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的四個兒子,把他們的名字連起來就暴露了李淵的野心

天空之城 2022/06/06 檢舉 我要評論

李淵所開創的大唐,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很多人提到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時,都對大唐印象深刻。

不過提及大唐也是十分奇妙,因為唐朝開國皇帝的名聲并不如后來的「李世民」和「武則天」高,這也不算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李淵的野心

李淵有野心其實也并不奇怪,他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期本就是太尉,還被賜了姓。

在北周建立起來之后,李淵的父親李昞當上了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生長在這樣的名門望族,李淵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更高的期望其實也不難理解,而且他們的家族本就和隋朝的上層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在七歲的那年,李淵就失去了父親,他也襲封為唐國公,不過,還是個孩子的李淵就有著過人的社交天賦。

到了581年楊堅建立起隋朝之后,李淵也就跟著皇帝混了,進入了皇宮之后,他就開始擔任起皇帝的禁衛武官,隋文帝對他也非常器重,因此,李淵也順利當上了三洲刺史,也算是功成名就。

可這段時間主要還是楊家的天下,因此史書中對于李淵并沒有太過于詳細的記載,可也就是在期間的589年,李淵有了第一個孩子,名為李建成。

且不說封建社會,即使到了現在,很多父母在給孩子起名的時候都會將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上,似乎也是時刻提醒著自己,也同樣是在教育孩子。

「建成」二字,有「建功立業,成就大業」之含義。

李淵在這會可能還沒有「起兵謀反」之想法,他所想要的,最起碼是要守護住祖上的輝煌。

598年,二子李世民出生。

李世民這個名字起得也非常宏大,有「經世濟民」的含義,李淵給二子起這個名字,不能說完全是野心,最起碼也是雄心勃勃。

有這樣一層想法,其實也和李淵本人的人生成長之路有關,在李淵從幼年到成年這段時間里,他都為人灑脫、性格開朗、待人寬厚,因此無論對方是貴是賤,都對李淵很有好感。

或許,也就是這樣的人生規矩,讓李淵對天下有著一種不太相同的感情,他也和那些傳統意義上的貴族不太一樣。

李世民自幼都非常聰慧,有著高明的見解和遠見,面臨大事的時候剛毅果斷,因此,很多人都覺得這孩子以后前途充滿希望。

在李世民出生后不久,李淵的三子李玄霸出生。

而李淵的野心,從第三個孩子的起名就體現出來了,所謂「玄霸」也可理解為「稱霸天下」,在封建時代,這樣的起名可謂是大忌,不過那會李淵和隋朝皇室的關系很好,隋朝的統治者也很難想到這一層。

第四子是在603年出生的,名為李元吉。

這個名字,引發后世的猜測就比較多了。

畢竟,「元」這個字在古代有「開始」的含義,皇帝的衣服也名為「元服」,也有人分析道:從李淵第四個孩子的起名,再結合前面三位看來,李淵不僅有建功立業的雄心,還有稱霸天下當皇帝的野心。

到了613年,李淵也開始漸漸掌管起宮廷禁衛,從文官開始轉任武職,當年隋煬帝征伐高句麗的時候,李淵還負責督運糧草,這也是一種莫大的信任,畢竟「糧草先行」。

而李淵最初想要實現自己的目標,也得等待機會。

正好,在613年隋煬帝命令李淵去鎮守弘化鎮,兼知關右諸軍事,而李淵去了之后,同樣將自己的社交天賦展現的淋漓盡致,天下豪杰都是他的座上賓。

這樣的行為,自然讓隋煬帝的心里非常不舒服,于是他下了詔書,讓李淵去隋煬帝巡行所到的地方。

可好巧不巧的是,李淵碰巧生病了,于是就沒去。

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后宮中的佳人,他就問道:「你的舅舅為什麼遲遲沒有到來?」

王氏也只好如實回答:「李淵已經病了。」

隋煬帝本身就是那種脾氣爆炸的類型,一聽這話當場就不愿意了,馬上說道:「難道是要病死了嗎?」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李淵的耳朵里,他得知隋煬帝非常生氣之后,內心深處也充滿了恐慌,因此終日飲酒,還收受賄賂,想要營造一種假象:自己終日喝酒交友受賄,就是為了金錢。

結果,禍不單行,李淵的三子李玄霸去世了,這也讓李淵非常傷心。

617年,待到農民起義的烽火燃燒到全國之后,李淵已經留守太原,成為了這片區域的最高軍政長官。

此時,前兩個孩子都已經紛紛長大,能夠為李淵做很多事情了。

對于從小就機警聰明的李世民,李淵對他也很有好感,在太原時還對他說:「唐本就是我的封國,太原就是唐所在地,如今我來到了此處,就是天賜良機。」

李淵也本身就有「素懷濟世之略,有經綸天下之心」,在朝廷上摸爬滾打了這麼多年,他早就成為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在奉命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他也開始積累部隊,將很多潰敗的起義軍納入自己的麾下,因此實力不斷加強。

有了前車之鑒,此后李淵結交豪杰都是走「暗線」,各種人才都被他網羅起來。

617年,天下進一步大亂,他身邊的人都紛紛勸他起兵,李淵到了此時也算才真正下定了反隋的決心。

因此,在一個月之內,他就召集了近萬人,還暗中將自己的兒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給找了過來,準備起事。

也就是這一年,李建成跟隨父親進圖關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別率領了幾十個騎兵到霍邑城下巡視,之后李淵的兩個兒子拿下了霍邑之戰。

第二年,李建成就被封為大將軍和東討元帥,伺機奪取了洛陽。

而李世民也在四處征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特別是到了621年6月,李世民班師凱旋的時候,親自披掛了黃金鎧甲,排列了一萬騎兵,前后都有人在敲鼓吹號,李淵也感慨兒子的功勞很大,覺得此前沒有什麼官階能配得上他,于是就專門整了一個「天策上將」的封號。

野心達成,后續未曾想到

或許也是因為在這段歷史中,李世民的表現實在是過于突出,才讓他的老爹李淵成為了一個被低估的開國皇帝。

這也和唐朝的一些史書有著很大的關系。

根據正史的記載,唐太宗是反隋起義的組織者和策劃者,李淵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以一種非常被動的方式被兒子推上了皇帝的寶座。

這些記載很多都是在貶低唐高祖而美化唐太宗,不過同樣不可否認的是, 李世民應該也是最有力的推動者,此時的李淵是很有野心的,不過他只是缺乏決心,而非意志。

李淵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這是歷史早已給出的論斷,不可否認,作為一名開國皇帝,他也有著自己的過人之處。

他經歷過生4存亡的重大選擇,當年的霍邑的「進退之爭」,李世民確實發揮出了極大的作用,可在這場戰爭中,究竟李世民和李建成誰的功勞更大,依舊存在爭議。

可要說李淵有野心,他的野心遠遠不及自己的兒子李世民。

估計李淵也沒有想到,自己精心培養的兒子們,卻在日后走向了互相爭斗的道路,也正是因為李淵在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優柔寡斷,才導致了這些事情的出現。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面專頁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