺史。從中宗到唐玄宗這段時間,他的才能沒有顯現出來,從唐玄宗開元初,當上太府少卿時,由于工作認真,被李隆基看重,也為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做出了巨大貢獻。
唐玄宗開元初年,楊崇禮被李隆基調到太府寺,任職太府少卿,太府寺是干什麼的,相當于國庫,國家的錢袋子,由于楊崇禮任職期間,兢兢業業,錢財寶貝等都是親自查看,從來沒有出過錯,一切明細都清楚無誤,被李隆基提升為太府卿,加銀青光祿大夫,封弘農郡公。唐朝銀青光祿大夫為從三品,這也算是三品大員了!
自此以后,從開元初到開元二十一年,楊崇禮在太府寺一干就是二十年,他任職期間,經過他手中的器物,沒有假的,精美絕倫,深得李隆基寵信,也為李隆基贊下不菲的家底,史載:「每歲勾剝省便出錢數百萬貫」。每年檢查節省出來的錢有數百萬貫,誰不喜歡這樣的臣子啊!要不然李隆基中后期,驕奢淫逸,大肆賞賜,揮霍無度,哪來的錢,這都是楊崇禮的功勞啊!
李隆基在楊崇禮九十多歲時,恩寵于上,授戶部尚書致仕。這也是對楊崇禮的最大褒獎了吧!離職的時候,相當于我們現代的財政部長了!兩年后病逝。
楊崇禮被李隆基看重的時候,已經五十多了,這是厚積薄發啊,從楊崇禮的工作認真程度來看,有其父親的功勞,其父親經歷坎坷,人生大起大落,楊崇禮經歷也很豐富,身為楊廣的后代子孫,看透了官場,心胸豁達,能活到九十多歲,不無關系。
楊政道孫子輩
楊崇禮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一女嫁曹州參軍辛氏,生子辛景湊。一女嫁給蕭氏。
楊慎矜,官至御史中丞;楊慎名和楊慎余。
主要講講楊慎矜,其它兩兄弟被楊慎矜牽連。
楊慎矜門蔭入仕,起家汝陽縣令,他本身很有才華,又有「任俠」的好爽,所以朋友特別多,尤以治理地方聞名。
他也是被李隆基看重,并子承父業。李隆基中后期開始變得剛愎自用,驕奢淫逸,只知貪圖享樂,大肆揮霍家底,當時的歷史背景,蕃鎮節度使看李隆基大量賞賜,他們也眼饞啊,想著法的要賞賜,本來蕃鎮是朝廷給錢給糧,屬于國家養著的!這個時期也是財政改革的過度期。
李隆基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又想起了楊慎矜的父親,他每年能給國庫省下數百萬貫的財富,因此就想看看他的兒子們中,有沒有這方面的能力,當時的宰相認為楊慎矜是他們兄弟中的佼佼者,于是楊慎矜調任太府,官拜監察御史,掌管太府的收入支出,這也算是子承父業了,因為他父親楊崇禮在太府干了二十年。
當時陜郡太守出事了,楊慎矜膽小怕事,不敢去補缺,因為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掌握大權,他的升職不是走的李林甫的門路,所以堅決不去任職,授任諫議大夫,兼任侍御史,仍依舊掌管太府的收入支出。在這里又和御史中丞蕭諒弄得關系很差。
楊慎矜的表侄王鉷,進入御史台就有楊慎矜的推薦之功,他們在同一地方上班,楊慎矜因為對于人情世故方面不太懂,所以總是像小輩一樣喊王鉷的名字,弄得他很沒有面子。此后這兩人就有了糾葛,因為以前楊慎矜和王鉷來往密切,跟王鉷講過關于讖言方面的知識,又與還俗僧人史敬忠交往過。
楊慎矜的婢女犯錯,被史敬忠救下,賣給了楊貴妃的姐姐家里,就因為這個婢女和史敬忠,楊慎矜落了個凄慘下場。
這個婢女輾轉到了宮里,隨侍李隆基左右,知道了史敬忠夜里拜訪楊慎矜的事,而且史敬忠還夜觀星象為楊慎矜驅邪的事,李隆基大怒。
婢女又把這事告訴了楊國忠,而楊國和楊慎矜的表侄王鉷關系很好,王鉷還和李林甫是一個派系,唐玄宗還特意告訴王鉷,不要和楊慎矜來往了,而王鉷確定李隆基對楊慎矜憎恨后,不久,便對李林甫編造了楊慎矝的罪狀,說他是隋家子孫,心中計劃克復隋室,所以藏有讖書,與壞人來往,更是談論國家的吉兇。
最終楊慎矝被構陷成功,其實他家里根本沒有關于讖言的書籍,而是被人徹底誣陷的,是盧鉉造了一個小盒子,里面放入了讖言書籍,由于史敬忠的證明,楊慎矝無可爭辯,承認全部罪狀。楊慎矝三兄弟被賜自我了結,和楊慎矝有關的人解職的,流放的都有。
楊慎矝的遇事不決,不善于處理人情世故,交友不慎,最終被一個婢女引發了連鎖反應,加上又沒有徹底投靠李林甫,被表侄聯合李林甫構陷,落了個自盡的下場,還牽連了不少人,這跟他父親楊崇禮差遠了,沒有他父親那樣始終如一的,在一個崗位上干到老,所以才有了災禍臨身,讖言和星象是皇帝非常忌諱的事情,不管哪個皇帝都是一樣的!
楊廣后人,這一支在楊慎矜一代,在史書上到此為止。當然女兒們的后代不算。
第二支楊廣后人
這一支是楊侑的后嗣。
楊廣玄孫楊柔,襲封爵位酅國公,酅國公爵位也是有來歷的。
楊廣孫子楊侑留守長安,在李淵起兵攻破長安后,來了一出三辭三讓,把大隋江山禪讓給了李淵,傀儡皇帝楊侑被降為酅國公,被幽禁于長安。
楊侑什麼時候走的?怎麼走的?史書記載不同,新唐書和資治通鑒都認為是武德二年,就是619年八月初一走的,而他的死因,一說是病走的,一說是被害的,不管他是怎麼走的,他是沒有后人的,走的時候年僅15歲。
因為楊侑小小年紀就沒了,所以沒有后人留下,李淵為了楊侑有子嗣,把楊侑的族人楊行基過繼給了楊侑,史書記載是族子,古代的族子指的是祖父的親兄弟的曾孫,具體是楊廣的哪位兄弟的后代,小編沒有找到。
而楊行基的資料也不全,生卒年不詳,不過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楊懷讓,一個是世子楊柔,在楊行基走后,酅國公爵位被楊柔繼承。
楊柔本名楊棻,字懷順,弘農華陰人。
據楊柔墓志銘記載,永昌元年春二月甲申朔,酅國公薨。公諱柔,字懷順,弘農人也。名犯太原王廟諱,改為仙掌焉。公即隋煬帝之玄孫,元德太子之曾孫,恭帝之孫,酅國公行基之子,享年五十五。
永昌元年是唐睿宗的年號,永昌元年是公元689年,楊柔是689年二月去世的,他后人資料不詳,楊柔傳承世系楊堅、楊廣、楊昭、楊侑、楊行基、楊柔。
在古代過繼的兒子,也算是兒子,雖然不是直系子孫,但是在宗族觀念里也得承認。
這樣看來除了楊堅或楊廣的直系子孫外,比如楊政道就是直系子孫,還有另一支系后人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