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有一墓志銘,揭露1320年前武則天的罪行:史書果然沒有騙人

天空之城 2022/04/12 檢舉 我要評論

早在唐朝的時候,武則天除子一事就已經傳得沸沸揚揚。

公元675年,武則天的兒子突然暴斃,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這樣寫到:「己亥,太子薨于合璧宮。時人以為天后鴆之也。」

注意,這句話的前半段說太子在合璧宮薨逝,后半段卻沒有把話說滿,用了「時人以為」這樣的詞語。

也就是說,在司馬光的心里,他也不確定武則天除子一事是否屬實。

這件事時至今日都尚存在疑點,人們對此看法不一,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武則天真的把自己的兒子除掉了嗎?

1995年,陜西出土了一塊墓志銘,這塊墓志銘上記錄的內容,揭露了武則天的罪行,對武則天除子一事給出了合理的解釋。

要說為什麼武則天除子一事能在當朝傳的沸沸揚揚,是因為武則天早就有「前科」。這件事早已不是什麼秘聞,在《新唐書》中就對此事有記載:武昭儀生了一個女兒,這是她的長女安定公主。

世人都知道母憑子貴,那時的武媚娘只是一個昭儀,按照正常人的思維,自己生下了龍脈,那就相當于有了傍身。

雖說這個孩子是個公主,但是好歹是她的長女,然而武昭儀為了扳倒王皇后,竟然用自己親生女兒當籌碼。

安定公主出生之后,王皇后按照宮中制度去探望武昭儀,這天王皇后來了以后,武昭儀找了一個借口溜走了。

王皇后來探望過后,例行公事賞賜了一些東西,職責盡完就走了,此時王皇后恐怕做夢都沒想明白,什麼樣的母親為了權利,能夠連自己的親生孩子都能下狠心。

王皇后走后,武昭儀立即悄悄返回去,用被褥將安定公主除掉,并且處理好現場以后,又悄悄走了,偽裝成自己從沒回來過的樣子。

皇帝李治來了以后,發現安定公主沒了,這時武昭儀痛心疾首地告訴李治,剛剛只有王皇后來過。

其實說實話,這件事情稍加分析就會發現漏洞百出,別說武昭儀生的只是個女兒,哪怕她生的是兒子,也對王皇后的地位產生不了什麼影響。

就算退一萬步講,王皇后再傻,也不至于明目張膽地去害皇女吧?要害也總該是靜悄悄地害。

當然了,也許李治是「當局者迷」吧,他一再聽信武媚娘的蠱惑,最終真的一氣之下廢黜了王皇后,還順便把武媚娘的對頭蕭淑妃也一起打入了冷宮。

時至今日,其實還有很多人對這件事持懷疑態度,然而翻遍正史,卻沒有什麼能夠推翻這件事的實質性證據。

鑒于武則天早就有除子的前科,所以依照她的狠心程度,后來又接連除掉了自己的兒子,并不是什麼稀奇事。

太子李弘其實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儲君,他雖是武則天所出,但是秉性卻相當仁厚,而就是因為這個兒子與自己截然相反的秉性,引起了武則天的不滿,最終李弘為自己招來了禍患。

為何母子反目成仇?

李弘被立為太子的時候才5歲,有一說一,其實李弘作為武則天的長子,她是想讓這個兒子繼承大統的。

從魏晉兩朝開始就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太上老君下凡轉世,名字叫做李弘,再加上李唐皇室一直自稱是老子的后代,所以武則天為他取名李弘,足以看出她對于這個長子的期望非常之高。

換句話說,那時候的武則天還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她的野心僅僅只是像歷朝歷代后宮中的女人那樣往上爬而已。李弘自小跟隨老師學習《左轉》,心性非常仁厚,每每父親生病,李弘都在床前侍疾,總是形銷骨立。

民間有很多百姓遭受苦難,他總是因此提出修正朝廷制度的意見,在百姓當中聲名鵲起,備受愛戴。

不僅對百姓,對自己的姐姐也是非常仁善,當初武則天斗倒蕭淑妃的時候,蕭淑妃的兩個女兒就被她一直扣押著,都30歲了還沒有嫁人。

李弘知道這件事以后,竟然請求武則天釋放他兩位姐姐,這件事確實讓李弘在朝堂獲得一片贊美之聲,但是平心而論,武則天的心里卻不是這麼想的。

她以前就恨蕭淑妃恨得牙癢癢,就算她沒了,她的女兒也別想好過,現在自己的兒子逼迫自己放了仇敵的女兒,那不是赤裸裸地打她的臉嗎?

因為此事,武則天對李弘的不滿逐漸增大。

李治晚年時期,他的身體更加糟糕,國事上也是力不從心,因為皇后武媚娘很有見解,所以他索性放手了一部分職權,讓她去處理政/事。

這是武則天野心綻放的基礎。

隨著太子李弘的長大,武則天的權利加大,李治害怕外戚專權,慢慢開始抽離武則天手中的權利,并且轉移給李弘。

而這使得武則天與李弘的矛盾徹底爆發。

慢慢地李弘發現,自己的母親把控朝政,并且根本不愿將權利放手,此時的李弘也已經20有加,他并不想當傀儡皇帝。

基于母子二人開始敵對,為了爭奪權利,兩人徹底成為了敵人。

上元二年四月,武則天用鴆酒除掉了李弘。

當然了,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的記載,其實也是用存疑的態度記錄的,畢竟司馬光是北宋時期的人。

如果說司馬光其實也并沒有親眼見證事情的始末的話,唐朝時期的名臣李泌說的話就很值得深思。

當時李泌對唐肅宗,也就是武則天的曾孫李亨說過一段話:……孝敬皇帝 ,為太子監國, 仁明孝悌。 天后方圖臨朝,乃鴆孝敬, 立雍王賢為太子。

李泌口中的孝敬皇帝就是李弘,李弘走后被追封為孝敬皇帝,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太子仁明孝悌,天后為了把控朝政,毒倒了李弘。

其實這段話的信息量非常大了,如果武則天除子的事情是假的,那麼李泌當著唐肅宗的面詆毀他的曾祖母,這恐怕是不想活了。

所以李泌說的話大機率是實情,而后人也是根據李泌的話推測武則天除掉了李弘。

又出土一佐證,史書沒有騙人

武則天除子一事除了這一鐵證以外,1995年出土的一塊墓碑,也是李弘非正常離去的一個關鍵性證據。

這塊墓碑的墓主人叫做閻莊,閻莊是唐朝重臣閻立德的兒子,他生前一直擔任太子家令。

閻莊是在李弘去世僅5個月后,也跟隨而去的,這原本沒什麼,但是墓志銘中有段話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豈意彼蒼冥昧 ,福壽徒欺。積痗俄侵,纏蟻床而遘禍 ;浮暉溘盡,隨鶴版而俱逝。

這段話有點拗口,讓我們來翻譯一下:上蒼如此愚昧,你不能長福長壽,每天被心底的積慮侵擾,因為奔走在靈床前而遭遇橫禍,功名盡逝,隨著棺槨一起消失了。

這句話足以說明,閻莊的離去與太子脫不開關系。

要知道,墓志銘原本就是生人為了對逝者的祭奠,一般都會刻上贊美,或者悼念的話,這位閻莊的墓志銘很顯然就有些蹊蹺了。

墓志銘上不是記錄的生平或者哀悼之詞,反而用這種遺憾的口吻隱晦地記錄了主人離去的原因,語氣中不乏帶著憤懣與不平。

其實一直以來,李弘的離去一直是個謎團,哪怕是《資治通鑒》中,司馬光也沒有非常確信的表明武則天除子一事。

而唐高宗在李弘薨逝后昭告天下時,說的是太子因癆病而去,癆病也就是現在的肺炎,這在古代是不治之癥。

在《舊唐書》中,也沒有什麼資料能證明武則天除子一事的真偽,實際上這件事在史書中的資料一直都不齊全。

一般說母親除掉自己的兒子,常人的確難以接受,基于這些原因,武則天是否真的除子一直存在爭議。

而這塊出土的《閻莊墓志銘》,恰好又成了武則天除子的一個有力的佐證,史書的確沒有騙人。

如今《閻莊墓志銘》就被存放在陜西師范大學的博物館中,因為其精湛的書法,再加之保存完整、內容豐富,成為陜西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塊墓碑對于研究唐代歷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雖說人們都認為「虎毒不食子」,但是對于古代的王朝來說,權利高于一切,如果武則天不狠,她絕不可能坐上皇位。

李治晚年時就已經有了禪位的想法,再加上李弘是太子,是正統,也就是說,如果李弘不倒,皇位根本沒有武則天的事。

按照當時的局面,她與李弘已經鬧到不可開交的地步了,所以倘若她不除子,也許倒下的就是自己的了。

當然了,關于武則天是否狠毒,我們也不需要有過多的評論,我們如今能做的也不過是還原歷史,尊重歷史。

武則天作為一代女皇,為唐朝帶來的繁榮盛世是不可否認的,我們在評判武則天的上位史的時候,也應客觀地看待她的功績。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